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亲非故》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亲非故》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亲非故》是一本由索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亲非故》读后感(一):非亲非故

【内容简介】

“写完长篇小说《伐木之夜》后的三年,完成了一个集子,都是中短篇小说。是对我们的文化基因、历史渊源、现实困境所做的一次回望和精神的反思。这个集子有一个比较强的形式感,通篇不分段、几乎一逗到底,是对‘标准语’的抵抗,希望构造一个独立又特别的语言空间,使读者有意无意地将自我填充进去。”

《非亲非故》是索耳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八篇小说,从二十世纪初到千禧年,自由穿梭在真实岭南与异质空间,横跨南方人类秘史。卷入金山猪仔苦力贸易的外曾祖母一家、狂飙突进的“铀博士”、在宗族社会挣扎生存的表姐妹、失业十年的奥特曼皮套演员、自挪威归来的陌生远房亲戚,在省城反串梅艳芳的细叔……以文学人类学视野,拆解和重构粤西;敏锐地捕捉时代黄昏放出的蜻蜓,把它做成标本。

《非亲非故》读后感(二):以地域文学写人类经验的相通

这本书给了我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被作者索耳的表达力惊到了。

全书一共8个中篇,每个中篇只有一段,而且常常是一逗到底,少用句号,让句子无限拉长。奇怪的是,这种形式不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让我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跟着情节游走。

索耳是南方闽粤人,版图的角落。他的写作,是想解构传统,解构标准和准则,在文学中走出新的路径。这条路少有人走,崎岖难行,但他走得相当漂亮。

他写日常生活中的出神时刻,写传统中的现代变化,写世俗中的神圣奇观,写困在原地之人的逃离。这些故事潮湿、怪诞、虚实难辨,像是热带的蔓生植物,恣意生长。

读《神游》,就像是一场精神漫游,这场漫游从故土出发,抵达大洋彼岸,历经磨难又归来。没有人是孤岛,宗族记忆的触角上有黏液,会把投掷出去的事物再勾回来。

《细叔鱿鱼辉》,会让我想起《流俗地》和《小花旦》。笔触深情,故事哀伤。在传统视野中,男性应阳刚粗粝,而叔叔爱在舞台上扮演梅艳芳,生活在身份与观念的冲突中。当女儿终于理解了他的选择,他才与生活握手言和。

《乡村博物馆》,故事险象环生,读出一身冷汗。一个人建立了一座乡村博物馆,想要实现一个天才的构想。而穿过忘却的洪流进入博物馆之后,才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块荒地。这是一场对消逝之物的疯狂实验,进去的人也是实验的一部分,能否出来尚未可知。

现实与虚幻在书中的界限很模糊,初读觉得荒诞,但读进去会发现这就是现实。就像是《百年孤独》,魔幻之中是拉美的现实。文学的交互,总会让我们从中照见当下的时刻。

索耳写得很有地域性,也写出了人类经验的相通。希望他一直写,下一本书还会读。

《非亲非故》读后感(三):很久没有读到这么棒的中短篇了

起初读到他的文字时,我是诧异的。诧异于几万字的故事完全没有分段,犹如一块从天降临的坚硬的巨石、或者一具庞大的身躯,打断了我企图借助段落来潜上水面的歇息时刻。 其次,我是震撼的。震撼于他对每一个文字的选取,看似漫不经心的称重,却借此锻造出了一把锋利的铁剑,缓缓地、一笔一划地将对面的敌人放倒、斩杀。 最后,我是解脱的。得益于索耳自己对于故事的编排,一面是现实、一面是荒诞,我在二者的罅隙之间行走、停留、奔跑、喘息……脑海中不断地回响起独属于故乡的旋律,而后在大汗淋漓中感受到彻底的释放与消解。 “那是怎样一种庸常,这几个月来它经历的是怎样的庸常……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理性,还有那套被驯化的机制,但历史已经千万次证明过,事情最瑰丽的部分永远是超越理性、不确定的那部分。” 这八篇故事,每一篇都各有千秋,让我沉浸在曼妙无比的阅读体验之中。 现实感的故事像恒久沉睡的老人,荒诞感的故事是初次降生的孩童。前者致力于对乡土根系的挖掘,后者注重于乡土之外的探索。它们都植根于粤西这片土地的文化,亦是对当下时代通病的一场反诘。 恰巧最近也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便与索耳的这本《非亲非故》搭配阅读。一面是理论性的阐述,一面是叙述性的揭露,我仿佛看见了那一只古老、衰朽、疲惫的乡土巨兽,被豢养与禁锢在一片牢笼之中,在尘土与泥泞中咆哮、挣扎、翻滚、嘶吼。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社会秩序规范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如果说这八篇故事中哪一篇最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特质,我想,非《乡村博物馆》莫属。 它以一个玩笑似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异化,它是病态的,却包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起初我以为它像故事中出现的陶罐,是怀旧的、被埋葬与挂念的。然而结尾的转折着实让我起了一身冷汗,它是自残的、被遗忘的与仇恨的……一定要亲自去读一读那个故事,才能真切地感受那种文化是怎样地将人塑形、扭曲。 “笼罩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空地所有血红地偏见和浮躁都跟这个怪物有关,几百年来,它越长越大……要是有一天它不在了,大家反而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了,这正是我最伤感的地方,这种无形的杀戮,比现实里把一个不爱读书的男孩贬得一文不值,或者把一个婚后得女人关进家庭的牢笼里更加残酷。”

《非亲非故》读后感(四):《非亲非故》: “生”于尘埃,“溺”于人海,“死”于理想高台!

重点: 1、先说一下封面:几何线条+印银工艺,确实让封面看起来很有质感,并且封面因为人物的仔细设计,看起来很有故事性。 2、这部小说集由八个小说和一个后记组成,所以,读起来也比较方便。在小说内容里,每个小说都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串联起来的不仅仅是有些虚幻的情节,以及琐碎的回忆,而是由历史、环境、人物性格所堆砌的冗长的一生,而作者所打造的群像戏,里面不仅仅有家庭、童年、还有粤西地区的变化。 3、而这篇小说(《神游》)在结构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首尾呼应,以及随着时间线,人物前后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其实,这本书的针脚(节奏)很密,我还没看完全书,我觉得书里面虽然一单元一个故事,我觉得撒谎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企图用另一个稍显圆满的谎言遮掩他们觉得悲哀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详细版—————— 原来上面不出头,左边不出头,右面不出头,只有下面出头真的不只是苍蝇拍,真的有这个字:曱,还有个词曱甴,读作yuēyóu,这是广东话的白话,翻译过来是蟑螂的意思,今天又是涨知识的一天。 这两个字来自于《非亲非故》中的神游篇,先说一下封面:几何线条+印银工艺,确实让封面看起来很有质感,并且封面因为人物的仔细设计,看起来很有故事性。

接下来,我将以小说集中的《神游》为例,说一说我对作者作品的感受: 这个故事比较简单,丰富的是内容,是那个年代粤西普通人的所见所闻,是大时代下,虽然站在风口,却和暴富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们的一生,外曾祖母,爷爷奶奶、“我”(第一人称),前妻还有一个女儿,这些人从另一种角度看,即是生命的延续,不同人生的演绎,又是时间线,随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串联起了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随着时间,而发生的时代的改观。 整本书的节奏像大姑娘纳的鞋底,很细密,几乎不给读者体会的间隙,好像一个侠客略略完就仗剑天涯一样,有一种急迫感,带你快速“观光”属于他们祖祖辈辈的变化。

确实,里面能察觉到谎言的蛛丝马迹,比如主角的爷爷奶奶,又或或者是外曾祖母,我觉得放在当时的生活背景里反而很正常,在哪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所谓的“神游”,也不过是普通人给自己最后的“体面”,人生太苦,“美梦”弥补。 这部小说集由八个小说和一个后记组成,所以,读起来也比较方便。在小说内容里,每个小说都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串联起来的不仅仅是有些虚幻的情节,以及琐碎的回忆,而是由历史、环境、人物性格所堆砌的冗长的一生,而作者所打造的群像戏,里面不仅仅有家庭、童年、还有粤西地区的变化。

而这篇小说在结构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首尾呼应,以及随着时间线,人物前后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其实,这本书的针脚(节奏)很密,我还没看完全书,我觉得书里面虽然一单元一个故事,我觉得撒谎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企图用另一个稍显圆满的谎言遮掩他们觉得悲哀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非亲非故》读后感(五):「 非亲非故 」人类日常生活经验里的宝贵侧写

最近时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当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开始变得没有期待,日渐消逝而去的活力与精神…… 如何重构生活与复原自我,一时间成为了心底最真切的渴望,收到索耳的新作后,仿佛为生活注入一剂镇定,随着缓慢、审慎、幽微的笔触行进时,也无形推动了自我生活的步调。

「 一边热闹闹地祛魅,一边静悄悄地复魅。 但一切在于你的 “ 信 ”,无关对错,你信哪一边,那些星辰和灰烬也跟随你,周转出了一个合理的世界,过了些时日,再回头望望它,才猛觉,它其实不过是你跟自己的生活握手言和的倒影。」

悠然心会,期待更多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