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性别攸关》经典读后感有感

《性别攸关》经典读后感有感

《性别攸关》是一本由[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别攸关》读后感(一):将性差异引入医学,从意识开始

女性身体在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和激素环境中处理各种生理过程,从内部交流(神经传导)到外部影响(药物)。这意味着在医疗上对男性是“正常”的事情,对女性来说可能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完全不适用的。——《性别攸关》艾莉森·J·麦格雷戈 有一定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胸口有压迫感并且带有延伸至左臂的放射性疼痛,那很可能就是心脏病发作。但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所谓典型症状实际上只能代表男性群体,而女性的心脏病发作通常表现为弥散性的不适、脑雾、恶心和极度焦虑的感受。 而这样的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在诊断方式、疼痛管理、药物使用与效果、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被观察到了。不仅如此,甚至同样是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吃垃圾食品)和发胖,对女性健康的危害也要高于男性,这并不需要上升到强弱对比,而是激素和神经工作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健康维护和逆转的方式不同。 但问题在于,已经被认为是逐步完善的医疗体系,却是一个在历史上几乎完全以男性身体作为研究、方案设计、药物试验和医治模式构建对象的系统,而这种下意识的性别忽略,使得女性在寻求恰当的治疗时,面对重重困境。 如何纠正谬误和改善这样的局面,作为将性别差异引入医疗考量的先锋者的艾莉森·J·麦格雷戈在这本《性别攸关》中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说“较为”也是因为,关于性别差异的医学研究极度匮乏,所以这方面的知识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累积。 受此局限,在读这本书时,或许会同时有大脑的灯泡被点亮和但也只能到这儿的矛盾感,但相比起时下已然进入情绪炒作的女性主义,冷静的、客观的,对涉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性别差异进行考量,进而完善平权意识的讨论才是更有建设性的。只有个体关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学会有效的内省和外联方式,一种广泛的包含性别差异的伦理认知基础才有机会被建立起来。阅读这样客观的书籍是第一步。

《性别攸关》读后感(二):性别攸关

大多数人认为女性健康就是女性生殖健康,仅限于乳腺健康和妇产科,而这正是对于女性健康的误解。

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性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会影响人体的每一项生物、化学、感知和心理功能。大多数细胞都会产生性激素,比如雌激素、孕激素、睾酮和雄激素,同时也会对这些激素做出反应,而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每个细胞的功能都会发生微妙或明显的变化。

女性身体有一套区别于男性的生理系统,由于基因和激素环境也完全不同,女性的身体在处理各种生理过程也有着独特性,从内部交流(神经传导)到外部影响(药物作用)都与男性的情况不能混为一谈。

这意味着在医疗上对男性是“正常”的事情,对女性来说可能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完全不适用的(比如对男性有效的药,同样成分对女性效果就很差)。

可是几个世纪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主导着医学届,将患者定位默认为男性进行诊断、治疗、护理、防治、医学研究、药物研究、临床实践,在这些领域对于女性的忽视损害了女性的健康。

由于染色体和激素差异,女性表现出的症状和对治疗的反应与男性不同,护理人员和患者都需要了解女性疾病等的特殊症状(比如心脑血管、中风等),也需要了解女性独特的身体环境如何代谢药物,以及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调整适当药物剂量的重要性(比如雌激素的增减会影响止痛药的效果),并将这些知识纳入治疗方案中。

希望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的发展,能投入更多研究到女性健康的领域,更好地理解女性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让女性得到更有针对性、更恰当、副作用更小的医疗服务。

《性别攸关》读后感(三):攸关紧要

“我的使命是让这些浪潮不断涌现——形成变革的浪潮,并最终形成海啸。” —— 同样是求医问诊,男性与女性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或许我们没翻开这本《性别攸关》时,真的不曾细心留意到不同性别乃至人种在求医时会有不同的待遇与预后。 作者艾莉森·J.麦格雷戈提到,当她向导师们提出她想要探索女性健康领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她想做妇产科医生。然而,这不是她的真切想法。她渴求从整体上研究女性健康,女性健康的各种方面。 但是,在固有思维下,“女性健康”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约等于妇产科和乳腺健康之类的特定方向。艾莉森想研究的,不止是这些,而是女性健康的各种方面。 从导师们的反应就让她察觉到,女性健康正在被忽视,或是被偏见对待。同为女性,并把研究和宣传医学各个领域内男性和女性的健康差异作为毕生的工作的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 ★ 书里面的很多来医院问诊的女性都可能碰上这样的状况——她们在描述完自己的症状且被问及过往病史时,最后都被归咎于焦虑症,或惊恐发作。她们身上的症状没有因为这个“焦虑症”“惊恐发作”的诊断,有所减弱或消失。反而,她们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干巴巴等待症状加重甚至最终肉体消亡。

有时候就连女性患者都会用社会已有的既定想法来判断自己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知道女性的体质与男性的有差别。 (就连剂量建议,成年男性女性与孩子都应该存在微小的差异,比如孩子的服药用量并不是成人用药量掰一半就可以的。) 此外,女性,特别是有色人种的女性,会被误认为夸大自身对疼痛的表达,以求得到关注。 反观男性求医者陈述自己的状况时,他们相对得到较好的诊断和预后。 作者不由得推断,如今的医疗模式以男性模型和标准量身定做,并在男性身上进行评估的。回头来看女性求医者,可能接受不恰当、无效,不合格的照护。 ★ 女性长期处在他者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被辜负。毕竟,男性与女性的身体对疼痛的阈值不一样,激素水平也随着生理期(女性还有妊娠期)波动。服用止痛药物也会因为身体内在状态而成效不稳定。 她们需要更多的发问以及向外发声。 她们盼望争取更有针对性的诊断,而不是简单的“焦虑症”的下意识判定。 她们需要寻觅为女性着想的保健医生,请求解答身体上的痛症缘由何在。 她们应该得到与男性求医者应有的特殊关注,建立男女平等(尽其可能找到兼顾成本和专业性的办法,将女性受试者纳入药物实验的范围)的医疗模式。她们值得受到社会全员的关心和爱护。 艾莉森写就这本书,只是敲门砖,敲开医疗模式当中坚固的“刻板印象”和固化模式。医学的继续进步与发展,有待众人的不懈努力与不畏困难。 女性能撑半边天。而这半边天的健康,攸关紧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