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锦集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锦集

《前夜 父与子》是一本由屠格涅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15元,页数:4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一):玫瑰花,一个细节(或许是我火星了)

原文:

“啊,说起来,他和我都爱着同样的花。今早我摘了一朵玫瑰花,一叶花瓣落了下来,他就把它拾起……我把整朵玫瑰花全给了他。“

今天翻资料的时候,看到保加利亚的国花是玫瑰。

读的时候,只当是少男少女的情怀。现在想想,屠格涅夫这样写是不是别有深意呢。

英沙罗夫捡起的,是祖国,还是一个俄国少女的爱。

不管怎么样,从今天起我最喜欢的花就是玫瑰了(笑)。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二):是追随爱情还是追随理想?

悲哀的承认,《前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震撼效果。之前有评论指出男主人公英沙罗夫形象模糊、诉求不清,掩卷后发现,不但男主人公如此,女主人公叶琳娜亦然。男作家写女性大都隔着一层朦胧虚幻的面纱,尤其在浪漫主义的年代。关于叶琳娜内心的波澜笔触不深刻,关于她少女世界的细节描写也不够深刻。尤其在结尾,屠格涅夫没有明确交代她结局的情况下,更让读者生疑:她所追随的究竟主动的革命理想?还是那浅尝即止,匆匆来去的爱情幻影?

起码在作者的描写中,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叶琳娜不是没有反抗精神,但她从没有采取行动脱离环境,而是通过依附一个男人来遥望波浪壮阔的现实世界。通过所谓“革命”,给自己虚无的人生增加点重量。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三):前夜

第一次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小说的前半部分读的有点吃力,几乎想要放弃。转机发生在英沙罗夫的出现。

小说中围绕三男一女展开叙述,不同的人最后也有了不同的人生,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英沙罗夫是一个战士,他热爱他的祖国,并为之奋斗在前线,这样一个人品格高贵,甚至可以为了祖国的事业而放弃爱情。而作者给他设定的结局确是英年早逝。一个战士的愿望如果是为了祖国抛头颅洒很热血而死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局,英雄势必会被永远铭记,但是他确是在战斗事业开始钱死于身体的疾病,这无疑是悲凉的。就像书中所说的:“死神,是正跟个渔夫一样的,他已经把鱼打在自己的网里了,但暂时 还把它留在水里,鱼仍游着,网早已套在它的周围,渔夫终究会把它拉起来的,在他高兴的任何时候‘

尽管我们无法把握渔夫什么时候拉网,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必然保持着对死的战怵,珍惜自己的每一个时光,不负韶华。

叶连娜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少女,她身上有着很明显的少女情怀,会因为有人欣赏她而暗自窃喜,会因为父亲的训斥而黯然落泪,会因为坚守着女孩的矜持而不敢逾越道德的底线。同样的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她甚至可以为了爱人流落异国他乡只为成全爱人的梦想。故事的发展升华了她的人格,在英沙罗夫死后她接手了他的理想也成为了一名战士。是这样深沉的爱带给了她勇气。她并不是无知才无畏,相反的她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且不是停留在空想阶段。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四):思想与艺术的统一

写作背景:屠格涅夫思想创作转折的前夕,那时,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关系逐渐茁壮和封建农奴制面临崩溃的时代.小说主题正是反映改革的"前夜".

前夜中的人物塑造可说是个性鲜明:

叶莲娜:身上溢着当时俄国革命形势形成的前夜的社会气氛,表达了当时俄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要求,她同贵族环境的脱离,反映了俄国进步青年转向的民主力量.

英沙罗夫:时代的英雄,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如同堂吉诃德,虽忠于理想,但却徒劳无功.他有着极其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这一点被反复强调于他的言行举止和旁人(别尔谢涅夫)对他评价.

在现代和平安定的社会里,更多地取代像英沙罗夫身上那种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那种神话传说般的英雄气魄的,是娇声娇气的性格,男生读前夜,多少应该可以唤起一些男人的本性.而让女生像叶莲娜那样,坚强.

别尔谢涅夫:严肃好学,锲而不舍,不为世俗乐趣动心,热烈追求学术上的成就,善良,可为责任而牺牲个人幸福.

舒宾: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才华,机智乐观,但玩世不恭,沉湎于个人的幸福.他是书中最让我注意的一个角色,小说一开头便有介绍_俊美,"有青春的魅力",且极有艺术细胞.

相比之下,别尔谢涅夫则显得朴实呆板,滑稽可笑.然而,叶莲娜却偏偏对别尔谢涅夫更有好感,那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着智慧的气质和教养.相比之下,叶莲娜眼中的舒宾就显得"像个小孩".舒宾的玩世不恭让人惋惜,但他对人的洞察力却让人欣赏,这种敏感性也许这也是他做为一个雕塑家的本能.他可以感觉出叶莲娜的感情变化,而且对英沙罗夫有着自己的客观的评价.仅仅通过一个早上的谈话,他就用两个截然不同的塑像雕刻出了英沙罗夫身上的两种品质_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处自我,不是么.

如果在现代社会,舒宾似乎更符合一个好情人的角色,而别尔谢涅夫更符合一个丈夫的品质.让你们选择,选which呢?

《前夜 父与子》读后感(五):最完美的爱情——读《前夜》有感

王尔德说《玫瑰与夜莺》中只有夜莺懂得爱情,因为他的爱纯洁、不计后果、不求回报。《前夜》里的爱情是我心里最完美的爱情,没有王尔德童话中近乎偏执的不计回报的付出,却刚好弥补了我们对爱情的斤斤计较。现在再看我半年前写的读后感,书中情节一一浮现眼前,内心涌动,感慨良多。附上半年前读后感。

我在五二零读到男主角英沙罗夫和女主人公叶琳娜定情。叶琳娜是个勇敢的女孩——一直到最后仍是如此,她不顾英沙罗夫贫困、亡国、无家可归,也不管自己和他在一起后即将面临的危险与动荡——即使她那么富有理性且善于思考。直到后一天,我看到了勇士的陨落与爱情的破灭。

我非常喜欢叶琳娜,她有广博的爱心、相信平等;她尊重身边的人,无条件支持丈夫为国家献身;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勇气。在英沙罗夫死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献身于丈夫的事业。一个弱女子,从未经历过贫穷与苦难,为了爱情,却远走他乡。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苍生的悲悯。叶琳娜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幕是海边身穿黑丧服送别丈夫的样子。当时,海风一定很大,卷起了她宽松的衣袍和乌黑的秀发,她平静地望着棺材飘向天际,转身,再不回头。

英沙罗夫一出场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穷却有志。穷得近乎一个乞丐的他却不肯亏欠朋友一点房费,也许越是贫穷对金钱就越敏感吧。他同叶琳娜一样,是个理智的人。他明白无国无家的人无法守护爱人,因此当他发现自己爱上了俄国贵族女儿叶琳娜时,他打算逃离。但命运不偏不倚,使他们在离别前相逢,让他明白了叶琳娜的真心与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将要承担的责任。英沙罗夫尽到了责任,却最终因此丧命。

屠格涅夫笔下的英沙罗夫是饱满的、立体的,他不仅仅是一个穷且有志的亡命天涯者,更是一个敢于担当,面对暴徒决不退缩的人。有时他温和(温柔地俯在叶琳娜脚边),有时他爽朗(大笑地告诉伯尔森涅夫自己没有爱上那个姑娘,并且一旦爱上别人,就一定会离开),有时他认真,有时又"暴戾"。与我看到的许多小说中扁平化的、脸谱化的人物完全不同。许多作者一再给笔下人物"贴标签",仿佛是给他们戴上了一个个面具:"冷酷"、"温柔"、"城府深"等等,却不知每个人自己都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再冰冷的人当面对某个人时,也会有柔软的一面。屠格涅夫笔触优美,一句一句地读下来,甚至不知道是诗句还是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