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搞不懂的酒神和日神

怎么说呢?这本书看下来,印象中看得最多的就是日神和酒神了,但我无法正确地为酒神和日神下个定义,他们到底是想要代表什么呢?至于悲剧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也没搞懂~~看来得抽个时间再看一次了。不过,里面的插图都挺好看的,说不出的原因,还是觉得那些断了手断了脚的雕像会更加的美丽!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二):尼采与周国平的完美结合

喜欢文学的人就算再不喜欢哲学,也一定喜欢尼采.他与一般哲学家不一样,他不是靠理性思维来建筑自己的理论,他是靠激情!他的作品优美得像一篇文学小品,激情四溢的像一首澎湃的诗.与其说他是一个哲学家,勿宁说他是一个诗人!

每一句话都能直射到人的心灵里!

周国平本人就是哲学专业出身,同时又是文青.他的哲学基础和文字功字使他的译本在国内来说是最完美的.

尼采虽然是西方主流的叛逆者,却有一种震荡人心的魅力!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三):悲剧的诞生

表面上来看是美学类作品,可是事实上应该是哲学作品,老实说,我委实没怎么看懂。 我理解“日神精神”就是社会化的,比如宗教建筑,社会建筑等,例如雅典娜神庙之类的。这些东西是社会化意旨的产物。而“酒神精神”则有些反抗社会性的个人精神,通俗点说就是喝醉了才能够才敢表露出来的个人化概念。而个人的痛苦和冲突则诞生了悲剧,毕竟痛苦的感觉更易引发内心的冲动与思考,转化为艺术也更加深入内心。而作者显然也更欣赏返回本原的艺术,而非过于包装或者“戏剧化”的艺术形式。 准确来说我也没能够真正理解此书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四):沉沉的暗夜

我至少在临死前,应当知道我只有一个生命,人生只是一个很短的旅程,因而让人产生只生活“一次”的错觉。但人生很长,并且伴有艰难险阻,需要仔细斟酌,做好准备。人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也有人生的共振,于是人之间有了友谊。

我们只有具有对生活有充分的理解时,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人生。而理解来源于经验,但是经验又来自父母及其他人的经历,然而如果现实是千变万化的,并且没有什么规律或规则可循,那么这些理解也就没有了可资借鉴之处。因此我们是孤独的。

哲学家的孤独之处为隐蔽之处,没有其他人威胁之处,但是它又有很大的危险,因为内心的孤独容易引起精神痛苦,没有人理解的哲学家通常被认为是“疯子”,尼采也一样。我们不应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而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知音,相信会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虽然暴君到处都存在,先是僭主、后是奥古斯都、然后又是教皇,现代又是人们、舆论、群体。但是内心孤独的哲学家每个时代都有,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的创造者,正是他们使我们有了一份自尊心,一种不受其他人和暴君支配的自尊和独立之心。我们没有了哲学思想就如同行尸走兽;没有了自己的心灵的世界的人无异于没有眼睛的苍鹰,不可能振翅高飞,翱翔于错综复杂的人间和世界。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五):对尼采本人的一些个人注解

在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序中,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抛弃对瓦格纳的尊崇,即而对比才(Georges Bizet)大加赞扬是因为被其欢快而不做作,真实而并非突出戏剧性的音乐所吸引。

但在史料中,尼采曾写信给卡尔·福克斯,向他解释了自己之所以偏爱比才而非瓦格纳,想以此来奚落瓦格纳的意图:“您不必认真对待我对比才的看法,千真万确,比才根本没有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比才作为一个可以驳倒瓦格纳的具有讽刺性的反衬,他确实能产生很大效应。”

如今我们看见的是这些文字,可当时尼采的种种考量,只能依据背景加以推测。于是有些人坚持认为尼采的确尊敬比才,将其作为具有强大精神的道友,对自我浪漫主义的反省甚至批判;也有些人则相信由于尼采对瓦格纳的过度理想化而致使最终的失望以及背弃,并随手拿音乐风格与之相左的比才加以讽刺。

我更倾向于,比才的确未入尼采法眼。“除非他的心中仍有信仰的神,不然一个思想深邃的人是需要有朋友的。”(摘自尼采给亲人的信)而这位神,普遍认为先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后是瓦格纳。在他们的友谊及爱情衰退后,尼采不遗余力地抨击瓦格纳。而这位哲学家居傲的处世,也难以使其再去崇拜任何一位同时代的人,或者说,去承认这种情感的发生。

学者对尼采的见解也不尽一致。甚至有些人认为,尼采的哲学性并不十分出众,却受到了文学家的追捧;他的文学性并不杰出,却受到哲学家的青睐,而这,是使其成名的重要条件。无论他在本业上是否被过度吹捧,至少在对瓦格纳的预判上占得了先机。当二十世纪来临之时,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曾这么评价瓦格纳的歌剧:美丽的落日,却被人们误当黎明。在尼采与其决裂多年以后,真正沉浸音乐的人才开始注意到新事物的重要性,超脱那种纯浪漫主义和典型英雄叙事史诗般的波澜壮阔(而在这点上,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无疑比别人走得更远)。

“把眼睛死盯在让人无法接近的事物上,把一颗星辰当作神秘的处所,这难道不是《汤豪舍》中沃尔弗内的罗漫史所要传授的思想吗?尼采以一种艰难晦涩的方式给彼得·加斯特提出这样的建议:‘自由万岁,快乐万岁,不担责任万岁!为了能和我们自己活在一起,就让我们为超越自己而活着吧。’”——马塞尔·施奈德(Marcel Schneider)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