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荒城读后感锦集

荒城读后感锦集

《荒城》是一本由[美] 克利福德·西马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城》读后感(一):【须叔试读】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第214号。 这套丛书是我国科幻小说迷的基石。 这一本如果不是信任科幻大师丛书的选品我不会读到。 克利福德•西马克?是谁?田园科幻?还有这门类?上世纪的科幻作家?记者?!本世纪已过去23年,科幻小说的奇思妙想太让人眼花缭乱了,还能读到新意吗? 能的,读过就知道西马克还是有新意,即使这批作品开始写于1943年,他不愧是多次获得星云奖雨果奖的人,1977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颁发的大师奖的人,他的作品现在看依然没有过时。

《荒城》自1943年开始的九年里,他在杂志《惊奇科幻》上发表了九篇短篇,由编辑坎贝尔编发,最后成书时以狗评论员插写了说明连缀成书。最后一篇《结局》 是在21年后为纪念编辑约翰•W.坎贝尔去世写的一篇新的系列故事。 九篇故事以及说明构成了这本书。在本书设定里,由于大力发展原子能,大力发展水培农业,农场被抛弃,城市被废弃,人们乘坐家庭飞机来去,城里人奔向乡村。留在城里的人渐少,为时代所弃。韦伯斯特,前商会秘书偶然获得基因改造能力,他的后人赋予狗说话和阅读的能力。这本书就是狗与机器人成为新世界的主宰后讲述的失落的人类文明的故事。人类向科技投降,他展现了一个有其他智慧生物,甚至没有人类的世界。这个世界会发展成那个样子吗? 在这里,狗会说话,第一只会说话的狗名叫纳撒尼尔,希伯来语上帝的礼物。机器人名叫詹金斯,他成为地球守护者。 人走了,去向木星,去向外太空,抛弃了地球,机器人在守护着,而蚂蚁产生了智慧……(很象看创世神话) 狗也走了,去向卵石世界,所有的机器人也走了,只余下詹金斯,韦伯斯特家的机器人,地球一片荒芜。除了他还有一群小老鼠。蚂蚁的智慧大厦坍塌了,只余下老鼠了。 詹金斯也要离开了,他想说再见,却说不出再见,他想哭,可是机器人是不会哭的。 这是西马克为我们描绘的未来,碎片式的故事,关于人关于狗关于智慧…关于我们不可见的未来。 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地球不需要我们,它会重生。

这一篇篇淡淡的故事象长在荒城里的建筑,这儿是韦伯斯特家那儿是农场,那边还有市政厅、剧院……由狗评论员讲給大狗小狗听。纳撒尼尔答应了格兰特,他会传承下去,人类的传说永存。

《荒城》读后感(二):人类文明究竟在何时才会呈现

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科技社会上,努力在发展技术和机器人,而我们对于更多的科幻作品的描述,多是关于机器人的未来,又或者是关于外太空的发展。其实这些科幻都不会脱离开科技的进展,那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距离土地的距离是否会变得更远,我们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抛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管是我们前往了别的星球发展,还是我们像恐龙一样灭绝。这个星球之上时候会出现另一个生物,他们逐渐占领这个地球之后,在他们之中也一定会流传着关于我们的故事。

在本书中的每一个短篇都可以独立看作一个带有科幻内容小说,在单独阅读的时候,其实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好理解的程度。但是其实每个故事之间都有所灌篮,在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段中,我能够看到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发汗进展。并且配合上坐着天假的对于每一个故事的说明,我能够看到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那么人类这个词语就已经变成了传说中的词语。

在这个世界之中,狗狗成为了世界上的主人,他们经常坐在火堆旁听睡前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之中有很多词语都是他们并不理解的,比如“人”、比如“城市”。人类原本是城市的主人,但是当韦伯斯特的后人赋予了狗说话和阅读的能力,并且人类在不断发展机器人和探索外太空,人类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狗狗就成为了唯一的主宰。

在人类离开的这些故事里面,人们也前往过木星,在这个故事里面,人们在不断努力去探索别的星球。但是人们在准备前往木星定居之前没决定派出一些人先去测试是否可以居住,但是每一个测试员都没有回来,而在最后一个测试员被委以重任之后,他也没有回来。在到达了测试点之后,他离开了自己沉重的躯体,他第一次感觉到思想和灵魂的绝对释放。

对于不断追求更高生活的人类来说,这样的未来是可以预想的,因为人在不断探索的未来,就是想要开展更好的生活。而人类在远离了土地之后,人们逐渐遗忘了曾经给过他们支撑的地球,于是他们就逐渐变成了传说。而随着人类的离开,城市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我们终于成为了过去。

《荒城》读后感(三):未来的世界,狗狗当家做主!

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如今科技爆发开始向着在太空迈进也才不过短短的6000-7000年,我们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幻想,各种关于未来的科幻片主角也都是人类,但,如果,未来的世界没有人类将会是怎样? 这本1953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幻想奖蕞佳幻想小说的作品《荒城》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全书由9篇故事不同但内容相关的短篇科幻小说和短篇中间的故事说明汇总而成,每一个短篇都可以单独阅读。

这些故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43年shou部短篇《逃兵》问世到1952年写下8篇短篇,而直到21年后的1971年,为纪念编辑坎贝尔,作者又创作了最.后一篇《结局》,至此这个漫长的故事才告一段落。 在这本书中,人类大力发展原子能,交通工具是不再是汽车而是飞机,便捷的交通让大量人类抛弃城市转而拥抱农村,留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少,城市因此荒废,而退往田园的人类却因为与世隔绝,文明开始衰落,人类世界走向崩溃。 韦伯斯特,前商会秘书,他偶然间得到的基.因改造能力,让他的后人们赋予了狗说话和阅读的能力,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去往木星,地球被狗和机器人詹金斯所取代,而一种生物倒下,另一种生物就会站起来弥补这个空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蚂蚁自然当仁不让,但蚂蚁之后呢?

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城市化和现代化还远未达到如今的程度,但作者已经在作品中开始反思这一切,故事内容中显而易见的充满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批判和思考。 作品别具匠心的用了另一种视角,一种来自狗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描述人类,见证人类,坦白说这本书阅读难度很大,破碎的剧情,平淡的故事,意识流的风格,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耐心读完,却回味悠长。 作者出生并生长于美国西部乡村,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般的浪漫气息,因此也被称为“田园科幻”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荒城》读后感(四):【须叔试读】《荒城》让不同世代读者体验不同科幻小说流派创作的必须存在

在窄小的腰封上,出版方似乎要填进最有价值的文案:人道主义代表作,创作生涯里程碑,“田园科幻”开山鼻祖,狂揽雨果奖 星云奖的科幻大师,当狗成为新世界的主宰 他们如何讲述失落的人类文明……甚至还搬出了海因莱因和阿西莫夫来站台,封底推荐有海因莱因说的一句话:读科幻就要读西马克,不喜欢西马克作品的读者根本就太不上喜欢科幻。简而言之,似乎不看《荒城》这本书,不仅会是科幻小说爱好者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甚至还成为辨别科幻小说爱好者身份的重要凭证。可是,实话实说,一直到看见《荒城》的出版,我才知道有克利福德·西马克这号大人物的存在。为了不错过大师之作,我甚至放下正在阅读的斯蒂芬·金作品《夜梦故事集》。遗憾的是,整本书看完,却很难说喜欢。《荒城》或许可能在科幻小说史上有着一席之地,但是也仅止于此,整本书透露出来对人类文明发展以及未来科技发展的悲观态度让人困惑,显而易见的道德批判也并不能证明作者就是绝对正确。在我而言,《荒城》只是一部有特色的科幻小说。

在正文阅读之前,有一篇作者克利福德·西马克好友兼版权代理人的前言。在这篇颇有意思的前言里可以看到,《荒城》之所以被奉为科幻小说经典之一,是因为书中有会说话的狗、被人类抛弃的地球、机器人守护者和产生智慧的蚂蚁,这些概念在发表当时是标志性的。与此同时,《荒城》本身并不是正式构思完成的长篇小说,而是从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在杂志上的八篇短篇小说加上相隔21年后为纪念杂志组稿人约翰·W·坎贝尔新写的一篇《结局》组成。作者在衔接各篇的说明中直言不讳:他从未想过要写《结局》中个故事,他认为整部书应该在《简单的方法》一篇发表后就结束了。在时间的磨砺与环境变迁之后,作者本人似乎也放弃了初心,以其不愿再去触及的终结和悲凉为《荒城》打上句号。要知道,作者本来用意是用狗的视野去讲述人类文明如何失落,同时,非人类又如何在地球上打造属于自己的文明。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小说整体风格不统一。必须要指出的是,《结局》一篇不仅仅是纪念品,同时也是与前八篇原意背道而驰的证明。在《简单的方法》一篇,机器人詹金斯认为与其回到杀戮的世界,失去一个世界会更好。而《结局》一篇中,在时间冲刷后的詹金斯也告别了地球,因为一切不复存在。那么,小说本身想要打造或想象的世界同时是不是也就不复存在了呢?

还有一点,短篇小说在杂志的发表顺序与成书时编辑的章节顺序也是不一样的。《逃兵》一篇在1943年7月就寄给了《惊奇科幻》的编辑约翰·W·坎贝尔,但是这个故事直到1944年11月才发表,彼时克利福德·西马克已经完成了《荒城》系列另外的三个故事(《荒城》《依偎之地》和《人口普查》),《惊奇杂志》编辑约翰·W·坎贝尔也已经购买并发表了这三篇。有意思的是,《逃兵》这个故事与《荒城》系列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除了结集成书之后排在《逃兵》之后的《天堂》。个人认为《荒城》系列可能出现在杂志上给人观感会更好一些。毕竟,由插页式“说明”来串联起整个系列,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对于理解多少还是有些障碍,包括前面提到的那篇并非结局的《结局》。

以上所述只代表个人感受,并不是说《荒城》一书不够好或不够经典。事实上《荒城》一书文字优美,尤其是作者克利福德·西马克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恬静安然令人向往。虽然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形态以及地球文明随着时间与理念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可是人性光芒与人道主义精神无处不在。《逃兵》一篇中,人类福勒与狗陶瑟的伙伴情谊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而《结局》里面机器人詹金斯打动人心的无言再见,同样也是典型的例子。再考虑到小说创作与结集年代,《荒城》的定位应该是让不同世代读者体验不同科幻小说流派创作的必须存在,无论个人观感为何。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田园风光旖旎多姿,但是我还是想生活在城市,这是悲哀又无奈的选择。

《荒城》读后感(五):人类文明消失后,狗成了地球上的最大赢家?

文/麦左

读科幻小说需要一点脑洞,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和节奏。异想奇幻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令人费解的东西,但都离不开人与自然这两样。很难想象这本《荒城》是作者在1943年就已经动笔,花了九年时间将它写成。

《荒城》的作者克利福德·西马克,是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对于喜欢读科幻的读者们必然不能错过他的作品,《荒城》与其它科幻作品不同,它讲述的是田园科技,这样一看似乎又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考。

科幻小说更多的在于引导人们思考生存问题,例如书中开篇就以狗世界展开,他们提问:“人是什么?”“城市是什么?”“战争又是什么?”这样的开篇很容易击中读者内心。当有一天世界只剩下动物所在的世界,无论是狗、猫最后占领地球,他们或许都会好奇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又或者完完全全忘记人类世界。

一位优秀且伟大的科幻作家,无论故事是否精彩,文笔是否感人,但他一定具有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且在思考里埋下了许多伏笔和引导,希望读者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然而即便上个世纪作者就在思考这个伟大的命题,到了如今科技真正发达,AI逐渐取代人类工种,环境破坏与污染随处可见,人类却并没有真正引起重视,该高歌的地方仍在高歌,该哀伤的世界仍未停止。

战争、城市摧毁、人类科技发展……讽刺又悲哀。《荒城》里透露着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同时留下许多没能明说的真相。不过无疑全书在传递的中心思想是在警醒世人,希望更多重视土地、农业,保留人类生存耐以所需的东西。

灾难面前,没有人能侥幸逃脱。所以书中所呈现的视角是被狗占领的荒城,再也没有人类的存在,甚至没有任何痕迹。这样的科幻小说读起来很令人恐慌和担忧,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已嗅到了危机,感受到了大自然面前自身的渺小与无奈。

这本书是想通过未来视角来提醒人类,如果有一天世界变成荒城,一切人类的活动都不复存在,那一天又该是怎样的景象。田园、土地、自然或许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