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梵高》读后感精选

《梵高》读后感精选

《梵高》是一本由何政广 主编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铜版纸彩印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读后感(一):拉马丁广场的苦艾酒

(这里扯的是《拉马丁广场的咖啡馆》)

梵高的这幅画很“热”,拉马丁广场的夜间咖啡厅让俺浑身冒汗,裸奔的冲动是欲罢不能。色彩太过热烈,灯光刺眼,地板刺眼,墙壁也刺眼,色彩的刺,十步杀一人。“我想尽力表现咖啡馆是一个使人毁掉自己、发狂或者犯罪的地方。我要尽力以红色与绿色表现人的可怕激情……”梵高偷偷摸摸告诉俺。

咖啡厅?桌子上的酒瓶和东倒西歪的顾客似乎说明这热乎乎充斥着“可怕激情”的地方更像是酒馆。据说梵高嗜好苦艾酒(Absinthe),这种“世界上最富诗意的东西”(王尔德语)。苦艾酒中含一种化学物质侧柏酮(Thujone),可致幻,19世纪相当数量的艺术家沉溺其中,去看看梵高那幅著名的艳丽的扭曲的星夜,不是幻觉是什么?注定是高了以后的产物。俺们的李谪仙虽说没喝过西洋苦艾酒,却也在几口杯五粮液下肚后频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异幻象。谪仙还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嗯,孤独的梵高很有可能借着酒劲在幻觉中切了耳朵……

《梵高》读后感(二):凝视星空,触摸向日葵,真实的美好----邂逅梵高

梵高的作品自带"吸睛"属性,"星空"和"向日葵"第一眼看到便会多盯住几秒,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色彩?因为抽象?反正就是有些不同,这是小时侯的印象。

不是专业学美术,再次接触梵高,机会偶然,却十足震撼。被他的想法,被他的疯狂。特别吸引,各位关注。看到高规格的展讯,一直心痒痒,终于偷得闲时光,虔诚的拜访。

结合现代科技的演绎,果然是视听兼备,多媒体的运用更是将细节一一体现,画面颜色的对比,沙粒细节的发现,同张画布的推敲,X光所发现的秘密,很有意思,大开眼界。

布展也花了不少心思,展厅整体和局部空间的设计,互动的体验,灯光的营造。还好有工作人员,否则还真有些怕怕的,哈哈。混色毛线球印象很深刻,感叹梵高的聪慧,感谢布展房的用心还原。

看展溜达了很久,耳机带得有些头疼,没能全部欣赏最后的纪录片,有些遗憾。

没有熊孩子的吵闹,没有走马观花的路人,偌大的空间,慢慢欣赏梵高创造的色彩,舒服呀,突然有种冲动,割掉耳朵?哈哈,在正常人的世界也快30年,尝试点新鲜的也不枉此生呀,每天都装的很正常,怕和别人不一样,同时又希望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更优秀,更美丽,更自信?到底是追求还是负担?终此一生不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么,可真实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如果真有这样的气魄就好了。我们都活得太"正常"了,所以总被正常的烦恼困扰,不得欢愉。如同乐曲,抒情平缓固然优美,可听多了,总觉不够劲儿,非要来点劲爆和起伏才能凸显雄壮和波澜。

天才总是孤独,也许因为孤独才会被记住

想起以前看过的文字,好像是纪录片导演的口述

"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

在这世界上活过的人,被遗忘的永远是大多数。

现在愈发的喜欢静时光。不用说话,随意的游走,静静的写点文字,吃块蛋糕,看部电影,看着周围的喧闹,如梭的人流。感受阳光下的美好。

《梵高》读后感(三):阅读梵高

读罗曼·罗兰《米勒传》。米勒关注乡村生活,特别是农夫农妇的日常农耕和家庭生活。这和梵高很相似,或者说,是梵高从米勒那里学来的。梵高一生中最愉快的创作,也是在法国阿尔的那一段时期,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普通朋友(包括邮差鲁伦),并画出了金灿灿的“向日葵”系列。

梵高没有学过绘画。不过,当他最初在画廊工作时就常去美术馆看展览,因为他天生对美对艺术敏感。但他那时的志向是做牧师,直到牧师职业的结束(他被取消了教职,因为他在煤矿工人中的传道方式“有失体统”),才开始学画。梵高的学画,就是从临摹米勒的作品开始的,也因此留下大量的临摹作品,包括了米勒的诸多名作,如《拾穗者》、《播种者》、《晚钟》等等。米勒是他最喜欢的一位画家。

像梵高这样拥有天赋中途学画并立艺的画家并不多见,印象中有一位,卢梭。卢梭和梵高一样反对学院派的绘画技巧,他们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梵高本人特别反对临摹死板“无生命”的石膏像,他说他更愿意描绘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人。梵高的艺术观,便是以现实生活作为美的起源,无论自然、还是人物。

我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读完书架上的这本《梵高》(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再度为梵高的天真与天才而感动。以前我最喜欢梵高的“向日葵”,或许是因为“向日葵”是他最出名的作品。然而接触的梵高作品越多,就越不知道最喜欢的是什么,“阿尔附近的吊桥”系列?荷兰“风车”系列?乡村教堂?卧室系列?露天咖啡馆?……真的不知道。

梵高在离开巴黎时,买了红黄蓝三种花插在一个花瓶里,旁边放着给弟弟提奥的一张纸条:“我没有向您辞行就走了,再见吧!非常谢谢。我亲爱的弟弟。”读到这里,我不禁润湿了双眼。当时的梵高已经接近了疯狂的边缘,身心都异常疲惫;然他这个离别的举动,显得多么温暖、窝心呵。善良的文森特。

梵高的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作为房租抵押的作品则无数,在短暂的十年创作时间里,他画出了八百多幅油画及相等数量的素描写生作品,梵高之勤奋,想来便觉得震撼。其实,任何职业都一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可以获得成功,这个成功主要指对自我的超越而非社会和他者的认同。梵高的艺术,就是一种反抗式的创作,他把自己作为格斗的对象,从不松懈、从不妥协,最后超越了自我。

这是我在梵高自画像里重新解读到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