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辛亥前夜》读后感摘抄

《辛亥前夜》读后感摘抄

《辛亥前夜》是一本由李刚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亥前夜》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很不错,在王府井看见的时候觉得做的很精到,内容也很不错,喜欢。能读到这样的好书,已经不容易了。!!!!!!!!!!!!!!!!!!!!!!!!!!!!!!!!!!!!!!!!!!!!!!!!!!!!!!!!!!!!!!!!!!!!!!!!!!!!

《辛亥前夜》读后感(二):好书

仅靠“驱逐鞑虏”就能摧垮延续267年的庞大帝国?清末资政院顶撞摄政王、否决皇族内阁,权力到底有多大?晚清政要在夹缝中辗转腾挪,为何在教科书里成为反动面孔?中国在晚清七十年(1840~1912年)这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本书从最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还原历史最真实本原的面目,值得细读、深读。

《辛亥前夜》读后感(三):大厦将倾无人扶

这是第一本在两岸三地同时出版的历史图书。

百年辛亥,为后人留下无尽话题,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终于倒下了,倒在一个似乎不错的局面中。本书聚焦在辛亥前十年,这十年清政府收入大幅提升,新政再度步入正轨,宏大的建设计划已经铺开,在一片宪政的呼声中,清王朝制定了一套颇具前瞻性的法律条文,而随着慈禧太后撒手归西,内阁已成一批年轻人的天下,被拖延多年的变革似乎已看到了曙光。

然而,几十年的停滞、压制与欺骗,人民再也无法相信清王朝了,再好听的诺言,再开放的变革路径,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已无法改变上下离心的现实。各省尾大不掉,人们视朝廷如寇仇,甚至清政府花血本培育出来的“新军”,此时也半数倒向革命。更要命的是,内无股肱之臣,袁世凯几番沉浮,早有异心,连端方这样的满族要员,也因宦海挫折而变得首鼠两端,私而忘公,而正是他的一再拖延,使四川保路风潮不可收拾。

每个人都在观望,每个人都想投机,每个人都怕站错队,没有人再去想维持秩序与稳定,因为专制制度的自我反复与自我折腾,终于把局面一步步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武昌起义炮声一响,清政府慌忙颁布政改方案,允诺立即实现君主立宪,然而,就在几年前,他们却百般拖延,不惜炮制出一个皇族内阁,令海内一片哗然,为了手中的权力,清廷一次次错过和解的机遇。当大势已去,再让步又有何意义?谁还会相信这个满口谎言的集团呢?

大厦被彻底蛀空,只需轻轻一推,则必然颠覆。本书深入地刻画了这段艰难的历史,令人掩卷长叹:与其大厦将倾无人扶,又何必当初颟顸专断,一误再误?

《辛亥前夜》读后感(四):帝国崩溃的那些事儿

阅毕《帝国崩溃的那事儿——辛亥前夜: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颇能知悉李刚先生的史观与立论基础。首先,他引用大量清末民初第一手史料,如《清末筹备立宪档案资料》 《时报》 《李鸿章历聘欧洲记》 ,以时下人物最原貌的发言、著作,以及立宪期间的官方文书、朝臣对应,重视满清皇室所面临的复杂历史局面,付吾人暂时抽离「满清为一无能政府故灭之」的革命党人立场,就事论事,了解历史真相。其次,作者层层缕析晚清在政府与民间、中央和地方、汉人与满人之间日益对立的背景与源由,并客观陈述新政执行的重要历史人物之功绩须失误。在这当中,吾人发现慈禧太后不再永远面目可憎,甚至,有时她才是帝国的支撑者、革命的支持者 ; 而因洪宪帝制博得一生臭名的袁世凯,则从民初共和政府的杀手,摇身一变为清末最有才华的政治人物。

对历史学家而言,最欣喜之处莫过于不同史观的出现,吾人自然可以不认同,甚至与之展开辩驳,但这正是历史学最有趣的地方: 观点形式,受到反驳,能引发新论述之佳作。再者,李刚先生行文背后,可见其宽广的胸襟:不拘泥于一族一朝的立场,而是严谨地凭借史料说话。此外,本书在评价当代人物之前,必先陈述该人受局限之生活背景,以及面临何种程度的「时代莫可逆潮流」,以如此体恤之心,真正地去「理解」该人物的历史抉择。

如今已是国际化的时代,开阔的史观将成为新主流。李刚先生一反过去清史研究者将焦点集于满汉之争、清室之咎,广开全面视角,意图还「清末新政」更合理的历史评价。两岸史学界能出此后进,甚感欣慰,特此推荐。

刘河北于新竹文通大学

(本文作者为文通大学中国近代史副教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