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是一本由杨眉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一):非常好的心理学研究思路,你可以继续他的研究

最近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大家各出奇招,让人受益匪浅。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切入的角度非常别致,以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成语为切入口,深入剖析这些成语里面藏着的心理动机。 这个角度的选择,让人不得不钦佩。一方面作者选择的成语是我们大家日常经常用到的,习以为常的,不需要举太多的事例,而大家心中自然而然已经有了这种行为的模式,越是平平无奇的东西中翻出的心意,大家印象会更加深刻。这就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鱼缸中有金鱼,路过只是随便看一眼而已,而有人侃侃而谈,说这金鱼品种叫做水泡,最早见于明代《朱砂鱼谱》,水泡饲养水法一二三四,你是不是顿时有肃然起敬之感? 另一方面,作者选择的心理学知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用到而人们并不自知的,并不是一些冷门的知识。这些知识学会了之后,会让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多一份了然,多一份顺然,学习知识的zui终目的是为了用,这些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书名中有一个“藏”字,这本书整体就是把“藏”显性化。 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察言观色与人际敏感”。作者告知我们,这个成语与人际敏感非常类似,并且为我们剖析了人际敏感的度数,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作者还举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例子,让我们对人际敏感的程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林黛玉就属于人际敏感过度的典型。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者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就可以为自己自我分类,然后针对自己的类型对症下药。我们不仅学得了心理学的知识,甚至顺手捎带,还对古典小说的阅读有了新的认识,一举多得,不亦快哉。 再比如“相敬如宾与家庭界限” ,作者在成语的烟海之中找到了一个颇有现代感的观念,然后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对接,家庭也是一个小的交际单位,在家庭中如果能够,了解在亲密的关系中,每一个人还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依附或者控制别人的路线,“家庭界限是用于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角色、距离、秩序和责任。”这对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形成会很有帮助。看完这一章之后,我马上把这一章拍照分享给了我的一个朋友,她最近正和老公冷战。她的老公就是那种没有界限感的人,因为自己是原生家中的老大,所以忽略小家庭的需要,对自己的那个原生大家庭大包大揽,做了好哥哥好儿子,却做不到好丈夫和好父亲。真希望他能好好的看看这一章的内容,把握好家庭边界感,不要再对原生家庭大包大揽,每个人都有他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边界,凡事皆有度,失度则失误。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而别致的心理学书籍,而且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尽可以继续书写。 我也可以出个题目考你一下,比如邯郸学步,里面包含着什么心理学知识呢?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二):成语中的心理学科普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从许多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的或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中分析心理学知识。关于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部分,分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内在的因果问题,从而感受自己内心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苦了,希望自己涅槃重生、化茧成蝶,走出自己的困境,仿佛冲破茧的蝴蝶一样重获新生。无论是化茧成蝶还是浴火重生,这种词语都类似自我防御机制的升华作用,经过生命自调节之后得到的美丽硕果。把原本想要报复或者自伤的能量转化为外在可以接受的。将能量投入到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全新意义的自由。当我们了解了蝴蝶与茧子的联系,也愿意把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也多了一些把握自己生命的能量。

在当代人的社交准则中,有个十分意义重大的成语——“和而不同”。这个成语不仅要求我们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也要尊重他人和我们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自己不断以求和的心态去了解、尊重并且包容我们所看见的不同。即使原则上不尽相同,也依然愿意用温和、谦虚的态度坚持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不仅有助于获取别人对我们的好感,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会受到压力、焦虑和痛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对方的第一眼,通常是由对方的外貌决定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对方的习惯、爱好甚至是性格。“以貌取人”虽然呈现出一种刻板印象,但美不仅有表面的美,还有内心的美。尽管自己的长相是天生的,但我们可以在后天塑造自己,相由心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特质,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创造出专属于自己的美好。

我们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也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的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也远远超过我们所认为的。无论朋友们的心理健康与否,这也不能绝对说明利弊。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难题,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获得更加积极的身心幸福感,迎接美好的生活。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三):现代心理学与古代智慧的碰撞

现在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类读物不少,但是本书选择了一个很特别的角度:从我们所熟悉的成语切入,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进行解读其中所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知识关联起来的阐述方式很有趣味性,不仅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也启发了对成语的重新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成语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使用成语,知道成语的含义,却几乎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追溯其来源,或探究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延展。而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角度。

作者将内容分成了三个主题部分: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每一个主题之下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由成语和对应心理学知识点为标题。在写作方法上,作者在简单解释成语的来源和意义之后,重点介绍了对应的心理学术语,最后还联系现实进行了简单阐述,而且这种结合非常地“接地气”,有些地方确有警示意义。

比如在讲到“投射作用”的时候,作者用“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作妈妈觉得你饿”来说明非防御性投射。讲到自我防御机制的置换作用时指出了个人行为的问题:我们没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摔门,砸东西的情况?有没有因为自己受委屈而迁怒于身边人的情况?

而在《浑然不觉与压抑》一篇中,作者也指出了家庭生活中压抑过度的危害性:……最普遍发生着的压抑便是父母以“为孩子幸福”的名义逼着孩子学习,结果造成对孩子天性的眼中压抑,同时也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愤怒的压抑。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孩子因为被压抑得太久,以致丧失了体验并享受生活的能力甚至愿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有时间玩的时候却不会玩儿了……另一个阶段则是孩子有可能在遇到诱惑的时候完全失去控制地投入,比如陷入网瘾的学生。

作者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个人与家庭,还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百无禁忌与去圣化和再圣化》一篇中,作者在更宏大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人因为缺乏敬畏之心,就会对大自然肆意掠夺……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物种危机……过度的去圣化或者百无禁忌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让人们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丧失意义和价值感……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四):曝光效应真的能日久生情吗? 读《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曝光效应真的能日久生情吗? 读《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如果你喜欢心理学;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语知识; 如果你喜欢跨界式的研究心理学内容; 这本《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一定不要错过。 当你看过许多的心理学书会发现,真的很多的书都来源于国外,而国内的几位老师的心理学作品,也是只有少部分粉儿看的这种。 这本书是我这几年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跨界来讲心理学内容的一本书,有趣而知识量有点儿宽。作为我们中国的作家或是心理学者,这种表述方式也是很独特。 01 我们的古文化里藏着许多心理学的玄机 你还记得小时候背过孔子的一些名言名句吗?还能记得多少?我是有点儿记不清了,但是你要是读了这本书,会理解到许多的词汇原来藏着那么多的心理学玄机的。 比如看到曝光效应,有没有想过其实关于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去接收不同的信息,然后寻找共同意识的人,或者共同思想的人。 当我们在不断的看到许多的短视频时代里的人,确实如此,就像有一些广告效应一样,不断的出现信息与内容,时间久了,我们就会相信这里的内容,这大概也是广告的一个传播效应之一。 但我们确实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效应其实是藏着一些心理学的内容的。放在生活里,这大概就是那种死缠烂打型的恋人了,因为这样的方式确实在生活中有着日久生情的效应。 从广告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上是成立的。 02 一面复习传统文化一面透视心理学,一举两得 看这本书有时候就像是读到了以前读书时看过的作品,背过的课文,看过的故事一样。很通俗易懂。 当然作者也是很现代化的,举了一个2022年一个女孩因不满情绪撕了价值很高的婚纱的案例。在新媒体文的写作里,这个案例非常印象深刻。 这大抵是一个非常情绪不稳定的人的一种表现,而在心理学上就是表现的不由自主感。在过去的文化中我们无法理解不由自主感。 甚至当无法解释时,就会运用各种非科学的手段来曲解这一切,但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情绪没有完全进化完成。所以,我们拓宽自我认知的目的是打开自我察觉。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情绪,逐步去打开自我的成长路径,才是一面学习心理学,一面走向成向的必经之路。 03 知识的容量里有着融汇贯通的力量 在这本书里,你会受到许多的启发。关于融汇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不同的知识,我们吸收的方式也会不同。 有时候获取知识并不一定是要表现我们有多么的博学,面是要在一个入口处打开一些深处的意识。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五):55个成语,藏着“3个自我”的心理动机

看这本书的那个晚上,我就和队友以及孩子一起玩了个游戏。随便翻开一篇,问他们:“说说看,用一个成语表示‘无意识’是什么?”

原以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他们还是绕了一大圈,才想到“不知不觉”这个词。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心理学”这个词或者说这门学科,历史并不长,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许多成语,却早已嵌进了我们的大脑。

然而,我们却很少将这两者进行关联分析。这本书做到了。

“不由自主”指向的是一种自我察觉,

“不可理喻”源于隐藏着的儿童自我状态,

“见仁见智”对应的其实是一种投射作用,

“恻隐之心”是蕞接近共情的一个成语,

“相敬如宾”体现的就是一种家庭界限

……

严防死守、浑然不觉、拐弯抹角、代人受过、见仁见智、白日做梦、文过饰非、心口不一……它们从心理学上来讲,竟然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我突然很感叹大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成语实则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啊!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文化基 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本书将55个成语,和西方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理论体系相结合,提到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多位心理学大咖的理论成果,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普及了心理学知识。

整本书又按照“三个自我”三个部分递进式展开讲述——

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

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

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

从认识到接纳到成长,一步一步地,透过一个个成语,我们自然而然就内化了对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很有帮助的心理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