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君子博物读后感1000字

君子博物读后感1000字

《君子博物》是一本由陈平原 王芳 编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君子博物》读后感(一):文人趣味,不必大众

文人们常善于反思,从长城、敦煌、礼器、宗器,到书房中的一笔一扇,穿越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常对其赋予了或轻或重的文化意义。 读《君子博物》,我好像一直要正襟危坐,因为如雷贯耳的学者名字,让我始终内心紧张,,毕竟我难成“君子”,更无博物之收藏癖。对于书中内容,总会习惯性反思,一定是自己才疏学浅,等待着被“老师们”规训,所以读书过程总是少了一丝轻松的愉悦感。 相比钱理群,沈从文,黄永玉,黄永玉,余秋雨,贾平凹这些自带光环的学者,我倒是更喜欢《十三邀》里镜头前的许知远,他只是个书店老板,他是个写书的他好奇,他柔软,他谦和,他据理力争。 我们都是带着偏见出发,等待着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或许我也始终对名家和权威们抱有某种偏见……

《君子博物》读后感(二):《君子博物》读后

因为工作与专业上的关系,阅读起书中的内容总是带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书中选文很精到,古今岁月在这一系列的文字中被勾稽联系起来,继而生发出了一种新的气象。

书前导读的内容,略带着一种怯生生的隔膜。

在导读的后半部分,有意拔高收藏行为的意义,反倒显得不那么磊落。

就行文逻辑上依旧是在承接马未都的叙述,因为编者没有收藏的切身体验,那也只能做一个二传手了。

所幸,传递的很好,选文远胜于导读。不知若干年后是否会有一篇新的导读出现呢?

《君子博物》读后感(三):斯人有斯文

20世纪80年代后的全球化背景下,与文化寻根这一相思病共同生长的是文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观念。从普遍的人的角度思考文物的意义,重新审视作为人类文明的中国历史成为重要潮流。

本书科普性趣味性文学性三者具备,通过四辑不同主题的文学大家文集之精华向我们展现了文化的内涵

喜欢周国平的那篇《玩物也可养志》,一个人能够长年累月乃至一生一世迷恋于某种大自然的或人类的物品,正说明他有真性情真兴趣。癖造不了假,有癖才有个性,哪怕是畸形的个性。有癖的人不是一个只知吃饭睡觉的家伙。相反正如袁宏道所说: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也。过于急切的占有欲才真正使人丧志,丧失的是人生之大志,即享受生活乐趣的人生本来宗旨。

部分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君子博物》读后感(四):阅书团读后感

算是很有趣的一本书,阅读下来有一定的门槛,但文博总归是这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需要时间来细嚼慢咽的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说文化,访瑰宝,逛市场,窥文房,从大的长城,敦煌到书房的中一笔一墨,再至文物玩家皆有涉及,文物与人的关系,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情怀

文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是国家发展最好的铭刻,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永不改变的,给予人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更是无法言说,社会的更迭与传承,文物会保留上一个时期的文化魅力而影响后世,折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具有深层的感情因素

透过本文,对文物收藏者有了更多的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在与文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启发,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高窟,一千多年的积累丰富多彩,历经几个朝代的兴衰,演变出不同色彩,甘肃艺术家瞻仰莫高窟启发舞蹈的灵感,引发全国狂热,张大千临摹线条,便风靡世界,千年前的东西也会对后世有正面的导向

《君子博物》读后感(五):人无癖不可与交

首先要感谢豆瓣鉴书团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赠书。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标题其实是值得推敲的,因为选编的各位作者不一定都是博物的,很多人都是专耕一种爱好和收藏。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开卷就有领取有声书的指导。建议各个出版社都学习推广这种买纸质书送有声书的操作,对于推广全民阅读肯定是有所助力的,我最近几年就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听了很多本书。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文人私下的爱好和雅趣。其中,很多的爱好和雅趣都需要比较丰厚的知识储备,我进而也暗自感叹自己和这些知识分子的差距。

看了这本书之后,更加认同“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了,而且玩物也不一定就会丧志。

这个系列的图书可以理解为当年的碎片化阅读的范本。有人对这种阅读方式很鄙夷,但是我觉得这种书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读本对于一个领域的初学者来说是很友好的,读了一个读本中的几十篇之后,总有几篇会吸引人继续深度阅读和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