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1000字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1000字

《切尔诺贝利》是一本由[美]沙希利·浦洛基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阅读《切尔诺贝利》,不仅仅是一场灾难的记忆,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自我反思。 核能算是当今社会尖端科技应用之一了,可是,现在的人类真的能完全掌控核能么?书中揭示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会让你胆战心惊的。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悲剧,当灾难发生时,所谓的领导手足无措,可大量的青年却义无反顾地冲向强辐射地带。那一点点可怜的防护,在强辐射面前就是裸奔。触目惊心的后果,不忍直视!

本书作者表面看似在做事件的陈述,间或几句评论。可平静的表面下,蕴藏着作者胸中的无限愤慨,一场人为的灾难,说是对人类的犯罪,绝不夸张!

人类,认真的吸取教训吧,别再去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二):切尔诺贝利·地球身上的一道疤

众所周知,这本书曾经有一版,那个也很经典。如今出了增订版,修订了译文。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是导读本,里面有众多历史学者的文章。书中也增加了很多历史照片,更有一张表单,包括主要出场人物、时间线等等。新版本这些补充内容让我觉得诚意满满!

今年五月,有一张新闻照片。那是在乌克兰基辅的地铁上,一位老兵孤独的坐在角落里,一身戎装,手里拿着几朵鲜花。他在独自庆祝着二战胜利日。在他胸前悬挂着一枚切尔诺贝利清理者勋章。也许没人会在意这样一枚勋章吧,因为它有近百w的发放量。可是,每一枚都代表着为了全人类而舍生忘死的苏联战士。。

世上一直有“性恶说”,核技术的发明就是个例子。古代时人们打仗是冷兵器,到了近代是坦克大炮,现代则是大规模的s伤性5器,比如核5器。而真·正将核技术应用到和·平时期的生活中,比如建设核电站,也是在广岛爆·炸几十年后才出现的。

一般说来,发电厂适合建在用电多的地方,但核电站不一样,就如同一个人枕着一个炸·弹睡觉一样,这太恐怖了。所以他们没有选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那里,而是选在农业地区的乌克兰。

切尔诺贝利在乌克兰北部,距离白e罗斯也很近,也就十几公里。核电站刚开始是小规模的试运行,观察几年后决定火力全开正式发电,结果灾难降临了。

这场灾难共损失了多少人,据1992年的官方统计,这个地区已经有七千余人。有核专家说,这些辐射将会持续几个世纪,并且通过大气层还会分散到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人们用飞机空投的方式,用混凝土将核电站完全封闭,形成一个“石棺”永·久的包裹起来。但事与愿违,二十年后人们发现有部分混凝土开始塌陷,人们需要新的措施来应对。

经过所有欧洲国·家的研究和集资,决定用更坚固的厚钢板替代混凝土,将那里封闭起来,然后围着核电站建百米高的巨大墙体,以确保万无一失。

使用核技术那好比是在刀尖上跳舞,一个人为的失误,或者自然的原因,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而那些有责任感的老兵,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前赴后继的冲到zui危险的地方,他们从不曾退缩。他们的可悲在于,他们为拯救世界而失去生命,世界歌舞升平之时甚至不愿去提起他们。如今历史重演,人们才在悲歌中缅怀他们。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三):“时至今日,这座掩体俨然成了一座纪念碑”

“前往禁区的游客还能看见覆盖在四号核反应堆石棺外的高科技掩体,时至今日,这座掩体俨然成了一座纪念碑,象征着苏联时代。”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是似乎还没有过多久,关于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消息就寥寥无几了,曾经占据热搜的热点也淡了下来。

核对于人类的危害自不必再多说,迄今最深刻和轰动的核泄漏事件之一——切尔诺贝利,到现在为止,普里皮亚季都还是一座“空城”。

这个版本是畅销纪念版,全面修订了译文,并且增加了历史图片图表,还邀请了作者撰写中文版序。

与此同时还附赠了「导读本」以及「故事解析表」和「主要出场人物」,帮助不了解这场“悲剧”的读者更快地了解事件的始末。

可能是我对于画面的记忆总是格外地深刻,我始终忘不了那些曾经在旅游博主的视频中看到过的空空荡荡的街道和人们无助空洞的眼神。

他们经历过绝望,他们死里逃生,他们如今在阳光下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他们拒绝采访......

时隔37年了,日子在日复一日地继续,太阳照常东升西落,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被遗弃的普里皮亚季如一座“鬼城”一般提醒着那场悲剧实实在在地咆哮过。

谁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有些历史,在发生的时候人类本来可以改写,却还是一意孤行了。

人的记忆都有个期限的吧,那么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这个期限可以长一点,再长一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