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2022读后感1000字

我的2022读后感1000字

《我的2022》是一本由俞敏洪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2022》读后感(一):喜欢

满足了我自己对于一个60岁的熟悉的企业家的日常生活的了解,感觉既朴实,又亲切,又深深了解到大家对匆匆流去的时光,不管多少岁都是一致的。也希望自己不要被年龄限制住。就像和一位自己不敢接触的仰望的前辈聊天一样。书里提到的每一本书我几乎都做了标记。看这本书,喝一点,也很有趣味。谢谢老师给了我这么多温暖的时光。

《我的2022》读后感(二):不是特殊的一年,却让人心心念念好几年

这不是特殊的一年,是难以忘记的一年。 初入手这本书沉甸甸的,细读之有这一年的风云变幻,还有这一年俞敏洪自己的书单。 且行且阅读吧,我有太多的问题无解,但是我依然觉得,询问没有答案,唯有内省,唯有自己看更多的书,才有挖掘答案的可能。 ✔一种生活过习惯了,就好死不如赖活着,直到时光流逝,雪鬓霜鬟,觉得一生白活。 这个说法不是第一次听了,当时就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到自己身上,感觉改变好难啊。可是正是因为难,所以要去做,去做的足够好,才是挑战的意义所在。

我觉得今年没有人没听过董宇辉老师。但是俞敏洪在书里也提到了,不止一位老师的风格是这样的,他们厚积薄发,把前期自己积累的结合直播来进行展现,这次火大家没有想到也没有出乎意料,因为知识永远值得尊重,值得观看。

同时也提到,“我不想被当做老人,虽然我已经六十岁。”是啊,努力让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俞敏洪给我的感受就是不断的挑战,不管是新东方,还是东方甄选,还是现在改变新东方,都是如此。

最近也看了一点辩论赛集锦,关于享受忙。忙是一种人生常态。 ✔没有一片大海是宁静的,没有一座高山是平坦的。对于有些人,山海是驰骋的疆场;对于有些人,山海是人生的屏障。 ✔之所以感受不到生命的美丽,生活的美好的是因为太忙,太焦虑了,以至于忘了要停下脚步欣赏。 ✔生活更多的是沉重,而所有的沉重,有的时候就是为了一瞬间的美好。因为这一瞬间的美好,你会觉得值了。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自己拥有的瞬间里,让生命得到解放,并舒畅自由地开放。 ✔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但只要内心有光,脚下就会有路。 ✔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眼界,见识,让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坚强,让个性变得包容和强大,让梦想和高贵伴随一生的努力,这是大学的目的。

《我的2022》读后感(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

2022年,俞敏洪创立的“东方甄选”十分火爆,堪称转型创业的一次典范,也显现出了自我革命的决心与魄力。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如何做的,在《我的2022》这本书中有详细的呈现。

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正如老俞本人所说,“2022年,在我的生命里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我只是在年初下了决心,要把这一年的日子记录下来。”就这么一记录,最后形成了48篇坦诚、真切、热情的文章,汇聚为这么一本“可爱”的书。

在这本书中,俞敏洪既写下了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又记录了行走大地的所见与所闻,虽然充满私人气质,却是情真意切,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看见一个更加真实、率性的俞敏洪形象。

老俞本人也坦承道:“网上已经是一片称我为‘老头’的呼声,我倒很愿意接受这个称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屈服、硬骨头的老头,像《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头一样,与风雨为伍,在大海的颠簸中写满坚强。”

是啊,出生于1962年的俞敏洪,其人生之路充满了不少传奇色彩(可参考《中国合伙人》),如今到了花甲之岁、耳顺之年,看待事业、人生与自我更加通透、澄澈。时光是一连串絮絮低语的音符,在生途中连绵不断,年轻人再怎么深情吟唱,终究只是一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歌,而有深厚阅历与通透智慧的人,一开口就是整部抑扬顿挫、婉转绵长的人生。这本书也可视为俞敏洪的一首岁月之歌,是他在历经世事之后,对2022年进行的一次系统的述怀与深情的回望。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俞敏洪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让我们深感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也要像这位可爱的老头一样,不要让年龄限制了自己,也不要让困难绊住了自己,而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

《我的2022》读后感(四):努力拼搏,乐此不疲!

合上书的一刹那,心情不能平静。《我的2022》是俞敏洪老师对于他2022年的精彩记录。普通人的一年是如何度过的?当读完整本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然还有更多的情感无以言表。对于新东方,大学时曾经数次报名参加其英语辅导;在我人生最困难时期,在工作最不稳定时期,我还曾应聘过新东方的职位,幸亏当时在初试就被刷下来了,为什么说幸亏,是因为能不配位,如果当时真被录用了,新东方无疑就是一个普通企业,并没有什么特色而言了。书中感动我的文字太多了,但真正触动我的还是俞老师努力拼搏、不服输、不惧怕、不妥协的个人修养和品质。在60岁时,大部分人都已经退休在家,无所事事,但是俞敏洪老师仍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并且乐在其中。在事业的长河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俞敏洪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危”是“机”的基础,有危才有机,面对艰难险阻,惧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勇往直前,欣然面对,才能直面难关,最终也会渡过难关,东方甄选的爆火就是在危机中诞生的,也是慢工出细活的产物。书中还记录了他与几十位作家对谈,通过直播或者面对面对谈的方式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传递思想和文化。面对访问对象,俞老师常常不仅要阅读他们的作品,还要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这是一件非常艰苦卓绝的事情,需要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衍变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谈,两个人思想的碰撞让观众不由得为他们拍案叫绝,头脑中也燃起了智慧的火光,这是造福民众的事情,俞老师乐此不疲,似乎在自然而然之中就把这件事做了。从这本书中,我还察觉到了他心思细腻,热爱生活,浪漫敏感的一面。书中有描述树叶的场景,他是这么写的:而树叶,从一出生就像天空伸展,让自己充满生命的绿色,伴太阳起落,看白云变幻,听月亮吟唱,为星星鼓掌.......虽然难懂,却包含了比人类历史还要古老亿年的大道至理(p390)。这段文字读起来让人不仅感受到了树叶由绿到红到黄的变迁,又有一种惆怅悲凉但却又充满哲理的思想感情,文字驾驭能力和修饰能力并不比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逊色,对于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细腻柔美,似乎略施粉墨就能让笔下的事物活起来。最终,我还是把视角集中到了俞老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上来。他有一句话这样说:不管人生遇到什么变故,我们只要还有时间和决心,就一会有再出发的机会。不知道俞老师这种对于生活事业和美好人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动力从哪里来,我想是由于创建和发展新东方这一事业带给他源源不断的滋养和前行的勇气吧。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数不胜数,在人们都认为他应该偃旗息鼓的时候,他又卷土重来,超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是可以支撑一个人突破重重难关的;一份责任和对于梦想的希冀,在60岁来临之时仍旧可以让它们熠熠生辉,人生如此,便值得了。

从俞老师在高考失利2次仍然不放弃最终考上北大的这件事中,我悟出的道理是:人的资历天赋不一定高,但是坚持和持续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从俞老师在百忙之中一年能读上百本书中,我悟出来: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从读书中不断汲取的,当然,有输入就要有输出,这本《我的2022》就是很好的印记。从俞老师面对形势严峻的问题和重要抉择上,我悟到的是:不要急,不要慌,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从容不迫,恬淡释然,潇洒快活也是俞老师的追求,我想,从一个榜样的人生阅历、处世之道中我们窥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用这仅有的一角是否时刻提醒鞭策我们自己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生而为人,要有价值,做自己,有意义的活,才是一生的课题。我也想为此拼搏,乐而不疲!自勉!

《我的2022》读后感(五):所以,你的2022呢?

在东方甄选与俞敏洪老师的直播间了解到,俞老师不仅敢于重新出发,还是一个很爱读书且乐于分享内心观点、善于表达自己思维的人,这次有幸读到了他的新书《我的2022》,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一位智者的舞文弄墨之儒风雅韵。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书写了俞老师的整个2022年,他已经60岁了,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年轻且活跃,即使每天晚上散散步,也可以感悟出人生哲理,我真心佩服地五体投地。 从一月一号到十二月三十一号,这一路走来,他的心声,他走过的路,他读过的书,他深入思考的火花,他思想碰撞的激情,还有他不懈的努力与清晰的目标,更有他淡然处世的态度与人间清醒的认识,全都在书里了。 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遣词造句能看出俞老师的饱读诗书之气,逻辑缜密,叙述条理,思路清晰。本书堪称一本随笔集,日记里记载的全部是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思考与探索、日常与不平常。我可以看到他与自己之间的差距,来自思维的高度与思想的深度。榜样的力量就是如此吧。

我相信,这本书人人都可以读懂,人人都可以有共鸣,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照亮自己未来的路。 这本书我刚翻开读第一章的时候,便爱不释手。“人生里的悲苦和沉重,是因为我们潇洒挥手的机会和勇气太少,执念和因循太多。”仅仅是第3页便引起了我强烈的思想共鸣,那种从文字里散发出的魅力,让我特别欣喜。我也是个喜欢碎碎念的人,我也曾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过阶段性复盘,只是没能一直坚持到今天。读罢本书,正是2023年七月份,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对自己的上半年进行复盘做份总结,千头万绪,总是该捋一捋的。 通读全书,就像在听一位智者讲述他的过去,我也同他一起走过2022一整年,感慨万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