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耶鲁需要女性》的读后感大全

《耶鲁需要女性》的读后感大全

《耶鲁需要女性》是一本由[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34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鲁需要女性》读后感(一):“耶鲁女生,书写藤校新篇章!”

《耶鲁需要女性:她们如何改写藤校规则》这本书,从书名可以推断,它是关于耶鲁大学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方面的一些内容。 耶鲁大学是一所享有盛誉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藤校是指常春藤联盟中的院校,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这些学校都是美国一流名校,历史悠久,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被称为“大藤”,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被称为“中藤”,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被称为“小藤”。 1969年9月,耶鲁结束了它268年的男校历史,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当她们踏入宏伟的校园时,却发现自身的体验与男同学迥然有别:她们是7:1里的绝对少数,是男性眼中稀缺的性资源,是“男人村”里的附属点缀。 让女人进门,却把她们当作次等公民。被社团组织、运动队、合唱团、校内餐厅拒之门外的同时,电话骚扰、猥亵侵犯却自动找上门来。 这一代女性不会忍受,她们要开辟新天地。成立姐妹会、组建全女子摇滚乐队、增设女性研究课程、推进性学教育、引领街头抗议人潮……以身躯、智慧和勇气对抗庞大父权体制! ★口述采访+历史照片+珍贵档案,生动的个体叙事&变革的社会全景。 口述资料由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自己来述说,保持了较高的真实性。 口述史的访谈对象大多数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耶鲁需要女性》读后感(二):规则可以改写,公正不会迟到!

1969年,第一批女本科生踏入了耶鲁的校园,为这所百年名校开启了诸多新的可能,成为耶鲁历史上的“闪点”(历史学家玛格丽特.纳什语,即一次突然的变革大放光芒,照亮周围)。

作者珀金斯访谈了当年这第一批经历了这个历史闪点的四十二位女性,并记录下了她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依然大放光芒,激励着每一个女孩,勇敢地去追求真理,追求属于自己的灼灼闪耀的人生。

说到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家都明白其实是以男性为核心的教育,女性被认为更应该相夫教子,而不是去追求知识。而在美国,其实也一样,早期“名校教育”和“全男性教育”基本是同义词,而且,当时美国大学对女性的歧视竟然完全合法。

直到1968年,美国顶级高校都是禁止招收女本科生的,女性的主要活动场域仍然是家庭,而不是科学世界,或者说,顶多只能处于科学世界的边缘位置。

而作为“国家领导者培训基地”的耶鲁更是一个男性的岛屿。尽管如此,当时的种种原因还是促动了这场变革,比如当时的“男女同校运动”,虽然不排除很多男生是为了找女友,但还是有一些像德里克这样的人是真的认为现有规则的不公而提出质疑和反对,还有当时普林斯顿的刺激等诸多因素,使得耶鲁最终开始招收女本科生。

这次变革确实在耶鲁校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招生通知发出后,全国各地涌来了大量的申请者,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优秀的女性看到了高等教育的希望和未来,也可以想象这最终被录取的第一批女生是多么优秀,才能从如此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阅读她们的故事,确实让人很受鼓舞!

《耶鲁需要女性》读后感(三):最初,耶鲁需要女性;后来,她们改变了耶鲁

不久前,关于获得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劳迪娅·戈尔丁的女性议题经济学研究,我和我的朋友们间曾有过不少讨论,其中曾说道她的中译本新书《事业还是家庭?》中做出的知识女性人生调查,大部分是以出自名校的女性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进入了高等学府和享受了顶级的教育资源,第一组女性才拥有了事业和家庭选择权。

当年刚刚突破男校限制进入顶级名校的她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为后来者拓宽道路的?《耶鲁需要女性》用非虚构的写作形式再现了这段女性追求顶级教育资源的筚路蓝缕的历史。

有别于人们对于藤校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印象,美国大学的男女同校浪潮是“自下而上”发起的,甚至在20世纪下半叶,最古老和最有名望的美国大学还在以坚持只招男性作为财政自信和名校教育的招牌。打破刻板观念的是招生需求,就读耶鲁的男学生们呼吁自己要能在就读期间“随时找到女人”。

在这种严重的不平等和歧视的背景环境下,耶鲁方才招收了第一批女大学生:为了创造“找女人”的条件,吸引作为主力的男性生源。并且必须遵循两条原则,首先,增加女性不能减少男性的总数;第二,女性要平均分配在耶鲁的12个住宿学院。

来到耶鲁的女学生们发现,一方面,校园中充满了阻碍和困难:学校没有女子竞技运动,女生们无法加入精英高级社团,以男性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态度敌对而轻蔑,处处都是冒犯与凝视,有时还会受到多重的骚扰威胁;另一方面,在学校外,耶鲁作为高知的金字标签为她们争取到了尊重和权利,她们开始发现自己能够掌握力量,以校园为基点发起倡议和推动改变。

不仅如此,女权主义的浪潮中开始逐渐拥有名校这一至关重要的阵地,她们在极速拓展视野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开始成为理论宣传的的中坚力量。她们率先写作关于女性健康、性学知识的手册,并让它在全校师生范围内深度普及,而这一点是许多非名校难以做到的。

故事的最后锚点定在1972年,耶鲁与世界都在剧烈改变着,女性权益得到重视,女子社团成绩斐然,招收女学生之前设立的性别限额也被投票废除,读者就此见证了这段称得上阶段性胜利的旅程。

《耶鲁需要女性》采用的是当下流行的口述史方式架构时间线,尽管其中的故事充满了时代观念的隔阂,但最终呈现的视角客观而理性,俨然一册荡气回肠的史诗。这样的记录是窥豹一斑,也是女性权益推动者们为用精彩的生命书写出的答案。

那些最初只作为资源被招进耶鲁的女性,后来她们改变了耶鲁。

(2023.11.0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