绿林网

小镇悠民——温世豪文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镇悠民——温世豪文集》是一本由温世豪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悠民——温世豪文集》读后感(一):小镇生活里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都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长大后有时也会梦回故乡。

在乡镇里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你会发现十二点城市里的街道还是灯火通明。乡镇九、十点已经熄灯睡觉,外面听到更多的是昆虫的歌声。像是在为我们唱摇篮曲,哄着我们睡觉。

《小镇悠民》这本书更多像是作者的生活记录,在镇上的人或事都可以记录下来,回看时都是满满的回忆。这个书名听上去就给人一种悠闲自得,心态平静感觉。很容易沉浸其中,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能量。

作者也在书中探讨过一些哲理,通俗易懂,看完让我豁然开朗,想着自己怎么没往这个方面考虑。也让我知道了长大后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她们能陪我一程已经是幸运,只要享受那个快乐过程就好了。他写“回忆与抽象是美妙的,足迹和具象是不堪的”我们往往回忆的美好事物都像是一种朦胧美,记忆太深刻的事物深入脑海时总能想起事情经过结果以及细节。

作者记录着自己曾经的生活,当我们阅读时就像是在了解一个朋友的过去。知道他的喜怒哀乐,对某些事观点想法并能了解到一个未曾谋面的小镇变化。

也许你也会向往在小镇听听大自然的歌唱,吹着微风享受着阳光沐浴,看着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小镇悠民——温世豪文集》读后感(二):在记忆里感动自己

世界很大,小镇很小,每一个人都是记忆里不可剥离的主角,每一刻悠闲的时光都承载了岁月的沉重,每一次回忆不是为了不舍忘却,而是让自己记起曾经淳朴的美好。

作者人到中年,深感岁月蹉跎,遂提笔毅然纪录下一段段旧日剪影,有人,有景,有事,有情,有美食的醇香,也有青春的孤独与迷惘,在时光的脚步声中丈量岁月的漫长,在小镇悠民的凝望中沉淀了悸动与过往。

这是一本富于诗性的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生活过的小镇上的人和事,烟火气十足且兼具生活质朴的美感,让人能够从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放慢脚步的理由,岁月自有其节奏,何必匆匆忙忙。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一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虽然现在用不到了,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就像这张盖着邮戳的20分上海居民邮票,其实邮票的珍贵对我们来说并不在于其稀缺性和价值几何,更多的是曾经往来于我们与思念之人的一封封往来信件,后来科技进步了,我保留过不止几百条手机短信,每次翻阅都能记起当时发信息的心情,还有旧时好友的轶事,如今再也找不到了,就连曾经用过的手机也没有了,不得不说有一点遗憾。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蕞高兴的节日了,对于不同地方的人来说,习俗不同,礼节不同,做的吃食也各异,但对孩子来说,几乎没什么不同,集结一大帮人出去疯跑,把鞭炮拆开一根一根点着玩,放到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地方看着它们把各种物件炸开或是熏黑,然后互相模仿,除了开心就是开心,现在的小孩子也是一样,过年过节没有孩子在身边也就索然无味了。

很羡慕作者能有机会记录下自己曾经的生活,当我们到了开始遗忘的年纪还能重拾一些曾经的记忆,也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了更多样的方式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

好书共赏析,有意义的人生需要分享,在彼此的经历中寻找共鸣,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温馨而美好。

《小镇悠民——温世豪文集》读后感(三):《小镇悠民》:我曾在某一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伦的钟声

有多少人是从小镇走出来的,又有多少人在午夜梦回故土的小镇。

以小镇题材出发的作品有许多,都带着点回忆里的泥土味儿,不同于王安忆笔下弄堂里的流言蜚语和小资情怀,也不同于余秋雨先生的苦旅中的文化落寞和家国情怀,在《小镇悠民》里,只有记忆里的鸭脚木、木薯饼和一位孤独的老孩童。

我也曾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的集市上有过两个忘不掉的悠民,一个现在想来是在脖子那里拖着一个良性肿瘤的瘦高个子,一个则是永远长不大的侏儒大叔,一高一矮,就像是动画片里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他们独特的形象和类似这本书中单身一辈子等等的个人情况,都和故乡融合在记忆深处。

家乡是每一个游子的精神归属。

我记得许久以前在一部韩剧《大长今》里有一个情节,大意是某个老人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突然开始想念母亲给自己做的某种食物的味道,吃过许多他人做的都不是记忆中的味道,直到剧中主角复原了她记忆中的味道,在临终之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其实这个场景就是许多游子的缩影,少时离家,唯有家乡的味道藏在脑海里久久回味,这种感觉在作者温世豪的栗子里、甘蔗里;尤其在这个工业时代里,所有市场上的东西都是膨胀式的追求产量,怎么可能拥有家乡地里在阳光雨露之下,且不用焦虑产量而享受了更多营养的栗子树的果实的味道呢?

家乡的四季分明的体现在每一个植物盛放的季节,无论是果实还是花朵,这种期待在物种丰富的城市里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小镇的家乡,金银花才会告知人们是盛夏的来临。

与自然的这种心灵的交流,才是萦绕在游子心中的归属。

城里的东西多了,人也多了许多精神上的内耗。

记得多年前有一篇非常火的网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凸显了刚进入城市生活的小镇做题家的各种现实酸楚,非常契合当时经济快速发展,人人都梦想成为人上人的那种心境;但在现在看来,这不就是一种精神内耗么。在雨中十字路口遇到的无助的老妇也让作者发出了“我不知我的一生是在努力还是在劳动”的质疑。

但是想一想乡间那些一辈子不挪步的草木,删繁就简、卑微纯粹,也可以大胆的在被问两年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大方承认:“我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这样的收获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小镇远不比大城市的繁华与闹腾,人生即便是折腾,估计也难以激起几片水花,所以时常会感受到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既有实在的具象,更有隐形的感受,认识到孤独是一种常态,便不会惹尘埃,人生有了更多姿的美态。比如会觉得自己在时间里体验了流浪感,也会觉得自己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旅行。

作者碎碎恋的随笔充斥了对故乡的情感,故乡的那些零碎的记忆,枯井、小时的村庄,儿时害怕的棺材等等,都已在时间里不知所踪,但是故土还在,新一代的故乡情还要由这一代来书写。

在小镇的大梦之中,只行两件事,读书与耕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