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100字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100字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是一本由赫尔伯特.A.西蒙(美)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5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一):好像翻译得很差?

才看了两页引言就看不下去了,好像翻译得很糟糕,翻译的痕迹非常重,发现很多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译作水平都不怎么样,比起老一辈来差太远了。

举个例子来说,“7年后他找到一位妻子”,“瞥见或嗅出60年前的什么东西”,“归化的美国人”,这些都是根据英文直译的吧,这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么?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二):绝顶聪明

这是一个可以从书本中自学任何东西的聪明人。我可以理解费曼的

那种聪明,那种依赖直觉的领悟力,习惯实例的思考者,虽然强过

普通人太多,但是还是可以指望从他那里学习到一点学习的方法的。

但西蒙不然,他涉足众多领域,每个似乎都游刃有余,从来不需要

指导,他阅读书籍代替旅游,阅读手册学习外语,把犹太人的聪明劲

表露无遗。我兴致勃勃的开始阅读,惭愧的结束。老实说,除了惊讶

之外,获得的东西不多。我还是偏爱喜欢推究思考过程的作者,波利亚

,费曼的书,我经常带在身边。

ps: 重读后改为推荐。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三):西蒙:最好是好的敌人

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一生爱两个隐喻,迷宫和花园,尤其是写他的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时。

他使用迷宫隐喻描述科学探索,写出《雨果:苹果的故事》,简单理解有科学模型之美;他使用花园隐喻描述生活经历,将他的人生之路交叉呈现,展现其中意外与惊喜。

迷宫和花园于西蒙的魅力在于:它们都没有目标。迷宫的魅力在于探索,花园的乐趣在于游览,如果真有一条「阿里阿德涅之线」,那便失去了思维快乐。

但,所有智者毕其生之力,也不过是为找到那条细细闪闪的线,不是吗?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四):对于生活的分析

从传记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本很好的传记,语言本身不够灵动,不是很能够吸引人。或许是由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采用的是对生活的各种模式的分析的角度来写得。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得上这种生活。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也觉得翻译的不是很好,尤其是因为我本人对于组织管理学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随着后面内容展开,还是能够看到作者自己提到的,他的对科学的探索的一生,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他自己的核心理念即人类的有限理性而进行的,作者本人在这条路上行走了50多年,从政治学和经济学开始,进而进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各个领域留下了思考的结晶。

而且这本书最后读到最赞的是那篇跋:作为问题解决者的科学家,高度总结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于解决科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原因,虽然这不是一本很好的传记,但如果想要从中思考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的感触,以及学习如何对生活的模式进行理性切分的话,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最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是个好东西。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五):随便扯扯

这本书在国内出版的也许过早了。作者作为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每一本讲人工智能的书的第一章,必然会提到他和阿伦纽厄尔的贡献,而且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这本书读来并不有趣的原因是,作者的主打领域一直是公共管理组织理论之类的工商管理方面的内容。他对自己取得成果原因,也一直用一种旁观者的口气分析。

比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他认为是早在1954年他就加入了美国的计量经济学会,这个学会当时的120人到1969年,还有40人活着,其中有二十多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早早的成为这种核心圈子的一员,然后听说有获奖希望后,用了大概百分之十的精力搞搞经济学就获了诺奖。

这本书最有趣的章节是,第三章,他和博尔赫斯关于迷宫的对话。走迷宫实验在人工智能中很常用。他一直关注人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人在迷宫中如何选择。试图请教博尔赫斯如何形成迷宫的意象。他和博尔赫斯的对话很脱线。这章结尾,附上的关于迷宫的故事很有意思。

后面一章里,他搞向罗素写信,报告自己的人工智能进展,罗素很有风度的回复,我花了十年证明的定理,你现在可以让计算机自己找到证明方法,太棒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