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读后感摘抄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读后感摘抄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是一本由文池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读后感(一):学者带来的震撼

北大就是北大,在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之后,这里就成了众多新思想的喉咙,从这里发出了那么多发人深省的声音.这里都是学者,他们的东西或许很抽象,但却让人敬佩让人震撼让人思考.每个演讲都能给一个人的思想带来撞击的火花和注入新的活力,你会跟着他们会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深一面,还有自己的另一面.

但很多涉及经济政治等太专业的东西,我看不太懂,还是太深了点儿。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读后感(二):九十年代中国的各种可能性

王选先生 体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科学家的冷静和幽默 能够洞察时代的发展 真正为国家做贡献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估计是休息时间的几倍。

陈嘉映、姚国华、刘军宁、张静、乃至斯蒂格利茨、诺斯在北大的演讲

相信都是当时对中国改革方向有所助益的思潮

需要反复读

余晖的思考在今天来看也不落伍

作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像陈志武那样为中国未来去思考

张晶那篇文章很美,体现了美学的思考力度,很多逻辑自己也知道是那样 但是系统的阐述出来读之很畅快

对于比尔克林顿在北大遭受的挑战,是否在今天北大学子来看,是警惕和不自信过高的表现呢?

《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读后感(三):兼容并蓄,思想先行

北大提倡兼容并包,容纳载有不同声音的思想共济一堂,相对而言要给予社会上各种思潮的释放并期求回应提供了场所,学生又是最新锐而且乐用深刻教义包装自己的群体,应该承认在听这多种题材的讲座中生发出一种人文品格和思维历练,引导具有新思维和即将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的学生多去关注国计民生。作为拯救某些被遗忘的良知的传播方式,大学讲座重视道义培养而非个别的技术层面,我喜欢读现场讲座记录时做的头脑体操,成为从现实里逃避出来再回归到更深远意义的现实中去的一种方法。本书是北大讲座的第一辑收录,包括王选《毕生的五个选择》,西方哲学精神,对中国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的关注,以及几位国内外领导人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看起来讲坛上发出的声音也非众人皆能,我想,其中很多话题的深度已超过对尚无固定选择和社会影响力的学生的必要接受程度,一般来讲起到的普及作用反而要大于改善的力度。中国确实存在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靠政府运用公共干预的力量,作为思想普及的手段,单凭素质高理解能力透彻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法形成太多的改善,如果算是对未来大学生成材后改良社会的目的熏染,难免投入成本过高了些。深刻命题和广泛命题的波及范围必须要扩展到全社会界限,令为数更多的有良知有关心想法乃至有条件寻求改变的机构和人参与进来。中央十套节目的百家讲堂和香港凤凰卫视的大红鹰世纪讲堂都率先迈开社会普及任务的第一步,但目标对象仍主要针对学生。本书的发行也标志着讲座从校园里走出来,走到社会关注当中去的努力。学生思想活跃,单纯,容易灌输,但也同样由于过度活跃的特性而脱离现实,结果造成象牙塔里口口声声致力改造国家和社会,看社会各方面都不顺眼,力求实现一番宏伟抱负的空想者。这种脱节是非常容易在出来时吃亏碰壁的,因此大学讲座还要更稳妥些,别再暴露像给克林顿提问时那样装作成熟的幼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