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房龙地理》读后感锦集

《房龙地理》读后感锦集

《房龙地理》是一本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4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龙地理》读后感(一):有个版本不错

北京出版社的版本叫《人类的家园》。牛皮纸封面,很香。内页黄色,价格实惠,翻译不错。

地图是房龙亲手画的,还有插图。他把历史融入到地理的介绍中,于是这些山山水水都有了文化气息,有了过去人们的苦难和奋斗。

他讲的多有趣啊,像老爸一样。

《房龙地理》读后感(二):书籍原版的不知道如何,但是翻译过来的中文版真是不敢恭维

书的翻译很烂,读着很不舒服,非常僵硬死板,可能中国的好翻译不是太多吧,但是透过这层翻译去猜测其英文版,作者有自大和无知的嫌疑,书中的内容,视角还不错,就像封面上所说的,关于世界的故事。但是书中多次出现,某某某非常复杂,极度复杂,我就不说了,这种话。我自己对于我不太懂的东西就会对别人这样说,因为不懂嘛,所以说其复杂,然后顺理成章的说不能三言两语说掉,好像自己是懂的,自己很厉害,但是很复杂,所以别人一定听不懂,就不说了。这个房龙我估计就是这样一个装逼货。另外书里作者不接地气,经常用比较高大上的表达方式,乍一看满头雾水,然后琢磨下才懂,或者就永远懂不了,嗯,房东是个装逼货。金圣叹之类的人物吧。

《房龙地理》读后感(三):差一点我就力荐了。。。。

先说好的。。。好的多说没意思,风趣生动,等等等等。

全书最大的亮点我觉得在前面部分,其中解释经纬仪工作原理的篇章,大大给我科学扫盲了一把,非常好。

不好的地方:一,翻译质量太差,这不是作者的错。此书的出版方很体贴,大概知道翻译质量实在不行,所以安排了双语对照,方便读者DIY。经常看中文的时候莫名其妙,觉得前言不搭后语。再看看原文,顿时豁然开朗。该书译者错译之处比比皆是,有的章节难一点,大段不译的也有。我估计此君大概是野鸡大学英语系的高才生,能够熟练金山词霸6.0,翻译成这样子已经是呕心沥血了。

不好的地方,二,作者在书中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白人(准确的说是西欧白人)的优越感。我自认不是左愤,但是这种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却一直感觉到。对于其他民族,例如俄罗斯人,中国人,虽说不上歧视,但是一种字里行间的生分感,热情的丧失,同情掩盖下的冷漠,却是能够明显感觉到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感觉?还是我太敏感了?

《房龙地理》读后感(四):人的地理

《房龙地理》,人大出版社。

先摘几条房龙关于地理的说法,对这本书自然就有了大略的理解:

1.我们所有人都生活于同一个行星上,我们所有人共同为我们碰巧生活的世界的安宁承担责任。

2.自然赐福于我们,并且将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但是作为回报,她要求我们研究其感受并且服从她的命令。

3.我乐于将它称为人的研究,就是研究人怎样为自己和家人寻找食物、遮风避雨之所以及娱乐,尝试找出人类使自己适应背景或重塑自然环境,使他与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谐并且变得舒适、滋润并幸福的方式。

4.在这本地理书里,人是首要的。人的自然环境和背景为其次。

5.人类的国际间的手足之情是一个崇高的梦想。

6.对于过去的错误,高高在上的坐着审判没什么意义。将我们的想法收集起来,并将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汇总会更有益一些,因为我们借此能够避免将来可能犯下的一些错误。

7.任何一个民族的根总是深深埋藏于土壤和灵魂之中。土壤影响着灵魂,灵魂有影响着土壤......当我们掌握了二者真正的内在含义时,我们便拥有了开解任何国家的特性的钥匙。

这本书写成于1932年。

以那时的西方视角来看我们国家,很多方面会感觉有点不适应。

比如说,把西藏放到“中亚高地”一章来写,而不是“东亚大半岛--中国”一章(他倒没有否认中国对此地的主权),也许会引起愤青的激动。

但是,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对我们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性格生存哲学的犀利观察,或许这正是我们自己观察力的盲区,也是房龙地理区别于普通地理书之处:

“(中国古代哲人的道义观)至少给予一个群体--由四亿人组成,操几十种不同的方言(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人将会发现很难听懂来自南方中国兄弟的话语,这就好比是一个瑞典人和一个意大利人进行交谈),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一种共通的东西,一种对待生活沉浮的决然的中国态度,一种实用生存哲学,它将会使卑微的苦工能够忍受艰辛劳作,如果换成一般的欧洲人或美洲人,这种劳作将会要他的命,或会逼他自杀。”

我们自己当然很清楚,中国人早早地发现了一块广袤的、多样的、适合生存发展的土地,在这里繁衍成长。文明之火几乎从未断绝,也成长起世界上最大的族群。

但是,勤劳和坚忍始终没有带给最广大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能持续的繁荣、富裕、安宁、幸福,以及他们很少梦见的自由和几乎没有梦见过的民主。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吧,哪怕你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

《房龙地理》读后感(五):人的地理

人的地理

《房龙地理》用房龙的话,即人的地理。

乍一看,还以为是风水之类的书,差点儿就错过了。原来房龙是美国荷兰裔学者、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其著作主要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而展开,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用今天的话就公知学者网红,常青藤般的网红。

《房龙地理》是地理又不只是地理,因为它是人的地理。第一章写人,不过最后一句点题: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小伙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的福祉,大家要一起肩负责任。第二章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及本书,到第三章才切入正题一一我们的量球,然后是地图,季节,海陆及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与地区,层次清楚,系统性强,知识点多,且兼有预见性,这是近百年后的读者评价。

《房龙地理》的人与地理,或者地理与人,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的,且语言诙谐,所以此书极具可读性。

他说,古时候,人们相信,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是一小块平坦的圆形陆地,海水将其包囤,并且悬浮于空气中,如同从小孩子手中逃脱的气球。这比喻恰当不恰当先放一边,就其画面感和趣味,足以深深吸引读者。

书中介绍,学习地理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图画的形式来重新认识一切。可惜的是,作者的插图即他所谓的“开胃菜”一碟未见,这是我读此书收获有所欠缺的理由。

希腊、希腊半岛是最早出现的国家和地区,这与作者的“人的地理”是相契合的。巴尔干半岛,“从高空看下去,它肯定像一只手,从欧洲伸出,伸向亚洲和非洲。希腊就是这只手的拇指,色雷斯是小手指,君士坦丁堡是小手指上的指甲。其它手指则坐落于从马其顿和色萨利到小亚细亚之间的山脉。”不管作者有意无意,客观形象的描述中,有着这样的逻辑:希腊(拇指)一一君士坦丁堡(小手指甲)一一马其顿、小亚细亚(其它手指),这分明就是一部跨欧洲的古代史。

希腊之后是罗马,意大利第二个出场,既有地理的考量,肯定也与罗马相关。在这章中,作者说,“希腊是一只伸向亚洲的手,抓住了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并把它传入了欧洲的其他地方。事实上这个国家只是一个岛屿,而作为岛屿也没有得到什么优势,因为整个巴尔干山脉,把它与欧洲其他地方隔离开了。”这就是古罗马替代古希腊的地理因素:“我们常忽略这个事实:在谈到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时,觉得它们都大同小异。比利牛斯山脉和巴尔干山脉是北南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波河大平原是一把伸向欧洲中心的尖刀。”“还有,阿尔卑斯山虽然远远高于比利牛斯山脉和巴尔干山脉,但其构造形式对于南北交通却提供了相当的方便。”正因如此,“意大利作为沿海国家,控制地中海,作为陆上强国占领和剥削其他国家。”不读《房龙地理》,真不了解其中的逻辑。然后,写的就是近代海上强国西班牙。

“西班牙”章,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句话,“作为非洲与欧洲的冲突之地,伊比利亚半岛人民以他们非常显著的“种族”特征而著名。”读每一章,每一个国家,就如同读不同的人不一样的书,章章都有其精彩和特别之处。《房龙地理》在这个意义上,有着小百科的味道。

在“亚洲的发现”中的亚洲的发现,作者绝没有半丝半缕的岐视。他说,“如果说欧洲带给我们文明,那么亚洲则带给我们宗教。”他接着又说,“但是,亚洲不仅仅给予我们宗教的信仰,还给了我们建筑整个文明结构的基本原则。”“真正的先行工作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完成的。”非洲,是充满矛盾和差异的大陆;美洲,是最幸运的大陆。非洲的矛盾,美洲的幸运,矛盾点在哪?到底谁才幸运?这需要向作者站齐,否则,《房龙地理》算是白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