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1000字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1000字

《事业还是家庭?》是一本由[美]克劳迪娅·戈尔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一):Career & Family by Claudia Goldin读后感

首先,书的译名不好,作者的原版叫Career & Family《事业和家庭》,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

其次,作者是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laudia Goldin,写作风格沿袭了经济学家的风格,提供了很多详实的数据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二):太难选了,我还没想好是舍弃还是兼得

现在不仅有全职妈妈,还有许多家庭有全职爸爸,这说明一个家的责任必须由夫妻两个人共同协调。 社会中存在管理者偏见,女性更应该在职场中提高谈判能力和自身竞争力。 性别收入差距是职业差距的结果,职业差距是夫妻不公平的根源。通常一个家庭里,谁赚的多就有主导权。 固有观念让女性在多方面受限,孩子生下来应该由妈妈来带,那么请问这个孩子是不是爸爸的后代呢? 一个家庭里做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她们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时间,成全家庭和睦幸福。家庭成员应该肯定和尊重了女性的牺牲,而不是把这当成理所当然。 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表示更希望实现两者兼得。那么,该如何实现呢? 企业找到无须要求员工消耗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三):不宣传主义、不传递情绪的性别研究

本书不宣传主义,不传递情绪,更多的是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相对难读一些:不是文字难懂,而是有点dry,偏向于学术著作。本书研究了五组女性群体在追求事业和家庭平衡的路。不过,其研究对象似乎大部分时候不包括底层女性,这反而说明底层女性面对更加沉重的性别枷锁。快进到现在,令人庆幸的是两性平等相比百年前已经极大改善,可惜的是现在仍不够好。对于中国家庭来说,一孩政策客观上在推动两性平等方面有很大的助力(不知道有无研究,但自认为中国第二性的思想钢印可能更松),但社会发展没有跟上,因此女性随着年龄成长的事业成长会逐渐被同期男性甩在身后,尽管女性在教育阶段的表现往往超过男性。实际上这和书里描述美国的情况也类似。要推动两性平等,不是靠主义、故事和情绪,而要靠扎实的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现代技术(包括避孕药)和社会思潮已经大幅解放了女性的身体,而未来更多的技术和社会保障需要更多解放家庭,例如家庭机器人技术、育儿和家政的社会化等。需要解决症结,而不是简单提倡“平等”和挥舞旗帜。自认为“不患贫而患不均”更像是一种情绪,并不提供解决方案。情绪输出永远只能是一群人的自嗨。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四):有限的时间 贪婪的工作

一本人文类书籍,像是一篇大论文的改编,将不同时间出生的女性分成了五组,跟踪不同组女性在学习、结婚、生子、事业,路上的选择,观察不同组女性对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和能否兼顾。 提出了一个概念:贪婪的工作。即在目前的年代,大部分职业准入上性别歧视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是男女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主要是由于工作是贪婪的。很多工作的时薪是根据时长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注意是时薪,不仅仅是总薪酬。即长时间工作是获取高时薪的唯一途径,而放在家庭中就需要夫妻两人做出抉择了,特别是养育小孩的情况下,不可能两个人都同时选择长时间工作。 由于社会规训让女性更多的倾向与时间自由,不需要24小时响应的工作,那么随着入职时间的拉长,中间女性结婚生育后将更多时间花在家庭生活上,那么女性不仅工作时间没有男性长,而且由于累计的工作时间也没那么长(影响岗位选择和升职),所以时薪也更低,这两个原因造成男性薪酬比女性高一大截。实际上女性如果不选择家庭(特别是不生育),那么她获得高薪的概率和同年龄的女性是差不多的。而不是我们惯常归因于的性别歧视和女性职业天花板。 书中举了律师和药剂师两个行业作为例子。提出一个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之间的替代性,降低长时间工作和随叫随到工作的高时薪。

《事业还是家庭?》读后感(五):我为什么把用户性别设置成男

关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家的这本书,可聊的太多太多了! 有很多人好奇,我明明是女的,为什么一开始要把用户性别设置成男? 其实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大数据给我推荐那些所谓的“小女生会喜欢的东西”。 如果你打开抖音开一个新号,并把用户性别设置成女,然后刷视频,你会发现你几乎刷不到时政新闻和汽车类视频。 在进行大数据推送的时候,根据用户性别搞数据双标,是很多软件的常规操作。 如果只是刷不到时政新闻还好些,起码你没有受到利益损失,但如果你胆敢把购物软件的用户性别设置成女的话,那就要小心了。 如果你把购物软件用户性别设置成女,那么你在买东西的时候,它会经常给你推荐中看不中用还很贵的东西。哪怕你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个特定东西也不行,首先被推荐上来的十有八九是同类商品中更贵的,甚至可能是粉红税产品。 现在大部分应用都搞大数据,根据用户的性别或喜好推送的东西。有些软件甚至把性别列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购物软件和读书软件一直是这方面的重灾区。

这本书争议很大,豆瓣评分在“不值一读”和“推荐阅读”之间反复横跳,据说一群打男拳的男人恶意给一本自己压根就没看过的书打差评,导致女性为了反击,不得不在还没有读过本书的情况下就打好评,这是件很悲哀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