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分流》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分流》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分流》是一本由(美)彭慕兰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4.00元,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分流》读后感(一):本书适合年龄比较大的人看

看这本书需要很广的知识面。作者在书中写到西欧十六世纪和中国的十六世纪的一个,农村经济和圈地活动的,一些基本基本的相似之处,看这本书需要很广的知识对于工业园是工业的初期,西欧的人文历史,还有中国的经济历史,同时这本书当中还有大量的数据,烧了三天的脑袋,我打算把这本书搁置起来,等过两年再看到时候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

《大分流》读后感(二):一点点做笔记

在未读之前

已经确定这是一本有益的书

欧洲中心论

认为欧洲之所以与世界其他地方拉开差距

一派认为是殖民地和工业革命

一派认为是所有权等制度上的变革 代表 诺斯 我唯一知道的。。

---------

--------------

------------

----------------

--------------

《大分流》读后感(三):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代表作。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大分流》读后感(四):龌龊的目标,伟大的发明

经济史的书读着趣味不多,为了佐证而引用的大量经济数据让书的可读性实在有限。

貌似结论的意思就是后发制人和海洋革命。

外围的世界市场对于中心的欧洲迈进现代的门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后发的欧洲更有动力探索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

但在此之前欧洲并没有明显的现代化优势,即大分流的发生是充满了偶然性因素,而非一种必然的规律。

书的结尾引用股份公司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书的观点,股份公司这种明显的、指向现代化的、欧洲专利的东西,其最初创造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为大航海筹集资金。

说白了就是欧洲人要凑钱去海外探险,到东方发财或者去美洲非洲打劫,而发明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对于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不亚于蒸汽机。

这可以算是殖民主义是西方现代化原始积累的老话题的新解读吧,即欧洲从殖民主义中获益并非全是直接的劫掠和剥削,而更重要的是间接的促进了欧洲的制度和技术的创新。

正是这些带有明显暴力和罪恶印记的创新帮助欧洲人完成了大分流。

《大分流》读后感(五):争议挺大

《大分流》--又是一本地理决定论的历史复盘读物,核心回答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江南 1)原来内卷(involution) 不是这两年的新词汇,它有个学术名词叫:马尔萨斯陷阱 -- 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产资料是算数级增长的,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反而下滑 2)前半部分比较江南和欧洲英格兰大环境视角挺有意思的,认为以下几个指标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社会经济指标(寿命,技术),市场经济指标(土地转让自由度,奢侈品如糖、茶的使用量),金融与经济政策(对自由经济的鼓励等) 3)后半部分地理决定论就有些鬼扯了,作者观点认为推动蒸汽时代的煤炭,在欧洲比较潮湿比较难开采,所以会变相的驱动蒸汽机在开采中的使用,促进正向循环,而中国的煤炭比较干燥易开采,不会有正向激励(难道不正是中国开采更方便才可以大大促进开采吗) 4)最后一个观点不错,突破内卷(马尔萨斯陷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技术进步,还有一种是资源扩充,后者的推动力在那会其实更强,即发现了美洲大陆并移民拓展生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