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子不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子不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子不语》是一本由(清)袁枚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5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子不语》读后感(一):证明

虽然被人盛赞超越聊斋,但个人觉得某些故事太侧重于强调善恶有报,落于窠臼,不及聊斋飘逸。倒是讥讽腐儒的几个小故事大快人心。还有那句鬼来了怕什么,但与之斗,大不了与它一样,很有风格。

书还没读完,暂时写这么多,因为在掌上书苑和豆瓣发了一样的书评被删帖了,以此作为申诉证明。

《子不语》读后感(二):怪力乱神

借着N天睡不着的机会,子不语听到十九卷(苦笑. jpg),终于有了一点点大概的认识了。 虽然不太知道袁枚个人世界观对整部作品的影响,难以判断是民风民情还是他本人世界观的体现,但还是有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一是,9102年的有些观念甚至不如大清朝前卫(完全褒义)。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对妓女的看法。目前有印象的大概有三四篇提到妓女,情节查重大概能到60%

《子不语》读后感(三):其中某故事一则

相传先生为编修时,年少貌美,有车夫某,亦少年,投身入府,为先生推车,甚勤谨,与雇直钱不受,先生亦爱之。未几病危,诸医不效,将断气矣,请主人至,曰:“奴既死,不得不言,奴之所以病至死者,为爱爷貌美故也。”先生大笑,拍其肩曰:“痴奴子,何不早说?”厚葬之。

真是一个悲桑的故事……

以及续子不语里还有“…一日早起,见几上置女子绣鞋一只,大怒骂家人曰:‘我在此做先生,而汝辈几上置此物,使主人见之,谓我为何如人?速即掷去!’家人视几上并无此鞋,而储犹痛詈不已。都统闻声而入,储即逃至床下,以手掩面曰:‘羞死羞死,我见不得大人了!’…”

有些人说是恋物癖,我只觉这位闷骚先生迂腐得好玩。

《子不语》读后感(四):几个喜欢的故事

《子不语》的内容无怪不志,无异不述,无奇不有。它的价值在于以才子性灵之笔,录存了清朝中叶为田夫野老、仕宦官绅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文笔诙谐,清新,洗练,很多让人读来忍俊不住。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清朝中期的民俗人情和社会状况。鲁迅曾经评价道:“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说得还是很中肯的。

清朝志怪小说的发达,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为了躲开当时残酷阴森的文字狱,借描写虚无缥缈的神妖狐鬼,影射现实状况。袁枚此篇,在诡异的外壳下,隐藏着对无辜被杀民众的同情。

比较喜欢这几个故事:

《人面豆》

《花魄》

《枯骨自赞》

《两神相殴》

《秃尾龙》

《兔儿神》

《子不语》读后感(五):自子不语

很早之前接触的中国志怪小说,从幽明录到今天的子不语,是一种文化的自然传承,而相较于袁枚的笔触,更是多了一份随性可观,信手拈来的文字自有一份简白的清雅韵味,但是那故事却更显质朴深刻,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书名却是恰好的“子不语”,其中内容多是不语之说, 只读即可,万不可与人。

道教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而恰如子不语中所描写,精灵古怪,自有一番缘孽纠缠,魂魄相关,却是经世之累,初读之便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再读怎的又显一番世事凄凉,鬼由魅生 ,魅自心来,人的欲望,是现世的鬼魅,人的欲望,却又是人自赎的深渊,人在欲望中挣扎,也在欲望中得求超脱,其中或纠缠情缘,或又相染亲缘,七情六欲的折磨,五谷杂粮的凡累,正是这样才有了诸多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