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的本质》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本质》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本质》是一本由(日)田中一雄 著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3-5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一):由心而始,逐梦而行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这个答案绝对蕴藏在每一个设计本身。 田中一雄教授以GK设计集团为依托,写就了这本《设计的本质》,展示并分析了设计的不同意义,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书中从五个方面,分别叙述了今日的设计、设计指向的目标、设计的社会使命、思考本质价值的五大角度以及设计将走向何处,每一个方面又以不同的视角入手,细致入微,亦通俗易懂,尤其是书中以GK设计集团的具体案例入手,以例叙事,更有助于读者理解设计。 设计不应拘泥于过去,也不是要和过去告别,设计是“以创造性去开拓整个社会更加美好明天的行为”。设计若无过去印记,光靠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并不太可能。若是如此,每个人脑海里都曾有过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也或许大多数人也曾在产生这些想法的同时,幻想着未来要将其实现,只是大多不了了之罢了,一如在我们不断奔波的人生旅途中,伴随的都是一次次丢下一般。丢下过去、丢下记忆、丢下童年,也丢下幻想,或者还丢下过曾经想成为设计师的梦想,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当社会发展奔腾向前,如何构筑更加美好的生活与社会,需要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师的梦。“设计肩负社会使命”,由心而始,逐梦而行,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发展,这大抵也是设计的使命之一。 田中一雄教授并未给出设计本质的完美答案,但在书中,通过GK设计集团的每一个案例、每一张图片,以及田中一雄教授对设计的理解,或许“心”和“爱”是不可避开的内容。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二):设计的本质是丰盈人的内心未曾察觉的需求

设计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当设计师?

作者在书中说,拥有设计力的人并不是“艺术感良好的人”,而是“擅长创造性思维的人”。

设计的对象分为“物”与“事”,物的设计顾名思义是对有形物品的创造。而事的设计则是在创造体验价值,是无形的创造。我们在设计一件产品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外形也要考虑到感受。

书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出一个“物有心”的概念。这让上述观点更加延伸到物体本身的视角。即有型的物体产生的“工具思维”,在多样化的向量中,去思考对象的本质价值。

设计的对象是“物”与“事”,通过5个角度进行思考,即从零思考,以人为史,传递心意,创造故事,改变社会来实现目的即本质价值,从而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说白了,什么是好的设计?如果只是外形美观,那够不上好的设计。如今的设计更加看重内在,一个精彩的设计是要肩负起社会使命的。设计要先去读懂“心”,其中包括伦理之心,也包括藏于人们内心的、能够引发共鸣的“心意”。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突然冒出了做手帐的想法。对于拼贴思路这一块,也有了新的认识,不为了贴而贴,不为了填空而贴,聆听素材的声音,尊重素材的价值。突然打开任督二脉的感觉,我不应该是指挥者,排兵布阵。我是引·领者,带它们去合适的地方。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三):高维设计:无中生有,物我两忘

第一次听说日本将“设计”翻译为“意匠”,讲真,我个人认为这个词更有东方韵味,而“设计”则感商业味扑面而来。

“设计”仿佛更偏于前端,如何策划构思,而“意匠”好像更偏于后端,如何用匠心打造好的作品。

不过,无论是“设计”还是“意匠”都只是一个名词,真正好的设计师,都会用心对待每一个环节,呈现出“物”的内涵。

然而,何谓“物”的内涵?日本株式会社 GK 设计机构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田中一雄所著的《设计的本质》一书是把这个概念诠释得非常到位。

他认为“物有心”,设计的过程既是“与物交心”的过程,也是探寻事物的本质价值的过程。

通俗而言就是:“提取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高维价值,并将其具体化。”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探寻之法,还列举了大量的GK 设计实例,让读者,特别是设计领域的读者,能够从中获益。

从零思考:面对事物,摒弃成见,思索“人们本来想要追求什么”,以此来探索事物内在的品质,创造出一种“无中生有”的境界。

以人为始:任何设计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人的感受,强调人以人为本,才能得出人性化的设计思路。

传递心意:与客户交心,与物交心,让对象之间都产生灵魂的交流,将情感融入其中。

创造故事:理解事物本质之后,还需要去给它赋予新的生命力,为它打造一个更高阶的内涵,以谋求新的价值。

改变社会:设计是为了让事物变得更美,同时也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美,在这样的美之中,使人得到精神的滋养,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必须具有社会视角。

每一个设计理念都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案例,这样的排版安排,能够使人轻松GET到设计的要领。比如在以人为始这个章节里,有一个“短下肢矫形器步态解决方案设计”,这是一款为半身麻痹症患者高考的医用短下肢矫形器,液压缓冲器的平衡运动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自在地行走。

同时,轻薄的材料使患者穿上后与另一只脚的大小相差无几,不再需要适配两双鞋了,这可真是一个既细心又暖心的小细节!

在田中一雄眼里,设计师不仅仅只是去做一些创新方案而已,他们同时肩负着改变社会的使命,如何通过设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设计师的终身使命!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四):不要做设计师,做一个设计工程师。

对于设计你了解多少?

其实设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居住办公的高楼大厦到通勤出行的交通工具,从每日穿搭的估计鞋帽到一日三餐的食物器皿,都有着设计的影子。

本书作者是株式会社GK设计机构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理事长、世界设计组织区域顾问。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设计的本质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书中分为今日的设计、设计指向的目标、设计的社会使命、思考本质价值的五大角度、设计将走向何处五个部分。

在第四章思考本质价值的五大角度中,作者从从零思考、以人为始、传递心意、创造故事、改变社会五个角度共列举了26个设计的实例来描述“设计”这件事:从酱油瓶到邮筒、从标识设计到商务座椅、从邮轮到摩托车。

让读者能更切实地感觉到“设计”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同时“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设计并不单纯是指绘画,而是需要设计能力,设计所需的五项能力是:观察力、问题发现力、构思力、视觉化能力以及造型力。

拥有了这五项能力,还必须要具备设计思维,这样才能从一个简单的设计师变为同时拥有感性构思和逻辑构思的设计工程师。

而作者认为可称为是世界上第一位设计工程师的是莱昂纳多·达·芬奇他“不仅作为艺术家创作了经典绘画作品《蒙娜丽莎》,还描绘了直升机、坦克的构造原理,凭借卓越的科技构思过程与构想形态的造型创意过程的同时推进取得了仅靠一种构思所无法产生的突破。”这无疑是伟大的成就。

看完这本书、除了对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对审美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五):他说:中国的“设计”领先于日本的“意匠”

《设计的本质》|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Design”一词,在日本被译为“意匠”,而在中国被译为“设计”。

日本设计师田中一雄说起这一点,就痛心疾首。

明治时期,日本的知识财产法之父高桥是清,将“Design”译为“意匠”,义为:使物更显美观,而在其造型、色彩、模样等方面精雕细琢,巧下功夫。

而中国却将“Design”译为“设计”,从内涵上讲,含义就广大很多,指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作与创意行为和活动。

从字面上看,还有先“设”后“计”,即:先大胆设想,再小心计量求证之意。

可以说,格局大多了,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以及一切。

这让田中一雄有点眼红。

他说:2007年,中国企业在“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引领下,有力推进了创新的步伐,而遗憾的是,日本当时却停留在“修饰外表”的认识阶段,未能和国家战略相结合。

田中一雄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反思和总结了“设计的本质”,于是有了这一本《设计的本质》一书。

作者是从“Design”的发展历史来分析其本质,并展望其未来的。

在作者看来,设计是一个从“物”到“事”的发展过程,且两者是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的。

设计是具有社会价值,拥有变革生活的力量的,不仅能设计物,更是可以面对各种体系或服务,如策划、构想、计划等,都属于设计。

好的设计师是:擅长创造性构思(大胆设想)的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那么认同中国对“Design”的翻译的原因。

作者称自己深受小池岩太郎的影响。

小池先生主张:“设计即思考。”在我看来,不如“先设后计”更加准确,不仅明示是思考,更明示了思考的步骤。

小池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絮语》里说:“设计就是爱。”这也是作者所认同的重要观点。

而深思之,为何是“爱”,因为设计服务于人,目的是给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故此,它是“爱”。

日本设计大师荣久庵提出“物有心”,这与英国学者泰勒提出的“万物有灵论”不谋而合。

这就赋予了设计更多的情感,“美能拯救世界”,这也是荣大师的主要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设计=物+事+科技+心

物:空间、产品、平面

事:体系、服务、商业、社会制度

科技:数据、网络、AI、机器工学

心:精神、道德

这就是田中一雄在这本书里,要传达的读者的思想。

大里来说:世界不能没有设计;小里来讲:人生不能没有设计。

设计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