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甜蜜的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甜蜜的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甜蜜的家》是一本由[美]伊迪丝•薛华(Edith Schaeffer)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家》读后感(一):致谢

这本书能在今年完成,对我来说是意外的惊喜。今年是我进入家庭生活的第60年(从出生直到现在做祖母),做妻子的第40年,做母亲的第38年。虽然没有人说得清到底“太年轻”或“太老”真正指的是什么年龄,但如果我要写一本关于家庭的书,现在似乎是最合理的时间。若不是好友比利·泽奥利(Billy Zeoli)和玛丽莲·泽奥利(Marilyn Zeoli)催促我,让我整理出一个演讲的书面稿,我绝不会想到要写书。而此演讲的题目,就是“甜蜜的家”(What Is A Family)。写作的时间和地点都预备好了,我也就不再犹豫。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阻挠,比如摔了一跤,摔得皮肉淤青,伤筋动骨,但什么也不能阻挡我完成此书。

我不可能写出有关家庭的理论性著述,我所写的必须是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因此,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女子孙,谢谢他们允许我使用其生活中的实例。我也要感谢玛丽•贝格-米斯特(Marry Berg-Meester)允许我讲述她的故事。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丈夫,谢谢他同意我们在两个相邻的房间里分头进行两项不同的工作。我若只是专心当他的“耳朵”,他的工作肯定会进行得更顺利。

写作不能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脱节。这本书的写作,和我所有家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也在许多方面影响他们。写成的书,以及它在不同读者中产生的影响,也将影响到书中所提及之人的生活。

一本书写成,就像一颗石子被扔进了湖里。其形成的涟漪会影响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和那些鼓励我写作的人。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唯愿每一位激励我写作此书或在书中留下痕迹的人,你们的一切愿望都将实现。

伊迪丝·薛华,写于1975年

《甜蜜的家》读后感(二):推荐序二 经典持续薪火相传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关于家庭的经典书籍,是在我的英雄和导师萨莉•克拉克森那里。萨莉的《母亲的使命》一书深刻影响了我的为母经历,而她在写作和访谈中也经常提到,对她的为母经历有同样影响的,就是你手中的这本《甜蜜的家》。

伊迪丝•薛华是弗兰西斯•薛华的妻子。弗兰西斯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影响深远。他在书中准确预测了西方文化的衰落并加以评论,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自1984年弗兰西斯去世至今已有几十年,这些解决方案却仍然适用。

当我从萨莉处得知此书时,立刻就购买了《甜蜜的家庭》和5卷《弗兰西斯•薛华全集》。薛华博士的书里有许多内容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我至今仍未能读完全部5卷。岁月流逝,伊迪丝的书始终被束之高阁。我忙于照顾孩子,同时也对自己说,有一天我要静下心,坐下来,倾投时间,静静地,带着思考仔细读一遍。它继续躺在书堆里,我知道自己会在“某天”开始读,直到我的出版人请我为这本书作序,这种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起初我有些胆怯,猜想《甜蜜的家庭》一定也是意义丰富而艰深的(薛华夫人的作品大概和她丈夫的一样优秀,我很难完全理解通透)。打开之后我就爱上了它。很快,书页间就被下画线和笔记填满。我不禁感慨,为什么自己过了这么久才开始读这本有关家庭的经典之作。

第1章以动态雕塑类比家庭。多么巧妙的开篇!我不禁想起自己常向其他父母推荐的另一本书——《家庭会伤人》。那本书的作者也使用动态雕塑来作类比,讲功能失调的家庭发生的情况(家庭各部分变得僵硬死板,而非灵活多变)。薛华夫人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分享了她对家庭生活的深刻洞察,她的分享也很实用,我也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

书里每一章都金句连连,令人乐于记诵,反复引用。在把家庭比作动态雕塑时,她说道:“家中的人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任何一件或几件意外事件都不如家庭的整体艺术形式重要。只有这样,家庭才能保持和美。”如今人们看重事业成功和赚钱的能力,这种奉献家庭的呼声渐被淹没。做出牺牲的人常被看作“能力不足”或“不够聪明”。在将家庭比作平衡的生态环境时,她视家庭合一为平衡的关键,并明智地强调不要让小事酿成大祸。家庭是创造力的诞生地,大人应做表率,促进家人自由发展、彼此沟通、相互信任。这样人们就不会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

我最喜欢的是第4章,这一章讲到家庭是人际关系的建造中心,因为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功能的核心。人际关系的一大原则是,如果你坚持要么不做,要么完美,那就什么也得不到。当爱成为家庭的基石,我们就会努力去爱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成为他人在暴风雨中的避难所。

本书后半部分的主题在我的写作中也多有涉及—家庭是真理代代相传的接力赛,是资源永不耗尽的经济单位,是填鸭教育之外的教育监管中心(《丰盈心态养孩子》),是记忆的博物馆(《妈咪,家庭的历史家》),是通过可开可关的门练习接待客人之处(《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也是维持婚姻平衡的地方(《拉链式婚姻,全家一起做慈善》)。翻阅薛华夫人的著作后,我才意识到,是她把这些宝贵的原则传给了我的导师萨莉,萨莉又书写下来传递给我,而我也写进了书中。经典持续薪火相传。

品读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家庭的真知灼见、真理的日常应用和诗意的比喻充满字里行间,泼墨显出天成的人性至美。相信你会像我一样,记下满满的笔记,时常翻阅。

我期待新生代的母亲们,在当下的时代与文化中应用起书中的教导,也写出一本本美丽的隽永之作。也许,你就是其中之一!

蒋佩蓉,写于2020年3月1日

《甜蜜的家》读后感(三):推荐序一 家庭可以如此甜蜜,她的、你的、我的

一本书可以有多长久、多深远的影响?一本讲家庭方面的书可以有多长久、多深远的影响?

40多年前繁体版的《甜蜜的家》(繁体版书名《甜蜜的家庭》)出版时,译者是我的好朋友,才从台湾大学外文系研究所毕业的高才生,我早已向往她的生花译笔;而作者伊迪丝,更是让人有想要从书中一探究竟的期盼。她是《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a作者、西方思想巨擘薛华的妻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一定能带给我许多想象的空间。

抢购拜读之后,这本书马上给刚刚建立家庭不久的我以“现学现卖”的指南。羡慕、仿效、实验,直到变成我和我家的“基因”。

把房子变成家!不能只羡慕鸟儿惬意地栖息在树上,却不想筑巢;欲欣赏美丽的花园,却不愿卷起袖子当个园丁。经营家庭,总要有人付出。

现在就是时候!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回,这个洞见30多年前激励我写了《宁为母亲》,提倡母职的尊贵。

留下记忆的博物馆!将平淡生活编织成多彩多姿的锦绣,或随兴所致、或刻意安排,制造惊喜、留下美好,这些温馨难忘的回忆储存在儿女们心中,奠定他们日后对家庭的憧憬。

家要有可开可关的门!要学习敞开家门,不要庭院深深,深不可测,或是住在壕沟里,不搭桥、不筑路。要让家里的灯永远照亮归人的路,还要适时轻启柴扉接待有需要的人。

这一学习效仿,就是40多年!

如同时光倒流,我的年龄已经到了作者当时的年龄。几年前我也写了《妈妈的丰盛季节》a,回顾我们家庭的不同季节,不论欢笑与眼泪、美满与劬劳,多少都藏有《甜蜜的家》的影子。我们夫妇到各地举办婚姻家庭讲座,也总是引用这本书的经典概念和案例,因为深怕这本书的精神成为绝响。

时光确实不会倒流,但在当今的婚姻家庭处境下,这本书的繁体版已经绝版了很多年,如今简体版能够翻译出版,正像瑰宝失传复得,代代共赏;旧调老歌重唱,清新诠释;名胜古迹翻修,再现风华,带给新一代对家庭蓝图鉴赏、歌咏的清新艺术想象。

新一代读者在琳琅满目的婚姻家庭书丛中拿起这本书,不免会问这样几个问题:

一、它会过时吗?

若是你看到40多年前作者围绕着瑞士的处境所探讨的议题,竟然到现今还在挣扎讨论,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例如第8章的教育问题,丁克族(DINK)成风;还有第7章的工作与家庭孰重孰轻,如何平衡;如果父母只管挣钱,追求经济事业而忽略了经营家庭,家将会变成一头吃人怪兽!这不也是当今家庭的写照吗?

二、它能够被复制吗?

或许在一些故事情节上我们会觉得有文化上的差异,若深入思考其所表达的底蕴,捕捉其精髓,你会发现很多超越文化的价值。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底蕴和精髓。第1章和第9章讲到的家庭大团圆、节庆、生日聚会,与中国人的家族团圆对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它真的可行吗?

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有标的要攀越,却不标榜家庭的完美;每一段叙述都有原则要顺服,但不八股生硬。这让我们有信心在失败之后还能重新再来,即使搞砸了一切!这样的途径,是不是挺“后现代”的?虽然没有像快餐文化一样“一二三”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却以画面、场景和真实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了出来,那种馨香是慢火炖出来的,我们得细嚼慢咽,至终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家庭可以甜蜜,不只是当年伊迪丝在瑞士的家如此。她的家庭图画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几十年,从西到东跨越一道道文化壕沟,现在你不必临摹,你可以自己泼墨,尽情挥洒,只要抓到诀窍。

甚愿影响我家庭生活至今的这本书,也深深影响你的家庭,更影响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家,可以是甜蜜的!

彭臧玉芝,写于2019年6月29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