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政治仪式》读后感摘抄

《政治仪式》读后感摘抄

《政治仪式》是一本由王海洲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仪式》读后感(一):政治仪式之根本

想要探讨政治仪式,必须要明白其根本与政治仪式实践的策略面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政治仪式策略的要求和表现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仅如此,政治仪式需要具有合法性,在这其中,权力作为中介将政治仪式和合法性粘合在一起。

在神权社会中,宗教仪式和巫术仪式除了建立和维护信仰之外,还可以对权力进行构建和分配。同理,政治仪式中的作用也是如此,且这些仪式都会与民意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人民不仅是这些仪式的参与者,也是仪式的目标。现代社会有两种仪式:在特定地域范畴和宗教文化中可以维持传统仪式的稳定性的以地方性、民族性为主的仪式;或者与神秘信仰相关的巫术成分被剔除的在形式上发生巨大变革的仪式。

政治仪式的呈现依赖一些基本的组成要素:首先,时间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资源。仪式的本质具有“重复性”,这意味着它在时间意义上必须追溯和再现从前。这种在仪式中充当主题的时间不仅是宽泛意义上的“节日”,它更是与具体历史人物或事件相连的“纪念日”。其次,空间是政治象征和权力场域,古代社会的圣地、祭坛、宫殿等建筑都发挥此类功能。在地理学的视角中,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无论是具有代表性的宏大地区,还是特定的封闭场所,作为政治仪式的空间的文化特征,它们的意义都与仪式相连。人员也是政治仪式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发起政治仪式的领袖还是参加仪式的成员。最后,器物是政治仪式中的“物体系”与“物力”。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体现一种意识形态模式,规格越发强大的器物就会越容易获得认同。当然,作为有效物力的前提是器物本书作为内含权力之物被符号话,也就是说它具有代表性才能通过其符号选择性的政治解释转换成政治象征。

如何才能让政治仪式流传且刻写?权力与合法性是两个“日常性”概念——它们必须要有日常的系统性组织和程序且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状态相关才行,因为日常生活具有高频、琐碎和单调等特性。如今通过各种媒介和检阅,很多仪式已经深入大众的心理和日常,而这种政治仪式的转变和概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人性”、“文化”、“社会”的各种纠缠和变迁。

《政治仪式》读后感(二):政治仪式

可能大家对“政治仪式”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了解,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正在进行,但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概念。政治仪式实际上就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实现凝聚共识、政治团结、立威树信等目的。它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大到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小到升国旗、唱国歌等,这些都算政治仪式。在基层党组织方面,也有很多的政治仪式,比如入党宣誓、党内表彰等仪式。 本书总共分为八章,从启幕到筹策,最后到落幕这一系列的框架,就好比戏剧的演出一样。首先通过对政治仪式理论的研究与回溯,让我们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向我们讲述政治仪式的特点、内外结构和作用等,让我们更加明白政治仪式的深刻内涵与作用。最后再讲述政治仪式的相关案例,让我们对政治仪式在现实背景下有更清晰的认知,同时让我们去思考,通过政治现象学去反思政治仪式的局限。让我们对政治仪式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仪式既具有宏观的庞大结构,如一种政治仪式的历时性实践的总合,或某一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共时性经验汇集;又具有微观的细小结构,如特定时空中某种具体的政治仪式,或政治仪式内里的某些具体的组成部分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仪式中,权力的存在和表达方式都与象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政治现象学方法论运用到政治仪式的研究之中,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逐渐展示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让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权力关系为内核的政治社会形态,政治仪式存在的必然性。政治仪式作为一种以处理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为主要职责的象征系统,围绕象征展开的争夺、塑造、呈现和和生成是其几本行动策略。 虽然本书读起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但书中有一些作者亲自拍摄的图片,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放松一下,读起来会轻松一些。

《政治仪式》读后感(三):一本政治仪式观测指南

当我们提起政治仪式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其实,这种仪式不仅仅局限于大型仪式,诸如就职宣誓、阅兵、纪念活动等,而是与日常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极为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身边。而由南京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王海洲教授所著的《政治仪式》一书,就为我们揭开了政治仪式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近这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的仪式现实。

本书作者王海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出版过多部专著,而《政治仪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对政治仪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品,首版于2016年,并于202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启幕”为广大读者梳理了政治仪式研究的理论背景,并介绍了这部专著所采取的分析路径。第二章“筹策”的关注点在于论证权力和合法性是政治仪式的原动力,同时探讨了政治仪式中的权力结构、权力生产原则以及合法性状况。第三章“展布”讨论了政治仪式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第四章“操演”则主要关注政治仪式的作用对象和过程。第五章“改编”对政治仪式中的一些变革性角色进行了重点分析,这些角色包括政治传统、仪式精英和仪式英雄等。第六章“刻写”强调政治仪式将其中有关权力和合法性的认知以各种记忆方式留刻在社会之中。第七章“检阅”讨论了政治仪式的观众和大众媒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第八章“落幕”介绍了三种政治仪式的理论图式,初步建立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理论体系。除了这八章之外,还有一个“余音”部分作为结语,对政治仪式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见微知著,书中提到了山东曲阜举行的祭孔大典,这里面主办者和承办者的次序隐含着基本权力序列以及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不同地位和职责,“政治挂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展现了政治仪式中的复杂情况。而仪式的参与者主要是那些在仪式现场参与仪式进程的组织者、主持者和参观者。这种参与贯穿整个仪式的具体进程中,他们按照进度的不同而选择各种适当的行动。而借由各种媒体的传播,众多不在现场的人们也能够“远程”参与到仪式中去。这就使得仪式完全占有了参与者,而参与者也融入到了仪式中去。这种熟悉的场景使得我们感同身受。

类似的理论和案例在书中还有许多,总而言之,本书围绕政治仪式与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系,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并在字里行间为读者留出了思考的空间,是一本政治仪式观测指南。也是一本很好的政治专著。

《政治仪式》读后感(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学术观察中的政治仪式

围绕着“政治仪式是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博采众家之长,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物理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对观察建构政治仪式的过程和目的性做出完整细致的阐发。 作者确实做到了扬弃哲学性的专有名词,即使不得不提就举出事例让难点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每个章节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并带动下一章节。 但事无巨细的完善意味着各种概念和包括对政治仪式过程的分析太过细化,以至于它们之间相当交叉且部分意义重复,而且相对于海量的理论,举例太少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难度有所上升。 对仪式很早就有来自人类学的关注,认为通过研究总体的人类行为和完整的社会生活,“能够审视、估量权衡各种审美的、道德的、宗教的经济的动机以及各种物质和人口素质”,而政治学正是对这些动机和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指导的“最高超的艺术”。

政治仪式既区别于一般的社会仪式、宗教仪式、文化仪式和个人仪式(比如生日、婚礼)等等,但政治因素或者政治文化对它们的随时进入或者反之的对政治文化的邀请和借用,都让两者之间在日常活动中很难做到完全区分。

政治仪式倚靠外部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事件环境的三重环境,在时间和空间是延续并发展以及有时改造和改革传统的政治和框架以及记忆,利用现有规则中的场地、符号、象征物等等具体的事物和器物(语言、声音、音乐等文化要件亦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等等,达到各具等级和差异的权力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静态展示和动态的流动,继而形成权力的顺畅的生产、接受、再生产的循环。并能适应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产生的变动,对权力“阙限”范围内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变动随时调整和互相影响。

而各具社会身份和政治身份等多重意义人格的个人或者组织、阶层在政治仪式的建构、完成中,可同时作为组织者、参与者甚至观察者等等直接甚至间接的融入政治仪式中,生产并接受着仪式之中的象征意义,并身体力行主动或被动进入权力(以及个人权利)的再生产。 作者用戏剧形式的“启幕”、“筹策”、“展布”、“操演”、“改编”、“刻写”等分章节全面而细致地展示了政治仪式从头到尾在时空间基础的物质与精神建构的双重过程和内在运行逻辑。

借助人类学的“曼纳”的原始的神圣性观念,强调政治仪式通过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的传承和建构的目的,是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基础——合法性——权力在规则(传统)、法律、民意三种基础之上的认同和被认同。 在“检阅”一章中,作者以我国建国以来的阅兵典礼为例,实际应用他的理论对阅兵仪式的细节程序做了形象地重新阐发。强调了阅兵作为一种国家性仪式对我国形象和人民情感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