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摘抄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摘抄

《忧郁的热带》是一本由[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元,页数:20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一):那些让你震撼不已的文字和画面

说起来,这竟然是一本人类学大家的学术著作,这么文艺的书名,这么典雅的装帧。说我读过,那是因为我读过之前的版本。第一时间,竟然有友人送我这本2023版。文字确实更好读了,流畅,上口,奠定了他的优质底色。我不爱听有声书,但是孩子喜欢,竟然听得津津有味。可惜里面的图片少了一些,大概是为了压缩篇幅吧。已经很厚了。这还是一个读图时代,但是这本书的文字,绝对能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二):值得反复读

特喜欢,抄两段

回忆重整是人类的重要乐趣之一,但是如果真正依照记忆照本宣科什么都重新来过 的话,很少有人愿意再经历一次他们津津乐道的那些疲倦与痛苦。记忆是生命——不过是另外一种性质的生命——本身。

一种文明的结束是另一种文明的开始,我们现在的世界忽然让人领会到,或许我们的世界正是由于人口太多而变得太婆小。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三):非常推荐阅读的书

这是一本人类学家的传记,也像是游记、探险记,但蕴含着作者对很多话题的深刻的思想观点,读完可以收获很多东西。这种书纪实、有趣、长见识、有思考、有深度。作者的文笔很好,写作能力很强。作品的结构构思也很巧妙,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每一篇想表达的思想主题。 从书中可以体会到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不易,我不禁感慨,面对那么艰苦甚至危机四伏的环境,作者没有出意外能活那么久也是蛮幸运的,特地查了一下他还活到了百岁。 但有的内容主观性有点强,让人无法苟同;有的地方讲得怪怪的,可能是翻译问题;还有很多地方不好懂,读着很抽象,可能需要再补充一些知识才好理解。过多使用的破折号和多重否定句让阅读十分不通畅。我是在第九章开始读新修订版本,感觉翻译问题有些改善。当然这本书本来就不易读,内容比较深,很多地方需要反复读反复思考,我几乎算是读了两遍,看不懂的地方就再读一遍,总是要比读第一遍收获多。读完以后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好喜欢人类学,人类学书籍可以再多来几本。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四):人类学大师的思想自传

1、凭一己之力,扭转学科地位 在列维-斯特劳斯之前,人类学深受美国历史学派影响,重视资料收集、轻视理论归纳,所以长时间以来,人类学被视为主要从事资料收集的二流学科,人类学家似乎就是一群收集、整理资料的工具人。直到列维-斯特劳斯出现,人类学开始从只注重田野和实证材料开始向理论分析转型,人类学才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布尔迪厄是这样称赞列维-斯特劳斯的:他为一门社会学科赢得了尊敬,甚至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学科。 2、结构主义人类学 虽然重视理论分析,但列维斯特劳斯并非书斋里的学者,他一生走遍世界各地,这本《犹豫的热带》就是他青年时期探访各种原始部落的见闻与思考。 列维-斯特劳斯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开辟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他发现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有很多底层结构是共通的,比如“二元对立”,无论是常见的左右、上下,还是具有文化意涵的阴阳、天使恶魔……虽然表象有所差异,但是都展现了人类具有相同的心智结构,而且这种心智结构是超越文化、地域和时代的。 3、我们都是食人族 从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现代人自以为是的很多文明规范,其实和原始社会的野蛮风俗没有本质区别。 比如我们会觉得食人部落很恐怖,但是,食人风俗和现代社会的监狱、法律其实并无本质差异。原始部落面对很多危险分子,采取的措施是将他们吃掉,这种举措的实质,是将危险因素和社会主体隔开,所以在列维-施特劳斯看来,原始部落的食人和文明社会的监狱,其实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心智结构。 更进一步,其实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社会发展没有高低之分,这对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对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等一众后现代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五):我从未在任何一本书中如此清晰地抚摸命运的肌理

我已经忘了我是以何种心情打开了这本书,只记得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一刻不被列维-斯特劳斯蓬勃的想象和悲悯的情怀所打动。

植物汁液的浓烈气味是生命形式的证明,拓荒者点燃的“农业大火”烧毁了曾经我们与土地适调的关系。

他的笔触讽刺却清醒,戏谑又犀利,辗转在包容的自然与暴虐的文明之间的落差感,携带着诱人的生命力与侵略性,在一字一句的间隙里向我砸过来。

“当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当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我们的一切人类制度、道德和习俗,对于广阔的世界而言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烟花,不具任何意义,却在地球上炸出了累累伤痕。

作为同时涵盖了社会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的旅游手记,《忧郁的热带》记录了作者在亚马逊河流域和去往巴西高地森林中经历的一切。

这里有对热带风貌的细致描写,有对当地原始部落的深刻理解,更有站在整个西方文明开端俯瞰社会的视野。味道像椰子汁的蛆虫、赤裸的土著和原始部落的迷信一起,经历了作者的解构主义,变为人类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盘旋着《wewe》的歌词:

煽情的故事 只是为了掩盖掠夺 说救我于水火 但火是他们放的 送来汽车 微波炉和冰箱 不过是觊觎我们脚下古老而有限的宝藏 石油 金属 甚至祖先的骸骨 再添油加醋 把他们制造的苦难 当成一步好牌 却不在乎他们自私愚蠢的后代 不愿从危险的美梦中醒来

即使是读完全书的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这本书,可我从未在任何一本书中如此清晰地抚摩人类命运的肌理。

从原始社会的蛮荒到现代社会的所谓先进,文明与自然的博弈无处不在,丢弃和被丢弃也永远在发生。书中的热带早已在斯特劳斯一次又一次的解构中从特指变成了泛指,指代的是没有被文明“污染”的社会。 或许,忧郁的并非热带,而是站在未来回望过去的我们。

这篇书评的最后,我想截取几句书中原话作为分享,因为这是一本我无时无刻不想摘录的书。

“新世界的城市则在一种慢性疾病的长期煎熬之下狂热的生活,它们永远年轻,但从不健康。”

“似乎整个文明都有意地、强烈地热衷于生命所展现的颜色、特质与形状,而且为了把生命最丰富的特质保存于人体四周,便采用可展现生命面貌的各项特质之中那些最能持久的,或是最易消逝却又刚好是最宝贵的部分。”

“每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她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奇迹有时候的确会出现。譬如,当你忽然发现,在一个隐蔽的缝隙两边,居然并生着两种不同种属的绿色植物,靠的非常之近,而每一种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土壤;或者是,你可以同时在岩石上发现两个菊石的遗痕,看到它们微妙而不对称的回纹,这些回纹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两个化石之间存在着长达几万年的时间距离,这种时候,时间与空间合而为一:此刻让然存活着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年代相重叠,并且加以保存延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