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摘抄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摘抄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是一本由朵拉陈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精选点评:

●原生家庭创伤这个话题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为是太多人将自身的种种问题都幽怨的归结到原生家庭给予的创伤上,仿佛生在那样的家庭是造就了目前不幸福不快乐的根源。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家庭是支持我们生活下去的动力,不管有没有创伤,这本书的作者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讲解加上其对中西方家庭文化的深度理解,用很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怎样真正的辨析自己的创伤及愈疗自己,同时也建议很对父母可以看看,也是一本育儿知识

●不管你们走没走出,我反正没走出

●很不错!!膝盖频频中箭

●书里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办法,有很多智慧又非常有力量的话。这是一本温柔而有力量的书。推荐~

●感觉作者是很温暖的人。

●从朵拉陈的知乎live寻过来,跟她的live一样惊喜。怎么会有这么棒的书,怎么会有这么棒的咨询师,能写的这么细致这么清楚,仿佛知道读者的心思,读着读着有困惑时候,书就多说几句,解答一下。心里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无比喜欢第四章中间,自我安抚计划和自我安抚情绪练习,还有感受接纳练习,太太太有用了,正是我需要的,在47%的位置。 感谢亚马逊,有电子版,亚马逊是个了不起的公司 20190611 不能读快一次读太多,太消耗精力了,总是有很多情绪翻涌上来

●知乎上知道的朵拉陈,喜欢她,温柔有力量

●这本书对于原生家庭创伤的介绍分析很清晰,从对于原生家庭创伤的定义,分类,了解背景,如何直面它,再怎么走出来,到组建自己的新家庭,根据案例分析和练习能对自己家庭的认识,这也是成长的一种疗愈方法。我没有原生家庭的创伤,但是反思自己身上的一些性格特征也是有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也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电视剧《都挺好》,非常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推荐这本书。

●花了一段时间陆续看完,还不错,意识到的问题,要开始解决了

●还好吧,有些地方说的有点夸张,毕竟父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只是他们用他们的那种爱的表达方式。不过对于寻找自信,就是要用爱和能量滋养自己,从自身找而不是他人身上,这点还是有些启发的。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一):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最重要的就是离开原生家庭

心理咨询师朵拉陈在《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写到:想要正视并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最重要的是身体的行动,就是离开原生家庭,一个是在生活中不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一个是在情感上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许。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二):说是一扇门更合适

对于原生家庭的部分的解析,过于简单,虽然作者说很复杂,但很多问题比所表达的多得多,作者仅仅是描述了几种常见的可能。这仍不影响这本书的作用。国内由于心理学的“缺失”,导致基本找不到有效的心理治疗,很多情况非常无奈。我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多次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创伤,但现实更残酷,父母会不远千里地将你的努力毁去,好让你变成他们的“孩子”。可能他们还有人格障碍吧(这是原生家庭之伤的一部分原因,所以说作者很多没写出来),我只能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这已经不仅仅是过去创伤的习得性无助,而是不断发生在眼前的创伤造成的习得性无助。

很多人有原生家庭之困,从另一本书上得到的数据,2/3的人童年遭受过不幸(包括家庭、社会、陌生人、学校等等),但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这是我的推测,书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因为书写很多患者直到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之前连个正常的倾诉对象都没有),书中也说很多人在和兄弟姐妹的调节中,在后来合适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在伴侣等亲密关系的帮助下,因为获得爱能够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感觉有点碰运气,但大量真实存在)。如果对于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而写,这本书过于夸大了困难;但如果对遭受严重影响的人所写,本书又过于简单。可能作者是读临床社会工作的缘故,对于这样的严重的患者接触不够多,很多表达不够严谨,也有可能无法轻易用语言表达清楚。我不是看轻作者,相反,对于国内目前的状况而言,作者写本书的目的非常有勇气,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真正病人开了一扇门,这就很重要。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三):接纳自己,是人生的开始

那天,电脑的滚动桌面上跳出一句话,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对自我的不接纳,是拧巴是自卑是对自我人生的贬低和排斥。

很喜欢《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这个书名,人,总是往前走。求生本能也好,内心的心灵种子推动也罢,即便遭遇过很多次贬损,内心深处依旧渴望获得幸福,如书中提到的爱与滋养的力量,真我的希冀,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是帮助你历经飘摇的力量,是心碎时撑住你的脊柱,是男性思维里永远告诉你向前一步的勇敢。

同类的自助书籍《超越原生家庭》提到梳理自己的家族脉络,和本书中的了解家族创伤电池一样,回头看过去,是用现在的认知去解释父母辈的局限和困境,理解他们当时的行为和言语的由来,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在疯狂的指责,失控的痛哭之后,接纳自己就是拥有一对不完美的父母,接纳自己是作为家族创伤电量的代际传递的接受者的事实,本身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人是思维的动物,悄悄改变的想法会影响人生的走向。作为一本科普性心理自助书籍,它告诉我们当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伤口与错失之后,我们就不再愿意轻易地去评判、怨愤、藐视他人的行为与人生。我们明白每个人行为背后,都可能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抉择,每段人生中都可能蕴含不为人知的苦难。希望如同书中所说,用更宽容、平等和尊重的心态,来面对他人与自己共同的人性,尽管有时这些人性是苦涩的、悲伤的、缺憾的。

爱自己吧,接纳所在的原生家庭,接纳过去的自己,这个世界上能够成为的人,就是一个更好的自我。一个不断成长,给自己幸福力量的自我。内在的力量始终支持着我们走出人生的森林。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四):简评

对于受其负面影响较多的群体来说,原生家庭是一个比较能激起情绪的主题。

随着孩童长大,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逐渐减少,新的人和事进入我们的生活,带来其他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作者所说,成年的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知识、资源、和力量,纵使在面对持续坑爹的原生家庭影响时,我们也比小时候更能应对。然而,主养育人在我们孩童和青少年时期留下的影响也可能从未消退,时不时来给我们当下的生活使个绊子;我们从小习得的认知模式、人际交往方式,形成的信念、道德观、依恋模式、自我概念、自尊心等,都或多或少与原生家庭有关。

对于经历家庭之苦而想要改善当前生活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会带来宽慰感,因为在意识和记忆之中存在了多年的愤怒、哀伤、内疚等情感终于可以得到一些抚慰和释放。他们或许会明白,“ 原来有这样经历的不是我一个人。原来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

也如作者所说,在大致了解了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也即追溯了当下问题可能的源头之一后,若想改善生活,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尝试改变,培养壮大自己的力量。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咨询这个学科,不知道对于童年创伤的治疗怎么样比较有效,甚至于需不需要专门回溯童年、回溯的话花多少时间精力,还是先把焦点放在眼前的生活?毕竟通常,眼前就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和挑战了。在我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咨询体验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光是放在处理学业、职业发展问题,和探索眼下的人际关系、个人困惑神马的都不够用了;我也更认同我的咨询师的观念,即不需要花大把时间追溯过去。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书中的一些措辞不够严谨,用了很多 “必须、不可能、必然、注定” 这样的词,使语言显得绝对、夸张。对于一些现象成因的概括过于简单(generalization), 简化了原本复杂交错的因果关系。在字里行间也挟带了一些作者的私货,比如 “应该、必须” 如何如何,并使用了一些贴标签的labeling行为。对于非相关专业或没有社科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误导吧。 另外除了对于那少部分经历了更严重原生家庭伤害(ACEs > 3 )的人,书中的内容有种catastrophizing的感觉……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五):探究中国文化下的原生家庭

前不久买此书的时候,我也以为写作者会写的晦涩难懂,没想到读后让我觉得很舒服。这是专业背景很强的人才可以写出的易懂的书。 中国式家庭,或者我们中国人本身,因我们历史上特殊的国情以及进入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历了特殊的时期。本生,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以及文化对我们的熏陶就已经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了。到后来,又经历了大的历史运动。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观念与性格都会产生变动。 尤其是,我们文化强调尊卑有序。由此,便延续到了我们个体的家庭里。以父权体制为主导的家庭,对于孩童的个体化成长很不利。中国整个家庭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整体进行打压式的教育。古代一词为“犬子”。这一称呼,内涵了大多数父母的心理影射,你不管多大,都是我的儿子。家庭权力不过度,家庭式独裁,都会损伤孩子的心灵。 这些文化背景,在书中,作者以很客观的态度为我们铺垫了很久远的历史背景,由此我们会觉得这本书并不是很严肃的晦涩的著作。 很大程度上,我们受到的伤,都是以家族式链条传递下来的伤。这是书中强调的观点之一。而且,家庭权力的不过渡,对个体的心理的成年化,自主化,都非常不利。 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下出发,探究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对家庭里父母个体心理影响的探究。” ”另一条是以严格的西方心理学背景的结合下出发。”塑造了很适合中国人读的原生家庭理念的著作。这本身需要很大程度的专业性。 通俗且让人读的津津有味的书,往往需要很强专业的知识铺垫。 这本书,不同于我往常读的西方心理学的著作,它包涵着作者对中国历史严肃的探究,也包含着作者对中国历史与心理学独到的柔和与见解。 所以,我很喜欢。尤其是读最后,会对我们对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了解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由历史动荡背景下一直延伸到个体家庭的这么一种广泛式的原生家庭探究线。” 作者从中国角度,为中国式家庭书写了很美好的一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条家族成长历史。由此,我们会看清自己的受伤过程,读懂父母对我们的伤害的原因。 并且,由此走上一段美好的自我疗郁的道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