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是一本由王水照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一):读《苏东坡和他的世界》随记

王水照先生《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一书系由《王水照说苏东坡》增订而成,在前书基础上补缀关于苏轼的研究专文和诗文讲解,可窥其全面的研究视角,是近年来将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普及性转化的典范之作。

第一部分为“综论十题”,侧重于苏东坡的“现实世界”,即苏东坡所处时代与其人生、文学、思想、学术交互影响的历史进程。尤其是第十讲《苏东坡与他的弟子们》,并不就“苏门四学士”等弟子泛泛而论,而是从苏轼在熙宁、元丰年间与王安石政见、思想学术的分歧入手,辨析苏轼学术与同时代学者之异同,不啻一篇简明扼要的宋代学术大纲。苏轼之蜀学富有平实的特点,与日后李焘、李心传等蜀地史学家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笔者并不敢断言。

而笔者更感兴趣的则是“苏海拾贝”所收的学术短文,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这些文章更侧重于苏轼身后的接受传播史或苏轼诗文、生平的精细考证,读来饶有兴味。“接受”“传播”等词汇当下屡屡为现代学术论著所使用,但其研究理路与传统诗学若合符契,传统诗文的写作离不开对前贤的模仿与学习,而诗话、选集等体裁即此类经验的结晶。作者考证了苏轼诗文对高丽(王氏高丽及李氏朝鲜)、日本及清初阳羡词派的影响,在东亚汉籍研究和东亚史蔚然成风的今天,作者能如此早地注意到苏轼对邻国的影响,实在可见敏锐的学术眼光。循此路径下溯南宋、金元,尤其是在南宋书籍流通量较小的北国,对司马光、苏轼等北宋大贤是格外重视的,这在元好问等金源士人的诗文中随处可见,通过对传世文献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或可发现更多元的苏轼。

作者之推陈出新不光在域外视角,还在于对苏轼诗文研究本身的推进,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旧注大多把“一蓑”作“一件蓑衣”讲,作者注意到词序中已表明“雨具先去”,则苏轼不可能仍披蓑衣。在综合诸多旧注后作者提出了新解,此“蓑”为量词活用,并结合许多唐宋诗文指出“一蓑雨”为一相对固定的诗歌意象,相比“一场烟雨”之陈词滥调,“一蓑”明显营造出别样的感情色彩,诗味隽永。作者还指出“老泉”非苏洵之号,提出了有力的辨伪证据,澄清后世文献流传中产生的误读,这类精妙的发现势必无法一一枚举,只能等待读者自己去探索,但笔者想指出的是,作者十余年前甚至数十年前发表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未能撼动许多中学教材及绝大多数公众认知,不禁令人感慨文史研究与大众文史知识之隔阂。

诗文的笺注是旧文学学术对话的平台,亦可成为当代学者呈现研究成果的方式,最后的“东坡诗词讲解”与“苏文简释”部分,讲释清通简要,允为佳作,但不妨注出所据版本。苏轼的诗文集版本源流较为复杂,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亦不少,如能注出,则便于读者按图索骥,进一步徜徉于“苏海”之中。瑕不掩瑜,笔者所叙实管中窥豹耳,欲睹迭出之精义、横溢之才情,尚赖读者诸君开卷观之。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二):走进苏东坡的世界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苏轼研究,下篇是讲苏东坡诗词文。上篇又分综论十题和苏海拾贝,前者算是核心内容。作者王水照是文史学家,对宋学研究颇深。

书中讲稿通俗易懂。苏东坡是大诗人、大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经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政*治家,还是诗歌评论家、文物鉴赏家等。苏东坡和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面临两大问题:出处问题和生si问题。作者分三个层次政*治家、文学家和文化型范去讲解苏。

苏东坡对改*革变*法态度分三个阶段,原因包括,苏政*治观点本身的矛盾性,王安石变*法本身的矛盾性,苏独特的仕宦经历。作者认为苏没有逃避zz,逃避社会,比庄子和陶渊明要高明。

苏的文化性格包括狂、旷、谐、适。他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他讲儒家、道家、佛家精神融会贯通,兼采并用。苏的创作生涯,作者按时生活经历和仕途分为在朝、外任、贬居等时期。苏的词,以诗为词、诗词一家、主文不主声,苏的诗,以文为诗、政论入诗、具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苏的散文,有圆活流转之美、错综变化之美、自然率真之美。

作者还讲了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钱幕,欧门和苏门。集团有自己的特点,是系列性、文学性和自觉性。苏门有苏门四学士,苏门特点就是自由。苏轼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展开讲苏门,有多元多样的学术主张、性命自得的生命哲学、互相抑扬的批评之风。

苏海拾贝部分,应该是作者专门研究苏轼及其文化的文章辑录。有几篇专门写他的诗词和散文的。书的下篇的诗词散文解析,读者可挑选阅读,颇有收获。

涉及宋朝文化和历史,书中插入不少书画作品图。是一本了解苏东坡、了解宋朝的好书。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三):如何进入苏东坡的世界?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由此前《王水照说苏东坡》一书修订增补而成,却增加了三百多页的篇幅,内容丰富不少,捧读在手,教人惊喜。

如书名所示,这本书写的不仅是苏轼本人,还包括苏轼的世界。细究起来,所谓苏轼的世界可以有多种意涵,可以指多种认识苏轼及其时代的角度。

苏轼的世界可以指苏轼身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以个体作为切入点去折射一个时代,或将个体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把握,能有效地讨论个体对当时政治、学术、文学、思想等诸方面的参与。这方面学界已有不少著作,如《王融与永明时代》《朱熹的历史世界》,都联系整个时代来研究个体。王先生讨论苏轼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分析其政见前后多次变化的原因,自然关于苏轼对当时政治的参与。王先生又指出北宋曾先后形成三大文人集团,苏轼是第三个文人集团“苏门”的领袖,揭示苏轼其人在北宋文化史上所处的位置,也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认识苏轼的。最后还可举出一个更具体的例子,王先生认为苏轼“身居领袖地位而不强调整齐划一”(第239页),随后将苏轼与程颢、王安石、曾巩、吕公著相比较,指出北宋本有崇尚划一的思潮,苏轼的思想超越于时代。这样的分析以小见大,联系个体与时代,很见功力。

苏轼的世界也可以指苏轼的传播接受史。研究一名作家,除关注其人以外,还可以考察其身后的被传播接受,这类研究学界也有不少,单针对苏轼一人,已有《苏轼研究史》《苏诗研究史稿》《苏词接受史研究》等。作为“文化范型”,苏轼的诗文、思想学说甚至他本人的形象,确实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先生这样说:“人们心中的苏东坡和那个九百年前活在历史舞台上的苏东坡已经有点不一样,叫作‘第二个苏东坡’。这种现象并不是损害苏东坡,反而使我们对苏东坡的理解更丰富深刻,所以,研究‘苏东坡的文学遗产接受史’,就是后人怎么接受苏东坡,是个很有意义的题目。”(第37页)因此这本书中涉及到苏轼作品在高丽和日本的传播和苏轼对清初阳羡词派的关系,更提出建国以来苏轼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到文化范型的演变。凡此,都是一般普及著作少有涉及的,可以让一般读者初步了解苏轼的传播接受史。至于苏轼作品在高丽、日本的流传,更属域外汉籍研究,收在本书,也能让一般读者了解到相关的情况。

苏轼的世界还可以指苏轼的文学世界。苏轼各体诗文俱擅,写有不少经典作品,要真正认识苏轼,自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一篇篇诗文上。本书下篇为《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选取苏轼的各体作品分析评赏,或分析具体作法,或对全篇串讲,或介绍文体特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避免进行“纯文学式无效分析”。对苏氏父子三人所作《六国论》的比较分析,尤有意趣。此外,王先生对苏轼诗文中所见的字词释读问题也有所发明。如《汲江煎茶》一诗中“松风”到底比喻的是什么?《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中“淡妆浓抹”跟“水光”“山色”到底如何对应?《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到底指的是什么?《定风波》中“一蓑雨”又应作何解?对于这些问题,王先生都给出了他的答案,可谓用心涵泳,赏玩有得。

总之,作为普及读物,本书是相当丰富优秀的。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四):專業研究的通俗化——讀王水照《蘇東坡和他的世界》

《蘇東坡和他的世界》是對《王水照說蘇東坡》(中華書局2015年版)一書的增訂。在此書的「讀者見面會」上,王水照先生說:「我編這本書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希望能夠把專業研究跟大眾閱讀結合起來,加強書的可讀性、普及性。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要靠大家讀者來見諒。」作為讀者,我認為此書出色地達成了目的,實現了專業研究的通俗化,對專業研究者和普通讀者來說都大有裨益。

對專業研究者而言,本書上篇所收文章雖不是規範的學術論文,卻邏輯嚴密、自成系統,涵蓋了蘇軾研究的各個面向,緊扣蘇軾研究的前沿,提供了頗具啟發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綜論十題」的第一至五講主要從「作家」維度出發,講述蘇東坡的人生經歷、社會身份、思想性格、創作階段等,第五講可視為從「作家」到「作品」的過渡;第六至八講則從「作品」維度出發,結合具體文本,依次講解蘇東坡的取得極高成就的三種文體——詞、詩、文,其中涉及許多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論題,如文體互滲(「以文為詩」「以詩為詞」)、文章品評、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等,並通過與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揭示蘇東坡所接受的前代影響與獨特的創作個性;第九至十講則從「環境」維度出發,不是孤立地看待蘇軾,而是將其放在與周圍文人的關係中討論,從「文人集團」的角度介紹蘇軾,其中提及蘇門「互相抑揚的批評之風」「崇尚自由的門風」令人心馳神往。

「蘇海拾貝」部分所收隨筆內容豐富,既有具體而微的考證,如「松風」指水沸聲、「一蓑」其實是量詞而非蓑衣、老泉非蘇洵之號等;也涉及蘇軾作品的傳播與接受問題。因此,我們不僅可以從此書入門,進一步閱讀王先生的專業論著,如《蘇軾研究》《蘇軾評傳》《蘇軾選集》等,也可以從此書所編的「序言」出發,閱讀學界其他作者的經典論著。

就大眾閱讀而言,本書不僅普及了豐富的文學文化知識,使普通讀者能夠更為深入了解和認識蘇東坡其人其文;而且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對作品的解釋也清晰明了,基本不使用艱深的術語,讀來富有趣味,毫不枯燥和沉悶。另一方面,與部分嘩眾取寵、罔顧事實的大眾讀物不同,全書的講述和分析都有充分的文獻基礎和史實依據,嚴謹細致,並不妄作虛言、借題發揮。

其次,下篇「王水照講東坡詩詞文」的作品選取也獨具匠心,不僅兼具各類文體和不同風格,且所選作品十分有代表性。例如,七首蘇詩展現了「宋詩」日常化(《汲江煎茶》)、議論性(《和子由澠池懷舊》)的特點和蘇軾高超的修辭技巧(如《百步洪》中的「博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設色和用字等);詞的部分同時選入令曲和慢詞,表明所謂「豪放」不是單一的風格特征,而是指放筆自如的創作個性,故而詞作風格多樣,充分體現了蘇軾對詞境的開拓。因此,本書可打破讀者對蘇軾的一些刻板印象,也可修正部分常識錯誤,從而更全面的認識蘇東坡;具體的文本分析視角(如章法結構、聲律用字、比較閱讀等),對我們閱讀其他的舊體文學也是頗有助益的。

此外,王水照先生的研究並沒有盲目抬高甚至神化蘇東坡,而是采取「平視態度」呈現了蘇東坡的立體影像。「我現在研究蘇東坡,對蘇東坡很崇敬,但是我們今人的研究,不宜對古人采取仰視的態度,而應采取一個平視的態度,畢竟蘇東坡他還是人,不是神,他有他的局限性。」(P43)他不僅客觀地指出蘇軾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還分析了他各類成就產生的傳統淵源和社會機遇等,啟示讀者不把蘇東坡作為「天才」「神像」來看待。

最後,本書全彩印刷,插圖精美,裝幀、紙張和版式設計都給予了讀者良好的視覺體驗,非常適合閱讀與收藏,確實是一部兼具專業性與普及性的佳作。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读后感(五):总有那片苏轼的海

南宋人李淦在其《文章精义》一书中总结历代文章名家的风格,有“韩如海”“苏如潮”之语描述韩愈与苏轼的行文特点。不过,到清代四库馆臣编写《四库总目》时,时人口中普遍流传的版本已是“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这其中究竟是知识流传中的讹误,抑或是俗语流传中人们基于对二人文章认识进行改动,我们已不得而知。

不过,有清一代“苏海”已成为固定的成语,散布在人们的话语中。“苏海”一词确也恰当。韩愈文章气势逼人,苏轼的倒更像是深沉的海。明清之际王守谦在其《古今文评》中有云,东坡诗文如“晴空鸟迹,水面风痕”,可为海之注脚。

至清人王文诰注苏诗作《苏海识余》时,在序言中“苏海”已有了实体。绍圣四年(1097),苏轼自惠州贬往儋耳时,曾因涨潮在新会暂作停留,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传说。清代当地的官员黄大鹏据此在面向大海的崖壁上题下“苏海”二字。王文诰在粤时寻访苏轼遗迹,也曾在此远眺。海天一色的浩瀚情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之后他为自己注苏轼诗歌的书题名之时,即作《苏海识余》。这里的“苏海”二字,已经超越了文章评价或是地方名胜的高度,成为对苏轼与他的朋友们共同造就的文学空间的形容。文字自能构筑经纬,苏轼即以此制作出他的世界,是跨越千年依然明亮动人的海。

上述这段“苏海”渊源,见诸王水照先生的新书《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苏海浩荡,王水照先生文字即是我们可以为依凭的舟楫,为我们娓娓道来苏轼的故事。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苏轼的综论十讲,于苏轼诗文的学术随笔,以及对其重要篇目的讲解简释。王先生自陈,综论部分的缘起本是面向大众的讲座,故而此书亦并无门槛,是适宜一切爱苏轼的读者阅读的案头书。不过,他也有心希望更多爱苏轼的人成为研究苏轼的人,故而无论是综述还是札记,均关切到了苏轼研究中的众多核心问题以及近年的学术前沿,皆以平实的语言和盘托出。这便是王先生的用心所在。

说回苏海。之所以提起苏轼总有和海分不开的印象,大概也与苏轼生命中最后一次贬谪渡海的经历有关。在苏轼以前的时代,贬往岭南已是足够沉重的惩罚,谪至海南更是九死一生的遭遇,是“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这样令人恐惧的事情。但晚年的苏轼在海南却又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活,结识了一群新朋友。海岛终不能限制住他宽阔的心,反而成为了他创作乃至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如王先生在书中多有着墨《减字木兰花・乙卯儋耳春词》即是一例:

词中贯穿的春是文学传统,但写这海岛之春尚是过往不具的题材。“无限春风来海上”一句,是只有海南岛上之人才有切身体会的状态。而他在记录这些的时候,所谓“来”字,亦已将己身视作了海岛的一部分。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离开海南,在渡过琼州海峡的时刻,面对已相处三年之久的这片海,苏轼写下了

这当然是月色下海洋的实景,但更是苏轼对生命的体会。这样的心情,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已有迹可循。当时是“一蓑烟雨”,而那夜在海上,已作“苦雨终风也解晴”。

如王先生所说,这便是苏轼相当不一样的地方,即他在面临生命的苦难时,秉持的是自我领会,而后超越苦难,在苦难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的姿态。故而在他波澜壮阔的生命中,他总能发现属于他的那片海。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不变的是“人生识字忧患始”。人生在世总有不称意的时刻,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间当人们读到苏轼的诗文,窥见“苏海”的瞬间,总会有那么一个心动的时刻。要读懂这其中更多精妙的趣味,且来翻开《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