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慧外脑经典读后感有感

智慧外脑经典读后感有感

《智慧外脑》是一本由释若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外脑》读后感(一):收获最大的是理论方面

作者原创了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取名为: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本书的结构大概如下:开篇给读者的一封信简要的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第一章简要描述的这个模型,之后的章节就依次介绍这个模型之中的每一部分,最后一章就是用几个常见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实践这个模型,这个目录安排非常的清晰,好评。 但读完这本书,我自己个人的感觉就是收获挺少的。当然脑海之中也存在一些疑问: 1,读完了这本书,对这个模型也算是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我并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跟过往的一些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它解决了过往那些模型不能解决的什么问题呢?这个模型的普适性如何? 2,整本书只有最后一章,简单的演示了一下这个模型在几个软件之中如何落地,实操这块的内容太少了,带着期待来看这本书的小伙伴,不知道整本书的内容是否能真的能解决自己当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有关问题。 PS:这本书里面有一些跟知识管理本身不那么相关的内容带是给了我挺多的启发,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智慧外脑》读后感(二):知识进化的方法论探讨

最近看的新书是《智慧外脑》,看起来非常有AI的感觉,其实是讲述一般人如何更高效地学习知识,进化自己的知识库,并利用它为之产生价值效益。

作者释若以自己作为写作者的亲身经历,整理编写了一套有逻辑且实用性挺强的方法论体系,挺适合想要拓展知识边界,增强竞争力的人士参考。

本书书名有个“外”字作为方法论的表象,其源头驱动力在于“内”。唯有先思考确认知识的最终实践方向、目标达成效果和价值提升程度,才能作为驱动力让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活跃起来,按照书中提供的“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做行动框架,最终才能事半功倍。

从学到思,再从思到行,知识从枯燥的书本中被大脑经过个人化提炼总结,再经过口与手作为实践工具验证学习效果,最终形成知识的流动与更新,达到个人的进化。

个人的进化并不是孤独地偏守一隅地研究,进化需要不断地与旁人进行反馈、验证,最终回归自我思考的锚定。

所以,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不是按传统套路的累积,而是框架式的系统搭建和不断建立的相互链接。人与人在链接中形成情感的流动,而知识在链接中形成思维的流动。灵活延伸与链接流动是这套方法论的核心。

最后一章,作者提到的几个工具非常用心了。

《智慧外脑》读后感(三):本书精华在代序里

读到了一大堆知识和概念,读的我一愣一愣的,不明觉厉,然并卵,没有找到我需要的答案。

(评分只代表这书对于个人的价值, 与本书实际价值无关,正如“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里面知识网络借鉴了大量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的概念,来讲“知识网络”,尤其我读到“完善元知识体系:升级人生精进框架”那章节时,看到了“增、删、改、查”时,让我不由的想起了SQL 。

当然,不可否认的时不同领域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我的疑问是我们大脑神经网络的特性跟计算机网络有多少的类似性,我们知识网络又跟这种网络体系又有多少的类似?

这里说作者生搬硬套不太合适,但多少是有点,而且讲的概念太复杂了,有太多的名词和概念,让人应接不暇,不由的想起互联网行业常说“赋能、抓手、 中台、 闭环、落地、漏斗、沉淀、给到、平台、响应、同步、对齐、对标……

书里的“知识”太多了,讲了太多别人的知识和道理,也许这用作者自己的意思来说,这就是将读到的知识“复用”吧。

另外作者也非常的“贴心”,连高中学的“商品价值”的概念都要重新讲一遍,生怕我们不明白。

也许说能结合作者提到的 obsidian 或思源笔记来讲那些概念和方法,感觉会更好一些,这样我们可以“抄作业”,就是说需要的不是你告诉这菜谱多么有匠心和巧思,而是你炒一遍我看下,让我们可以简单上手。

但给作者点赞的是书中的代序“到书友们的一封信——15分钟阅览本书”,将书中“精华”给总结了出来 ,某种意义上来讲,全书是本文的注解。

突然感觉涂子沛先生的《第二大脑》关于知识管理讲的真的好,尤其是讲我们的笔记与大脑神经网络的关系,真的是深入浅出,获益匪浅。

水平有限,自己只能读出这点东西了,我还是将《第二大脑》里学到东西继续实践完善吧。

《智慧外脑》读后感(四):用起来是记录的最高境界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的讯息以GB计,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也催生了很多知识管理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存了即看了,收藏即学习,报名即会了……海量的知识变成了躺在印象笔记、网盘和各种工具里的“资料”。

知识躺在资料库里就无法发挥任何作用,只有用起来,才会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形成洞见和能力。

如何用起来?《智慧外脑》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以思考和连接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用“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打破个人知识管理的5个桎梏: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从低到高有四个层级,知识网格是管理的基本单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知识净荷(纯粹的知识点),元知识(管理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分类、核心词)和连接线(知识直接的逻辑关系)。知识网格组成知识系统,一类知识在一个系统中。若干知识系统就构成了区块化的知识子网,最终构成知识网络。

这样存储,如何长期受益?建立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有选择地获取、按使用场景存储、用系统思维分类,为获得知识而连接,围绕主题调用,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做自己的教练、做一个知识传播者,用费曼学习法让知识活起来。

书里的知识密度很高,需要反复看,反复学习其中的逻辑,还要一边看一边实践——用起来本就是本书的最核心目标,这就是记录的最高境界。

一边读,一边练,我也才刚刚做完第一步,整理了我的知识子网的“盒子”,开好了一些抽屉,元知识的搭建还没有做好。真诚推荐这本书给需要、想要做知识管理的大家。

Just Do!

《智慧外脑》读后感(五):《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为了应对生活、工作、学习,我们浏览了许多网络平台、报刊杂志,利用各种软件工具也收藏存储了一些自认为将来用得上的文章或各种类型的知识。 可是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时,却无法从大脑还是储存的软件中获得?心中很是惆怅。 我们扣心自问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做了那么多的笔记,到需要用时好象一无是处,给人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挫折失败感。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适合用来做思考,而不适应做信息或知识的储存工作,即使有少量知识储存,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有了需求,需要研究出一个外在大"脑"来帮助我们处理问题。我们称呼这种大脑为智慧外脑——人脑+知识管理软件组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释若,他著作的《智慧外脑》就为解决上面问题而来。 书中提出的〔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这种方式就打破了人们在知识管理中遇到的5 大桎梏问题:如知识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等。 同时释若也提出巧妙的使用知识管理软件,能帮助我们学会「用知识管理知识」的方法,快速构建「以连接为中心」的个人知识系统,形成「以思考为旋涡」的个人知识网络。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知识管理是什么?知识管理就是用知识管理知识,不是去给某个软件做分类或者组织什么?换句话说是用知识软件管理知识。这个软件是灵活的、不呆板的。 目前市场上可用于知识管理的软件层出不穷,各有千秋。我们的观点是,软件只是一个工具,选择哪款软件管理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内心要清楚为什么用 A 软件而不用 B 软件。 书中提到四种辅助知识管理软件,就拿其中一款浮墨笔记软件来说,当我们产生一个好的想法或方案,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它记录下来。 这样就可以把平时看到、听到、有感触的人和事,卡片化式记录。 通过日积月累并结合软件自带的互联功能,把多主题、多标签,多知识点的内容重新组合,做到随用随取,产生1+1大于2的效果。避免了传统软件在需要时找不到的问题。 总结一下: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换句话说知识不用就是死的。 学会知识网格化模型去管理知识,并结合学习知识管理软件工具使知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意义。 人脑负责思考,工具去负责知识的储存和链接。这样的知识组合管理就是有效利用过程;这样做就能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而不是去做绐知识分门别类的收藏。 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互联,达到灵活运用是释若写《智慧外脑》的初心。 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产生价值,也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原则和经验。 阅读《智慧外脑》:让你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