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读后感100字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读后感100字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是一本由[日] 山田正纪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读后感(一):末日下的荣格心理学

硬科幻一直是我的偏好,因为自己理工科出身,所以对自然科学有一种出自骨子里的热爱。我印象中的硬科幻,正是以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为基础的科幻作品。但是,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我忽略了这样一类硬科幻——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作品。《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这部科幻小说,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幻作品,而且是一本硬科幻,实在刷新了我的认知。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读后感(二):没有荣格理论支撑的读后感

实话实说,本人对哲学和心理学一窍不通,皮毛中的皮毛还是大学选修课时学的,没等毕业就原路奉还了。在网上搜了搜荣格的人格整体论,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

于是,本人尝试着从非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这部《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这样的分析肯定十分浅薄,但或许某条内容或某点论据,会和作者的意图恰巧重合。

从情节来看,这个故事好比分成几条支线的游戏,不同的英雄分赴不同的地点,面对不同的BOSS打怪过关。战利品并非金钱、美女或者经验值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虚无缥缈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却是在进化的道路上走入死胡同的人类,所正好缺少的东西。

从主题来看,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类社会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交流和情感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人类这种社会动物来说,意味着什么。英雄的出击,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全体人类。这种“寻找失落东西”的主题,本身就意味着这种东西的珍贵性。

通过讲述英雄们为了夺回人类本有的情感与尊严而展开的冒险,作品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英雄们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敌人,还要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挣扎。这种内外交织的冲突使得故事更加紧张和刺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勇敢。

此外,作者对各个英雄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有的勇敢无畏,有的聪明机智,有的善良温柔,有的坚定执着……他们所面对的机器人,也有不同的个性。这些场景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在地点的神话暗合,让我们在未来世界中领略了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故事情节。

山田正纪同样也在推理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将推理的解谜用在了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所有线索合而为一,但谜底的指向,又指向了荣格和他的人格分析学说,以至于我不太理解,这个看起来颇有些直白的结尾到底意味着什么。另外,文中还有很多散乱的线索,似乎也是在为最后的谜底做铺垫,但我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掉落下来的拼图。感觉虽然作者以荣格的人格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但在具体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有些地方显得有些牵强,部分情节似乎过于冗长,结局也略显突兀。或许这些真的和本人无法参透作品的实质有关,只能等待具有专业知识的读者来提供答案了。

《地球精神分析记录》读后感(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之SF化创作

山田正纪的《地球精神分析记录》一书是一本非常独特的科幻小说,至少存在三个层面的读者群体:完全没有听说过荣格是谁的读者,对荣格的心理学稍微知道一点的读者,熟悉理解荣格心理学知识的读者。三种层面的读者读这部作品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体验。理由无他,从书名就能想象到本书中会有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际读了之后作者更会明白地告知“我这本书就是冲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去的”。所以不同的读者有无心理学基础(特别是否了解荣格),会对看懂或者理解这部作品造成很大的差距。

书腰和本体

先恬不知耻地说一下,我在阅读本书前就属于第一类型读者,完全不知道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到底说了什么,所以第一遍阅读时就是单纯把本书作为日本第九届星云赏长篇部门奖获奖的科幻小说来看。 所幸,就算抛弃全书中关于荣格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山田正纪的文字和故事也能够让读者享受到SF小说的阅读趣味。全书前四个章节实际上就是在同一世界观下四个普通人狩猎神明的故事,而被狩猎的四个神明则都是由某一未知物体(这一未知物体在第五章会揭晓真面目)制造的机器人。仅以前四章来说,正是山田正纪擅长的狩猎神明主题的延续,该主题在其处女作《神狩》一书中已经阐述过了,之后创作的《宝石窃贼》也仍旧继续着这一主题。 对于像我这样的第一类型读者来说,按照山田正纪的笔脉,进入描写普通人挑战强大于自己的机器人神的故事,观看作者所描绘的以弱胜强的画面时,虽然不能很好地理解本书所想表达的主题,但也可以当成好看的SF冒险故事来读。特别是第一章的主角,一个在该悲伤的瞬间也不能悲伤的男人面对机器人神“悲伤”时,依靠各种武器均无法战胜,最终只能借助地球内部的强大力量来杀死神明的悬念和转折,已经能够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随着读者来到第五章,就是典型的短篇连作集中起到收束作用的结尾章节,把前四章中留存的待解明的疑点用充满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幻概念——类似于超级智能的大型计算机一下子全部串联了起来,也给出了一个可以圆满解释前面所有故事的合理解释。从这个角度看,山田正纪非常照顾普通读者,并没有因为他加入了荣格心理学的知识而让全书晦涩难懂。 但如果要从本书获得更加好的阅读感受,那了解一点荣格心理学以及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则显得非常必要。我是在看完全书之后查阅了一点点集体无意识的皮毛知识,但已经对整本书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敢想象如果是熟知荣格的读者看了这本书会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有怎样的理解。从这个层面来说,本书确实无愧于“心理学SF”的名号。 在这里,我也仅仅就集体无意识做一下非常简单的阐述,如果正在看这篇评论的您还没有看本作,那我相信以下这些简单的皮毛也能使您接下来阅读本作的趣味性倍增。 我们要知道荣格心理学所描述的世界观的核心是:在物质世界以外,确实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精神世界。而荣格所称的无意识包括个体和非个体两种,个体无意识是到达婴儿开始有记忆之前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和经验组成的无意识,而非个体无意识(即集体无意识)则是婴儿诞生向前追溯的所有时间,不仅有沉睡的远古人类存在形式,还有人类动物祖先功能的沉积物。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思想的来源,是创造的灵感池,由此推及集体无意识是世界上所有神话和传说的来源,这也是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传说惊人相似的原因。 从以上的极其简单的阐述,我们就能够理解书中的一些设定。为什么需要创造“悲哀”、“憎恨”、“爱”、“疯狂”这四个机器人神明?是因为人类无法再从集体无意识中获取到创造性和情感。为什么要把四个机器人设定在不同的国家并且配以不同的神话体系?这是因为所有的神话都来自于集体无意识,本源都是共通的。为什么要弑神?因为神明代表的就是集体无意识中的经验,弑神相当于从集体无意识中获取到创造性和情感,已完成人类自身的成长。 当然,因为我也是事后皮毛,所以这些也就是最粗浅的对照。但仅此也已经让我对本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于最后的结局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原本在我看来,最终结局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并没有告知读者主角到底是不是为了人工智能所诞生的一串代码。但现在看来,最终的结局又似乎是已经明确了,无关乎主角个体,全书最后的“治疗完成”可以指代为全体人类,无论主角是不是一串代码,都不影响整个世界观的搭建,即集体无意识世界观的完成。 我现在最期待的是如果有一开始我所说的第三类型读者阅读本书,会对本书做出如何的评价呢?我想只有这一类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山田正纪的创作理念或者真正批评山田正纪的书写吧。 而我,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患者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