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精选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精选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熊彼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20元,页数:5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一):经济分析史

我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下此书,对于我来说,此书比哲学史还难以读懂。毕竟哲学与文学相通,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会涉猎哲学观点,而且大部份哲学思想家我至少听过名字。而在经济学方面除了三大著作外,此书就是惟一的经济学作品(作者认为韦伯不能算是经济学家)。书中提到的人物十有八九竟然没听过,一方面自觉才疏学浅,另一方面也就对此书有些莫明其妙了。 作品从希腊罗马时代一直叙述到二战前后,算是用其后半写创作出此书,甚至还未完全写完。想来也实属难能可贵,另外作为史书,作品全面梳理了欧洲的经济学家和历史,这与一般偏重于英国不同,应该是出色的作品,只是自己难以领会。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二):经济学巨著

这套书籍是我在跟老师讨论一些关于马克思的理论知识时,老师给我推荐去看得。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评价一样,熊彼特大师对于马克思的评价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不过也正如西方哲学史中的早期希腊哲学那样,令我觉得晦涩难懂。同样体现在经济分析史这本书里边的宏大的知识体系,亦是令我觉得读之甚难。曾经看过一篇梁文道的文章说,看书如果一个人与知识的角力的过程,尽管到一遍过去你还是输了,未能读懂,但是你的境界肯定是被催生到另外的一个层次。这句话我大抵是信的,因此即使我没能怎么读懂,还是很认真得做些笔记。或者且先略过一些章节,待回头再看。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们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同学们带来新的震撼。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三):熊彼特就是熊彼特

真是颇多受益

最喜欢看熊彼特把那些大师们一个个黑成战五渣

以下话本人艺术加工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为什么获得成功

这本书说的全是当时的流行观点,是对前人的总结,相当的集大成 媚俗

这本书也不怎么高深,绝不在智商上与人为难 初学者最喜欢。。。

斯密想概括所有他知道的,于是整个体系前后矛盾,逻辑混乱

李嘉图

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理论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亚当斯密

在看到【国富论】这样逻辑混乱的书后【斯密躺着中枪】

出于愤慨自己写经济学理论

因为他事务繁忙

所以写的书没怎么经过太过严密的论证

李嘉图恶习啊

凯恩斯

因为作者去世的早, 凯恩斯这部分没完成

不过熊彼特就是熊彼特

没写完也要黑你

凯恩斯可以与李嘉图并肩

为什么呢

不仅因为他的成就也因为他有李嘉图恶习

内涵

十分之内涵

骂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捧人

熊彼特啊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四):余音绕梁

没有看完,浮光掠影的从三卷上飘过,大部分为略读。

所以想要对这部经典有些感概性的发言,因为读该书的出发点有些不同。

作为一个不是经济专业的人士,书买了好多年了,都一直搁置,倒是最近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突然想到,熊彼得先生这部著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思维地图的完全展示。

如此用来研究认知心理学在个人思维模式上,乃至专家系统的实现上有诸多借鉴的思考意义。

可惜,正如熊彼得先生自己所言,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又或所以存在的意识形态,或者从认知心理学可以看作,人类认知“真实”世界所以必然有的映射偏差。

基于此感想,如果熊彼得先生能赶上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以他老人家广阔的知识背景,自然能够无论是从组织安排上,又或内容的简练、准确上又有不同的变化。当然只是以个人之所以偏见的狭窄猜想。

总之,一位学科内的专家,能如此详实、系统的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呈现出来,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余音绕梁”的启发。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读后感(五):论赚钱的谱系——西方经济学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熊彼得并不是想要向我们去单独地列举重要的经济思想流派,而是想要向我们展示在经济学争论的语境,环境和经济学家本人的社会条件中去寻找答案。例如熊彼得提到的自然法的“自然性”原则对早期经济学家做的影响,同时在对经院哲学家的经济思想做评述时,也指出了影响经院哲学家讨论高利贷问题的社会根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熊彼得列举的自然法学派——功利主义的谱系。早期功利主义将自然法中的“理性”(rational)原则运用在经济分析上。拉丁文文本本身的“理性”观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中的理性(logos)在经济学讨论上相互交映,与意大利分析美学融合,最终形成了将追求幸福最大化解释为“普遍理性”的结果。可以说熊彼得的这样一论著达到了曼海姆与波考克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去了解这种经济学的思想谱系,去探索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发展历程。尽管本人对经济学的概念不甚了解,但是依然能够微微地把握住熊彼得叙述的脉络——谱系学与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的一种微妙的混杂的方式。 这一点在后几章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顾问行政官员的作品特点,以及小册子作家的立场,民族国家的经济政策,不过比较突出的是关于贝卡利亚与斯密的论述。与传统经济学史教科书不同的是,熊彼得的斯密叙述几乎以斯密与其他思想家的相互关联,以及斯密思想的来源为主。同样,被福柯视作功利主义惩罚观的创始人的贝卡利亚同样在熊彼得的描写下得以呈现。贝卡利亚的著作毫无保留地呈现出了贝卡利亚本人的功利主义的立场,这一点或许福柯应该在其《规训与惩罚》中得以补充。此外,还有其他的关于财政学的论述以及相关内容,例如牛顿对政治算数家的影响,以及政治算数家本人在讨论地租问题上体现的这种特征——环境制约和观点争论,虽然体现出极端繁琐的特征,有如波考克的思想史向我们呈现的,但是这熊彼得向我们展示的这样一副思想的谱系,就堪称是知识考古学的最初形式,因此,不应该把这本《经济分析史》当做简单的经济学说史来看,而应该关注其中经济学家的经济分析的思想争论与历史特征,这样才能把我熊彼得这本书的思想精髓。 其次,这本书也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些学科史的特点。比如历史学从军事政治史到经济社会史的转变,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特点,还有统计学的问题等等。实为知识考古学第一扛鼎之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