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100字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100字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是一本由石小寒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2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一):今天如何读老舍

我爸活着的时候口头禅是老舍的一篇小说题目——我这一辈子。所以看老舍的时候觉得很亲切,感觉他小说里的那些角色都是身边的人,他们说着身边人说过的话,过着他们过的日子,苦恼着他们的苦恼,犯他们犯过的错。即使隔着一百年,也觉不出来什么隔阂。 看了这本《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老舍》,让我明白经典为何是经典,剧场里演了无数遍的《茶馆》为什么还会一直排、一直演。老舍的作品,除了“京味文学”这个标签,还应该有更普世的价值特点,比如他的语言。 同时代的作家虽然也用白话文,难免会带着拗口的翻译腔,老舍作品中语言的本土化和口语化,让读者感觉亲切生动,又不失风雅与美感,好像就是自己的生活。老舍出自市井,了解穷苦百姓的生活。同时他又曾留洋求学,不一样的经历让他能跳出生长环境去看那些囿于一隅的人。他用诙谐调侃的腔调写小事、小人物,也写时代、写人性,写悲剧的必然和无奈。 这本书也从老舍的几部代表作出发,分析创作背景和作品意义。从《断魂枪》那节,竟然发现了我不了解的老舍先生——原来老舍不光是个文人,还是个练家子,会武术。不仅是武术理论知识,还能实练跟人过招,怪不得写了这么一个短篇。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二):你会放弃吗?不会,我想做老舍那样,平静、倔强、深情的人。

——你确定放弃吗?

——不,我不放弃。

人和人的倔强,是相似的。哪怕隔很长的岁月,隔很远的山岳。

人与书中的故事,人与作家,人与旧时光,就因为这一点相似,会重合的。

几年前,我每周用几天时间在一所学校教现当代文学,与其说教书,不如说度过了一段和喜欢读书的孩子一起享受阳光洒落书桌教室,拨开历史尘烟,寻找过往故事的时光。

读书,谈不上挑什么环境, 有你,有我,一间带窗、阳光洒落的教室,有安静的书桌,真的就够了。

回顾作家的生平,共读书中的故事,一起扮演故事中的小场景,猜测故事中的人物走出来,今天会有什么样的情仇爱恨。

我们常常从老舍做中文教师的经历,讲到他讲的两门课,讲到二马中的老马,讲到陈道明,讲到方鸿渐,讲到老舍领稿费的趣事。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下课穿过走廊的时候,我有时恍惚自己将要走到走廊尽头,转个角,进入一个阳光明亮,有长长的垂吊植物开了花的小巷,一扇门推开,是年轻的舒庆春和他的朋友。

很幸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今天怎样读经典】书系,如遇老友对谈,仿佛昨日重现。

感谢自己曾遇到的师友,感谢那段时光里明亮如阳光的笑脸,那时共渡的时光。人生道路上常有困难困顿,每次问自己会放弃吗,不会,脑海中想到的就是那些时光。

成就老舍文字的,也是他对他生命中,所有温暖明亮的深信不疑,深情刻画吧。

用孙郁老师的书评做结:“经典作品,是照亮人生的一盏盏明灯,是民族文化的风骨与文脉。读经典,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读以及怎么读。”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三):幽默悲情的老舍:谈《语言大师:今天如何阅读老舍》

如果不是这本《语言大师:今天如何阅读老舍》(以下简称《语言大师》),我对老舍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老舍,名舒庆春,字舍予”以及他的“骆驼祥子”这个人物的名字上,最多再加上一句憨厚老实的骆驼祥子被虎妞骗婚,最后又失去了虎妞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这样的情节。当然将来我很有可能会开始系统阅读老舍其人其作,但这本《语言大师》让我的“将来”很快就变成了“现在”,虽然还远谈不上“系统”。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老舍竟然是真正的“练家子”,他“学过少林拳、太极拳、五行棍,尤其擅长剑术。”他还写过一本“武林秘籍”,力挫过日本武林“高手”,在日本文学界都传为美谈。难怪能写出如此出色的《断魂枪》,读上一段王三胜表演武功的文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棍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沙子龙那句“你们不配”——这个时代不配这样的好东西,武艺如此,文学亦然,

《语言大师》少不了谈及的老舍的幽默,那也是相当有名的,曹禺就认为他足以与美国的马克吐温齐名。有书为证:老张“两道粗眉连成一线,黑丛丛的遮着两只小猪眼睛。一只短而粗的鼻子,鼻孔微微向上掀着,好似柳条上倒挂的鸣蝉……”怎么又让人想起了P.G.伍德豪斯的风趣和洒脱。

事实上,《语言大师》介绍完老舍其人之后,紧接着开始介绍他的《骆驼祥子》。再读老舍的这本代表作,赫然发现骆驼祥子就在我们身边。那些开出租的、送快递的、每天早出晚归上班打卡的,以及像我这样除了上班教教学生,平时花不少时间看看书、写写东西,过着相对自由的生活的人都是祥子,我们都曾经相信努力工作,终究会“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我们很快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再怎么努力,工资还是不见涨,房贷还是还不完,就连七十多的某个牌子的眉笔还是买不起。我们该怎么办?堕落的不只有祥子。

据说,一九六八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本来提名老舍,但他那时已经去世了。无论如何,老舍是值得我们敬仰并需付诸努力学习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四):让我们从老舍出发,重回经典

严格意义来说,这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小册子,全书也就180多页,巴掌大的书,闲暇时可以翻翻看。不过,后劲有点大~

可能寻常人会被“人民艺术家”、“新文艺的一座丰碑”等等吸引,然后去读老舍的作品。我们熟知的也就掰着指头的那几本《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等。这些也确实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学解读就像是一个老师,教会我们读作品,也教会我们读作者。

老舍的作品与老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像巴尔扎克一样,老舍同样向世界展示了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底层人物的挣扎,以及底层人物不可避免的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向悲剧。

老舍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悲喜剧”。作品的内核是悲,然而幽默的语言却始终透露着作者的理性与感性的对抗。作者将鲁迅式的作品和老舍式的作品风格进行了对比,我觉得很有意思。鲁迅的笔触非黑即白,抨击一切,反抗一切,更激烈;而老舍总是委婉地、温情地批判,还会带点同情。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老舍的叙事。

然而他的主题又不可谓不宏大,他将时代的命运、北平城的命运以及这些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让我们能从聚焦式的场景中感受到时代洪流的不可避免地将一切冲向毁灭。不恰当地说“软刀子也能杀人”。

我建议读经典,也建议读这类工具书。想起前天去观摩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比赛的事情,现场答辩的题型基本都是名著解读。《骆驼祥子》作为初中生必读的书目,对于老师来说,怎样理解和解读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的学生对作品的痴迷程度。教师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打开阅读经典的思路和视角,中学生也需要这样一本书,能让他们对完全陌生的时代下个人的遭遇有更深的了解,普通人同样也需要这本书,因为普通人的命运大抵如此。

我想,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能让我们更珍惜这些经典,也能让我们的思维面向社会,面向芸芸众生。

若是对写作感兴趣的话,也能学到一二。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财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意味。与鲁迅而言,他的童年偶记在他的人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老舍而言,童年时对小羊圈胡同的记忆成为他写作的舞台;对沈从文来说,湘西成为他对现实生活最美好的寄托。从自身下手,从印象深刻下手,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老舍的叙述语言,透着北京特色、透着幽默诙谐、透着人物性格,找到自己的风格很重要,模仿也很重要。

读书搭配思考,才能读得深刻,读得更有价值。这本书除了引用书中片段外,还在每个章节的末尾添加了品读提示,让装满模糊知识的脑袋能停下来思考和感悟,从而能在别人的基础上生发自己的思考。除此之外,此书还会引入很多著名的书评,讲清很多观点的出处和来源。这本书就像是老舍作品的注解,在你的心上抓挠,最后又使你不得不再去看看原著,体会也能更深刻。

不说了,我已经准备回去看《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了。

《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读后感(五):为底层发声的平民大师老舍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骆驼祥子》,懵懵懂懂的,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虚构的故事,内心并无多少感触。后来才知道,虚构故事并不是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很多都是从现实中寻找素材加工而成,反应的是旧时代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老舍被称为平民大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多部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文,他出身贫苦,才更能体会底层市民阶级的生活。他的《骆驼祥子》《月牙儿》《茶馆》等作品都带着悲情的色彩。

《骆驼祥子》写的是一个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的底层打工人的艰辛。“三起三落”的命运捉弄,最终让一个心怀希望的年轻人彻底认命,屈服,变得堕落下去。这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辛苦奋斗十几年凑足了首付,房子最后却烂尾的年轻人的无助。

《月牙儿》写的是母亲为了女儿能读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去当暗娼,而当年华老去,她无法支撑家庭的温饱,她给了女儿两个选择,分开或者女儿也去当暗娼。女儿选择分开,但女儿经过了一系列不屈服于命运的挣扎后,最终还是为了温饱当了暗娼。这也是一个“三起三落”的故事。时代的刀刃架在每个底层人民的脖子上,看似可以挣扎,但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

《茶馆》讲述的是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个茶馆发生的故事,上位着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无处不在,就算是同一阶层的人也存在着弱肉强食。最后的结局是无论是圆滑屈从的,还是革命反抗的,通通没有出路,旧社会风雨飘摇的环境,无法庇护任何人。

老舍看透了封建文化的弊端,但与此同时他也怀念传统文化下的一些美好的情景。他关注穷人的生活,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大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