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桥词典》读后感精选

《马桥词典》读后感精选

《马桥词典》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4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桥词典》读后感(一):马桥或者马贡多

散发与聚合,马桥人是僵硬的懵懂着呢,还是一杆子看透了这辈子的真谛?我这个夷边人看着马桥的男男女女,他们头顶上的锅,似乎一个跳出圈子的局外人。而在大海外面,在更远的地方,我眼里的夷边人看来,我未尝不是生活在一个更大的马桥。

哎,你这人真醒。

《马桥词典》读后感(二):语言的琥珀如此瑰丽

这是一本令我惊诧的书,自始至终,从头到尾。我甚至不愿承认这是一部小说,而是把它当作一段段真实可靠的故事和历史。

第一次知道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这本书,大概是在8年前的一次偶然。从一份报纸上的关于本书的简短评论中,我觉察到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可惜后来却一直没有读到。直到09年的春天,偶然拿到这本书,因为那早已模糊的记忆,我开始认真的读下去。作者以自己插队所在的地方和时代为背景,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当地方言为工具,将一幅幅的画面定格,将一段段的历史存档,又将一个个的人物活化,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那一颗颗绚丽夺目的语言的琥珀。语言的琥珀如此瑰丽,我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自己也做几颗。在我的老家,同样有趣的语言以及人和事,也有很多很多。

《马桥词典》读后感(三):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版)

《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从纯词典的形式迅速过渡为一个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时期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知青”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朴实,细微中见宏大之整体。由于“马桥之争”,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因为“马桥之争”,评论家及读者过多关注论争官司的结果,而忽略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创新。《马桥词典》利用一个个词条组织历史,树碑立传,这显然是一个罕见的实验。不难想到,在词典与文学之间抛出一条联结的索道,这需要不拘成规的想像力。可以说《马桥词典》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心,同时也显示了小说的可能性。

《马桥词典》读后感(四):“时间只是感知力的猎物”

看过这本书多时。今日整理办公室又看到。在翻开扉页之前,我能想得起的关于这本书的唯一内容就是里面的一个词条“1948年”。

在马桥人的概念里面,1948年并不是1948年,而是几件大事——当然是对于马桥人来说的或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大事——发生的那一年。比如马疤子招安;竹子开花;长沙大会战(迟了好几年)。

其实细想,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也是大多从历史教科书里得来。某年,发生了些什么,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知道什么。

而我们真正感知的时间,的确对纪年反而有些糊涂,总要掰手指推算半日。比如,2008年,在十年二十年后,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女儿上小学的那一年;而不一定是金融海啸的那一年。

再比如,我清楚的记得非典那一年,却已经不能一口说出那一年的年份。

下班了。下次再说。

《马桥词典》读后感(五):马桥是幸运的

《马桥词典》在离家千里的北京,显得亲切而异样。

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有着特定的时空坐标及别出心裁的记录方式。这不是严格意义的词典,而是由汨罗马桥镇方言词条引发的掌故,并融合以韩少功在马桥镇的一段知青经历的一本书。很多都是听来的故事,那个巴掌大的马桥镇每天发生很多事情,件件都有头绪,貌似七零八落,经他娓娓道来,便很是吸引人。

汨罗介于岳阳和长沙两个城市之间,其口音因其所在位置,夹在中间,不被认同。这是众多小区域方言的命运吧。现在大部分城市的方言被普通话化了,因此城市的后代们敢于轻言农村讲的“土话”。有谁会在乎和注意先辈口口相传的遗产呢?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倒是很热,却抵不住其无可挽回地流逝的大趋势。人潮总是向更庞大更发达的城市涌动,那些相对卑贱的出身和乡土背景,带着他们的乡音,一道被隐去了。只是,在他们用普通话向别人叙述家乡事的时候,再也不会有原汁原味的感觉了,一无所知的听者,更是无法迁移理解其中真味。

此书推荐给爱看故事的人,及湖南人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