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像女孩那樣丟球的读后感大全

像女孩那樣丟球的读后感大全

《像女孩那樣丟球》是一本由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作,商周出版公司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144.4,页数:2007-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女孩那樣丟球》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P6 女性主义研究发展的四阶段 现实:生理不一样,地位不一样 第一阶段:sex 以生理性别为根基——女性主义的自然主义(女性有本质,女性的平权) 生理不一样的地方,强调能做的事情一样,争取地位权力平等 第二阶段:gender 以社会性别的区分——女性主义的社会主义(存在先于本质,本质被建构) 自我概念来自社会期待、规范塑造。社会可调节,有意义,放在政治图景中去考量。 对不一样的社会来源的分析,批判社会文化的性别规范对女性的阴性气质的塑造。 第三阶段:对社会性别——阴性气质的正名,看到感性和关怀的力量和价值(gilligan) (*本质主义者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将“阴性”与“女性”相联系,甚至相互替代?——吊打gilligan将阴性视为女性本质) Gilligan依然没有看到女性“本身”,依然是看到她们的image(意象)。 第四阶段:抛弃共性,无论是①男性视角的共性;②还是gilligan的女性视角的补充。 而是完全看到个性,抛开image意象。——激进的女性主义(拿掉女性身份,看到个性) (*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理论,寻求性别认同动机) 走向个性化的支离破碎。 那么问题来了,共性化与个性化的平衡在哪里?那条线要划在哪里? 第五阶段:身体的具象化,打掉身心的二元对话。 身体带来的经验,走出理性的规范。 看到心理来自于身体的影响。看到每个人,一个一个,非累计共类。 看到身体经验,重新发现生理的不一样的影响和价值。 ①概念化:身体决定了认知方式。 ②替代:当身体是沟通的媒介核心,不依赖于算法为表征的认知过程 ③构成:在认知过程中,身体或世界是构成而非因果。 问题2,在承认差异至支离破碎和寻求共性之间求得平衡,这条线该画在哪里? 问题3,P18-19看到主体欲望,女体从客体化走向主体化,诠释 问题4,P20身心的二元对立 走向身体经验对自我的塑造

《像女孩那樣丟球》读后感(二):为什么需要女性主义

当初想看,是因为这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以及女性身体经验的书。我想自己作为一个被划为女性的人对自身,了解得太少太少。

许多行动与思想确是被身体所深深影响。书名“像女孩那样丢球"所讨论的就是从女孩的丢球动作与男孩有差异开始,探讨这种差异的根源。许多女性在行动或运动时很难像男性那样运用整个身体,哪怕在运用时也总以一种躲避或保护自身的动作来进行。书中好像提到在几岁之前,小孩子们的动作差异是不大的,而到了一定年龄,性别的差异却出现,这是因为女孩受着家长或社会等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运用身体的方式。所以这并非是身体差异,而是“像个女孩样”所箍在身体及心灵上的束缚。

书中还谈到对于教女孩使用工具等的教育的缺失,因为那些被划为是男性领域。

女性就这样从定义其不足到区别对待,到如今习以为常。这不应当是常态,所以正需要这些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的角度来批判,来发现问题以寻求改变。

书中提出活生生的身体经验这个角度,不用性别来区分,而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的分享,从月经到怀孕。作为有月经的我,月经正如书中所说如同需被隐藏的事物。我们不只是不讨论,甚至避免谈到,还用大姨妈之类的代称。千千万万的人们共享着月经这种体验,却从不谈论交流感受,不是有些奇怪吗。这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这是身体自然而然的事。尽管现在突然找个人来谈谈,或许会尴尬得不知道如何开始。也许自然的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不再忸怩着用代称暗示,纠正那些经前症候群的讥讽,视为生活真正一部分来感受与谈论。

怀孕这件事,如书中所说,不再是一个女人自己的事,而关乎整个家庭、医院甚至是社会。尽管生孩子这件事,确实与许多事情有关,但正因与许多事有关,女人自身身体却被忽视边缘化。作者在进行资料查找时,发现女性怀孕分享身体体验的数量极少。从她从一本难得的书中及自身的论述中,却让我明白怀孕对于女性的独特体验。有了她的分享,从另一个角度明白了怀孕的某种生理身体层次上带给心灵的意义。对于切身深刻体验主体与客体,以及那种从自身怀着客体而又生出的心理情绪纽带,那些孕妇和妈妈们真的值得重视。也许怀孕体验这种事情中,蕴含着那些男性哲学家所了解不到的哲学奥秘。

作者最后还论述家和照顾老人等议题,而那些工作大部分是女性在做的。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与参考的事,比如家的意义,隐私权与空间的占用对个人的重要性等。

女性的经验中,有着历史打压的现实部分,同时却如同囚牢之舞,其中也发现了那些事物中所蕴含的一些超越意义。

我们需要女性主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发现以及批判社会的不足。作者虽然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探索社会和种种事物,但却是揭露了所有面临弱势境况的人的遭遇,这个弱势群体的组成可能是所有人。

《像女孩那樣丟球》读后感(三):宝宝批判

我很失望… 三点。首先,杨不假思索地大量引用后结构三女(苏西,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对波伏娃的误读和公式化运用,(但是,波伏娃本身和她们的决断性差异), 这也导致杨建立道统的失败和灾难性的伦理后果。杨丝毫没有提到Irigary/ Kristiva狂骂波伏娃的男性化话语厌女症(在家务那里有稍微提到)(尽管波伏娃的本意是警惕让 “性”在决定主体性方面决定太重而让女性归位先天范畴-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再阐释)而不顾波承认社会经济和政治斗争的重要性,而后结构三女对政治制度形式反感而集中只是,于美学与精神分析—她们认为波伏娃 “肤浅的斗争”是注定失败的。其次,在分析家务劳动上,她用伊解构海德格尔的栖居只能算是他者哲学转向后在此种图像内部的扫射(说扫射,因为美国作为法理论传播的发行商)并且她居然不引用家务劳动范畴的由来和情感劳动/生产-再生产/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姻与分手来阐释,我都不知道该说是文化研究本身视野还是其水平甚至不如上野千鹤子了。第三,最后两章所谓的隐私权不仅太原始富饶,而且是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伦理的体现—这次认祖归宗对了因为中产阶级伦理是早在两百年前在法国的娘胎之中产生的。它是这样一种低风险体系,它要求你只生两个孩子或者生较少的孩子,但是一个也不要漏掉,不要让任何孩子遭到不幸。不说多了。 最后,真的往哲思方面考虑的话,杨引用的梅洛庞蒂也是不假思索的,他实际上追随胡塞尔重构我思。首先,相对实显的"我思",原初的知觉是一种新的意识体验,它为意义的统一性提供了基础。梅洛-庞蒂说,它就是思本身,就是一种"在判断之内、在性质和印象之外的语词'看"因而,原初的意向关联意味着一种未被划分的知觉世界的方式,他直接冠之以一种看似悖谬的说法:“看的思"(他在批笛卡尔的透视法其实是其透视法不够透视)其次,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这种原初的思意味着一种建构“生活统一性的实际运动”,他借用笛卡尔的说法,这种与生命相关的原初的活动认识的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简言之,实际的运动总是体现为身体的原初的构造运动;最后,至关重要的是,在梅洛-庞蒂看来,我们对这种"创造性的事实"和”已流逝的思"具有一种“时间的直觉"。

我思"首先必须是沉默的。这种"沉默的我思"就是一种在原初的信念中经历着的"看的思",一种创造性的身体活动。进而,因为这种活动自身将过去、现在和将来关联在了一起,它据此开启了一种时间性的境遇,它自身就在时间性中显现了。

这一点首先要求看到—对象/ 看作为理解判断的沉默非意识动作,之后判断行为再用线性时间观理解。首先不赘述海德格尔对此形势显现形而上学的批判,随着我们对神经科学了解越来越多,时间性的理解建立在”看的思",一种创造性的身体活动—是可靠的基础上,可是如果这一身体活动本身是可以被欺骗,不是基于身体的呢?这一点,杨立志于(英语界舶来)实践哲学指南,是身体力行将思辨排除了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