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精选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精选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58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译者导言

“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意志,那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盲目的生命冲动。”

“日神和酒神作为两种基本的艺术冲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尼采大致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的。首先,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关,日神则与现象相关。其次,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梦是日神状态,醉是酒神状态。最后在艺术创作的层次上,造型艺术和史诗是日神艺术,音乐是酒神艺术,悲剧和抒情诗求诸日神的形式,但在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二):化身为人的“不协和音”

感触最深的还是用日神精神美化生存的揭示,无论是希勒诺斯的智慧还是逆其而行的呼吁,都是如此震撼我。在一个被道德、科学、理性、乐天主导的时代,酒神和悲剧精神的呼唤显得多么违和,却又多么令人振奋。你就是那个不谐和音!然而就是这个不谐和音,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多么透明的内核层面! 为“自我批判的尝试”一连串问号膜拜。他应该歌唱用他最青睐的音乐,而不是说话,更不是文字。关于悲剧与民族精神的正反命题:悲剧从何而来?也许生自快乐,生自力量,生自满溢的健康,生自过度的充实!疯狂也许是一种健康的神经官能症!而乐观、理性、功利主义也可能是衰落、暮年、疲惫的象征。生命本质上是非道德的东西。在敌视艺术的思想方式和评价方式背后,我还感觉到一种敌视生命的东西。反基督徒的合适称谓:酒神精神。 吐槽自己曾经在希腊问题中混入了当代事物:尼采否定了曾经寄予希望的德国音乐与的德国精神——酒神的复归并不存在……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三):一部好的作品一定会给读者自己思考体系添砖加瓦

所有的思考最终都归结到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敲开每个人认识大门的切入点是不同的。一部好的作品,读者所感受到的未必是作者所传达的,但一定会给读者自己思考体系添砖加瓦。

自然界本身具有的梦和醉的艺术冲动,对应于希腊的日神和酒神。二者的对立和互相促进,最终在希腊的悲剧上结盟,创造了希腊的悲剧。希腊的悲剧毁于理性.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相反,在酒神神秘的呼唤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

完全将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回归到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体会到尼采的世界。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还是你我归属于自然的那个世界?这是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区别吧。

终其一生沉溺在现实的劳役中,没有体会过片刻的心神安宁,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吗?人们只有摆脱了对基本物质的需求才会去追求精神。如果只是追求心灵安宁,拜佛禅修基督都,无论追随哪个,都会让你心生安宁。只有哲学才能让你看清世界的本像,看清即安宁。

人生的起浮就如同世界上总存在对立面一样。对立面的此消彼涨其实是促进彼此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变即是衰退。对立物的存在就是通过斗争和共存实现进化。世界的二元性。

人生的起浮就是由于不同个体的人之间的对立造成的,其最终是为了促进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也是自然界自身的个体得以存在的内在机制。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能摆脱他的成长环境和个体的素质的。尼采对于艺术和美的充分理解和歌诵是离不开他个人的音乐和文化素养。这样看来,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我们每个人又都戴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眼镜去观察,那这个世界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哲学家试图去了解世界的真像,但仍然无法摆脱自己的限制。原来我们都是盲人摸象。

我们从小被教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是对的。唯物是倾向于改造世界,而唯心是面向自我。在以前号召农民阶级当家做主的时代,唯心没有文化基础。现在想来未必如此,也许世界本来就是即唯物又唯心。

人生的无意义会滑向两种人生观,享乐主义和佛家。再有第三条路就是艺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四):短评

尼采的路无法带给我们真理,但或许带来了对真理的眩晕。

读尼采就像沐浴在烈日暴雨下,同时承受澎湃的文采和灼热的激辩,他甚至会在行文中“叫住那个人”回来再讨论,这种强烈的修辞性在我看来带歪了他沉思的理路,一方面,他仍借助古典哲学的二元公式,分析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希腊渊源(希腊神话是对可怕生存的神化,是“生命赞歌”),从中发展出了梦-醉、外观-本能、造型-意志、个体-忘我的对立面,而悲剧通过“客观化”酒神冲动为日神形象,实现二元统一;另一方面,他又诉诸私人审美体验(音乐),呼唤对艺术形而上学的直观:艺术不只是模仿,而是对自然现实的形而上补充,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反映了世界意志/太一/原始冲动又被加以形象化的悲剧-音乐,当悲剧诞生于二神结晶,审美构成了人生的理由,而艺术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 这些论证充满直觉性的洞见,但缺乏对概念的反思和说理,比如日神精神是从德语Schein的光明和外观两个义项衍生出来的,但这和梦境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能阐释为更接近阿波罗本性的启蒙/理性?(顺便吐槽下,最早阿波罗主司的是光明和预言,不是太阳),比如尼采大肆抨击苏格拉底的“理解后美”,批判科学主义用知识填充生命,但他回应的不是逻辑的说理,而是描述、比喻和断言(“科学必定突变为艺术”),这种回应的说服力何在?他对和声的推崇,对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赞美,与此前对歌剧的批判也实难自洽。他对德国音乐的天真、绝对的崇拜,不仅埋下了后来与瓦格纳决裂的种子,也暗含了某种民粹思想倾向,后来本雅明批判法西斯主义把“政治美学化”,我觉得这种冲动追溯到尼采,也不能说完全冤枉。 科利版后记指出本书的“授圣礼”和神秘主义倾向,尼采面对的,其实是一种“同道中人”的读者,更直接地说,就是一种布道。这种布道来自一种破旧造新神的魄力,尼采确实处在从古典到现代的思想上的转折中,毋宁说,他以自身的纯粹化为这种转向,他将叔本华从印度哲学中吸纳的“痛苦意志”升华为充满仪式感的陶然忘我和世界大同(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分析了酒神精神的心理动机),他的魅力在于对生命的宗教激情,将其塑造为新的、反基督教的神(重估一切价值和权力意志的思想初见端倪),如同后来EVA里LCL之海演示的,将痛苦转化为美,将泯灭变为狂欢。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五):悲剧的诞生、衰亡与复兴

虽然是以《悲剧的诞生》为题,但尼采不只是讨论了悲剧的诞生,还讨论了它衰亡的过程与再生的可能,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悲剧力作,也影响了后代以及中国学者的悲剧思想,朱光潜的悲剧无疑是受了尼采很大的影响。虽然有研究者指出尼采悲剧思想对鲁迅也有影响,但通过仔细研读,发现这个还是值得再讨论。

一、希腊悲剧的诞生

1.主导造型艺术的日神精神与主导音乐艺术的酒神精神等结合,产生了悲剧。2.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就是审美直观、本能的反应,而非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的区别。日神表现为梦,支配着内心幻想的美丽外观,提供个性化的具体。酒神表现为醉,涌动的是原始生命本能的艺术冲动,表现的是普遍化的生命真理。3.希腊悲剧在悲剧歌队中产生,悲剧本来只是“合唱”,而不是戏剧。4.悲剧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的审美幻象。

二、悲剧文化是人生形而上的慰藉

三种文化幻象: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贪梦的意志总是能找到一种手段,凭借笼罩万物的幻象,把它的造物拘留在人生中,迫使他们生存下去。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縛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的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流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的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象保持沉默。一般来说,幻象的这三个等级只属于天赋较高的人,他们怀着深深的厌恶感觉到生存的重负,于是挑选一种兴奋剂来使自己忘掉这厌恶。我们所谓文化的一切,就是由这些兴奋剂组成的。按照调配的比例,就主要是苏格拉底文化,或艺术文化或悲剧文化。

三、悲剧的衰亡

1.尼采认为,不利于悲剧发展的因素有:现实的世俗生活、平庸的主角,所以得出结论:希腊悲剧经由欧里庇得斯走向衰亡。原因在于,艺术绝不迎合世俗。欧里庇得斯把世俗生活带上舞台,让市民的平庸在舞台在有一席之地。

2.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与悲剧精神对立。悲剧死于苏格拉底精神。尼采指出,冷漠悖理的思考不能取代日神的直观,炽热的情感不能取代酒神本能的兴奋。苏格拉底“理解然后美”的原则,把理性纳入到悲剧中,直接扼杀了悲剧作为人类生命原始的本能冲动。

3.悲剧中酒神精神的缺失、音乐精神的缺失导致了悲剧的死亡,

4.神话的消失也应征着悲剧的衰亡。现代文化失去了神话的家园。

三、德国精神是酒神精神复兴的希望

表现的是尼采对德国神话、和音乐精神的自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