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1000字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1000字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是一本由谷川道雄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一):日本汉学不可小视

看了这本书越发觉得红潮建国后出版的那些断代史全是没有思想的资料汇编!研究隋唐史只有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还算世界水平的人物,我们连日本的汉学研究都不如啊!“神州士夫羞欲死,群驱东邻受国史”!可耻啊!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二):外国的中国

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是为了中国,中国的中国

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是为了外国,外国的中国

反之亦然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陈寅恪先生感叹的是,中国人去为外国研究中国历史,这是一种媚外心理,一种悲哀,同时也因是在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个传统崇古阵地上发生的,更是一种悲哀。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三):“关陇集团”形成史

通过五胡十六国几个代表国家的兴衰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胡族政权们从部族制向府兵制演进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汉族势力向胡族政权的不断渗透,最终形成稳定的国家形式的过程。对每一个政权的细节分析都很到位。但有一个疑问,书中提到的政权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延续性,用各个政权之间的比较来说明其想要证明的历史大趋势,是不是就很有说服力呢?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四):谷川真是威武啊!

谷川道雄的两大理论“隋唐帝国形成论”和“豪族共同体论”打破了很多人对古代中国社会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像是谷川同时期的京都学派,京都学派认为宋代之前的中国社会仍然残留着奴隶制的色彩,主要证据便是当时在生产过程中奴婢的大规模使用。谷川年轻的时候受到日本当时赤化主义的影响,难免也有所偏向。但后来证明,谷川的理论更有建设性,也更能解释纷杂的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形成。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读后感(五):治史的方法

以前看的主要是关于魏晋的书,对南北朝基本不了解。六一拿了单位发的购书券,帮儿子挑了几本书之后,顺便夹带了这本私货,还有吕著中国通史。

本书主要是梳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的脉络,分析秦汉帝国瓦解到隋唐帝国建立的“国家原理”。在陈寅恪关陇集团的创见之上,研究门阀贵族对国家形成的影响,和府兵制国家的形成。

作者研究隋唐帝国的成因,上溯到五胡十六国,尤其对北魏、北周作重点分析,对六镇之乱、二十四军作了详细研究,形成自己的结论。拜读之下,除了觉得其观点很有说服力之外,也佩服作者的研究方法。

一二感慨:

1.胡汉的融合。军队:从部落制到府兵制,大募乡兵之后,军队的构成中北族大幅下降,从而完成军队里的胡汉融合。朝廷:新型的门阀贵族可能起自寒门或本是胡族,而兼具文武才干,与南朝强调门第而不务世事的门阀恰成对比。

2.苻坚的道德主义。站在传统正朔的立场,不免会嘲笑“草木皆兵”,可是苻坚身为氐族,却是身体力行以德治国的宗旨(“以德治国”听着有点怪,哈哈),对比服药谈玄的东晋名流,更加彰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