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常的深处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常的深处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常的深处》是一本由王小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3-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的深处》读后感(一):80后90后开始怀旧了

这是一本让80后、90后感同身受的书,它讲述了以前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物件,为何离我们渐行渐远。 现在的物件很多只剩下使用价值,而以前的物件却像是家人一样。作者王小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书名:日常的深处 出版:中信出版

《日常的深处》读后感(二):每个人都必然对于过去有所怀念,从这些怀念又能审视怎样的自身呢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衣食无忧已经不成任何问题,而各种享受也层出不穷。可是我们在经历着如此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怀旧的情绪却也不断日消尘上。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快乐的缺失,是一种对于过去并不那么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忆中的很多东西都能够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既有着人类对于回忆进行美好加工的因素在内,更有着技术哲学所带来的深刻反思。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必然都会对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行深刻反思,都会探寻人生的意义。 而我们的人生意义就包括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之中,都必然与那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老物件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对于物品的深度分析其实也是对于我们自身的分析,也就能够聚焦于我们生活的方向。

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杰出青年学者。他在工作之余更是在各种媒体上撰写着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之类的文章。而这一本《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是作者在《信睿周报》上面专栏文章的合集。

因此这本书所面对的读者就是我们普通人,所以作者也就把所有技术哲学所使用的术语从这些文章之中删除,用一种最浅显、最日常的语言给我们呈现着作者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中所涉及到的就是我们过去最常见的日常现象、日常用品、日常场景,但是从这些日常的反思之中,作者却能够让我们在对比之中审视它们为什么在我们的内心之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而我们现在又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变革?也回答着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的种种困境的真实原因。

比如作者在开篇就讲到了过去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吃了吗?”其实这是一种深刻到了骨髓里的饥饿见证。而这种见证也必然在老一辈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形成了他们的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分享着这方面的信息。可是对于已经没有了这种记忆的新一代来说,这样的分享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而这种改变也是造成代际之间隔阂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现在见面之后经常问的又是什么的?“你买房了吗?”为什么房子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之中有着如此深刻的执念呢?其实也同样是一种对于安全性的考虑,这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内心逻辑。 作者在这里又对于房子和与之相关的话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构建一个房屋其实也是一种技术现象,涉及到了现在经常说所使用的标准化问题。可是这种标准化却也是对于人类个性的磨灭,让建房子的人就成了随时可以替换的工具人,也就剥夺了建房的乐趣。这也是在进步前提下的一种损失。

那么其他类型的日常之物,这里还有哪些呢?作者对于家,对于衣服,对于电视,对于录像厅,对于学校,对于手机,对于微信,对于断舍离,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我们呈现着一种既有着哲学内涵,但又极为符合们日常生活的思考,也让我们能够从这些文章之中感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革,又体会在时代变化面前,生活所必然产生的改变。

《日常的深处》读后感(三):快上岸吧,携物同行,过简单扎实的生活

衣柜满满的,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下决心整理衣柜,来个断舍离。 拿起这件,是生日礼物,拿起那件,是妈妈给买的。挑来挑去,就捡出几件,多是网购,或者商场搞活动时的激情购物,有的都没摘吊牌,有的就穿过一两次。 看了《日常的深处》一书,才明白自己这种奇怪选择存在的心理基础。

作者王小伟认为,以前的物件珍贵,仿佛家庭的一个成员;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如果必须扔掉一些物品,那些有情感投射的衣服,肯定是舍不得扔的,只能扔那些几乎全新的只剩下使用价值的。 王小伟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的副教授、杰出青年学者,一直从事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 技术哲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生疏晦涩的词,但这本《日常的深处》虽然是生命哲学书,但不是一本学究书。

书中以物品为主题,常见的物件关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王教授把日常生活和学问糅合在一起,语言幽默有趣又意味深长。 当王教授看到夫人读《断舍离》时,吓了一跳,以为是婚姻出问题要抛人了,原来书里反抗囤积,主张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让内心平静无烦忧。 如果是箱子小东西多,可以断舍离,但是有活力的生活(比如有孩子)能真的断舍离吗? 如果是商家制造“虚假需要”,诱惑我们呢?唤醒的是需求,还是欲望?一旦产生欲望,实现不了痛苦,实现了空虚。 为外物所累表面上是来自物件或者商家背后的资本,这些外在的痛苦不买东西就可摆脱。 王教授说“真正的苦是内在的,是一种摩登的苦。”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重新理解和建立人-物的关系。

书里有问题,有调侃,也有金句: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 ·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 ·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一个群里只要人足够多,就一定会有妖怪。 ·人生路越走越辛苦,跟成年人狭窄的生活态度有关。 ·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怀旧的真正价值在于提示我们,手机以及其背后的现代化承诺,还不够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 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 让我们携物同行,回归简单扎实的生活,在小路的尽头,在触手可及的日子里,有属于我们的近在眼前的真实和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