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精选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精选

《捉弄人的大脑》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尔·穆海贝尔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一):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中最大和最复杂的结构。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我们的大脑总是对我们诚实吗?

法国神经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阿尔贝尔·穆海贝尔的《捉弄人的大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脑,呈现了大脑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作者看来,在我们经常不知情的情况下,大脑会给我们讲故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此外,大脑还可以重建童年记忆。但在另一面,大脑也会迷惑我们,捉弄我们,它会让我们认为面前的一根蜡烛是融化的,视觉错觉或者魔术技巧可以轻易地欺骗我们,使我们掉入虚假信息或认知错觉的陷阱。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大脑的运行机制,讲述了它是何时、为何以及如何欺骗我们的。具体而言,作者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展开论述,分别为“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和“我的大脑、他人的大脑和世界”。

作者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了大脑,打开了许多新知。尽管涉及到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但总体上这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很适合该领域的外行人来读。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二):捉弄人的大脑

我们的感知是片面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你看过关于大脑的书,对大脑的运转也感兴趣,想了解这个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机制和运作方式,建议你入手这本《捉弄人的大脑》。

这是一本关于介绍思维认知科学方面的书。作者阿尔贝尔·穆海贝尔是法国乃至世界的知名的神经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素养,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Chiasma(一家神经科学家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该组织专注于探索人类是如何形成观点和做出决定的。

认知科学是一个认知较新却又发展迅速的领域。与流行的看法相反,真理和谬论很少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本书遵循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个原则——虚假的相对性,提供目前最可靠的理论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脑,更好地理解自己。

书中分了两大部分: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和我们的大脑、他人的大脑和世界。

第一部分人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真的是在用眼睛看世界吗?大脑是如何给我们讲故事的?为什么我们经常处于推测的状态?

我们倾向于认为,用眼睛看世界和用耳朵听世界,然后归根结底我们是用大脑来理解世界的。五官和大脑协同工作,人类才能感知世界。我们的眼睛、耳朵、舌头和皮肤都是接收器,它们会把外界传给我们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经过我们的大脑处理、过滤,让我们得以在精神上重建世界。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视错觉、视觉盲点。还有魔术为什么能迷惑大众,都是因为利用了大脑的模糊机制:世界不断地向我们发送大量的信号我们通过选择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来减少模糊性。

第二部分我们的大脑、他人的大脑和世界中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来讲:压力我们最好的敌人;我们确定性的幻觉;认知失调;我所掌握的和我所逃避的;知识错觉;语境的重要性;提高思维灵活性的工具箱等等。

本书研究这个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以发现它何时、为何以及如何欺骗我们。 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打破固有思维,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三):爱开玩笑的大脑 ——读《捉弄人的大脑》

爱开玩笑的大脑 ——读《捉弄人的大脑》 如果你看过关于大脑的书,然后对大脑的内容感兴趣; 如果你觉得我们只有浅层的大脑的运转,感到疑惑; 如果你也发现大脑可能有更多的存在方式; 那么这本《捉弄人的大脑》还是要看看的,它属于思维认知的书。 01 大脑的存在形式到底有几层? 之前看过一本关于第二大脑的书,或许主要是因为大脑的记忆是浅层的,而且关于大脑的忘记性以及记忆的重组,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意见。 所以,人存在过程中,一直以记录的方式作为第二大脑来辅助记忆,以保证对大脑信息的保存,以及对信息的过滤保存更新与真实性。 但是作为大脑的存在形式真的只有直觉和反思两种吗? 当我们做个梦或是有一段记忆回忆起来的时候,用什么方式来证明这些真实存在过,还是这只是一场梦境。 还有一条信息的正确与错误,我们如何在自我的大脑中去识别这些信息的准 确程度,如何能够令记忆在大脑中变得非常精准 。 还有,是否我们利用感觉和直觉做重大的判断的时刻,是真实存在的,到底什么是能够辅助大脑成为更好的生活用具。 02 或许我们也在被大脑游戏着 有时候人自以为很聪明,但是是否大脑也偶尔会和我们人开个玩笑。比如你经常会老实巴交用一些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当然这些判断的依据是否精准 ,我们没有办法考量,只是依靠经验和过往的概率。 另外,自己的意图判断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可取,我们的意图是否受大脑控制,大脑到底在为什么来让我们确信自己建立与整人世界的联系的源头在哪里?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大脑的认知是局限的,感知是片面的,注意力与精力也是有限的,那么记忆就像我开头时所说的那样,会存在不可靠性,在这样的不可靠 的经验面前,如何盲目信任自己。 当我们开始爱自己,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时候,是否有时候也是一些失误的开始。就像是一些心理学的辅助活动,当你后退一步,开始接纳和吸引,有时候会引入不良的信息,有时候会被骗和建立错误的关系。 当然也有可能退后一步以后,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与世界重建联络的新的开拓的机会。不可预知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03 面对大脑的捉弄人的本质,要如何应对 这几年脑科学或是关于大脑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关于OPEN AI的一切。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越来越多。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四):不再盲从相信自己,重新认识大脑

人脑虽然是一个高度发达但又复杂的器官,但是并不是大脑所作出的所有推测都是准确的,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捉弄人的大脑》这本书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让我们通过目前可靠的理论模型,更加了解自己的大脑,从而更了解自己。

人们真的相信眼见为实吗?眼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吗?人们通常会盲目的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信自己的感知,这甚至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性,但是有时候视觉现象也会骗人。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人们可以通过想象在自己脑中自由的塑造属于自己的现实,所以会产生一定的错觉,大脑也能填补一部分空白,对现实提供的无数模糊信息进行过滤,通过解释世界,并且重新创造现实,而且这一切现象都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事实上人并不是聪明的生物,人们的大脑经常欺骗他们,甚至会让人们犯错,通过犯错来推测并且构建自己的世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还会帮助我们推理和提高预测能力。

人们通常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承受一些压力,而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人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以及带来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压力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影响,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和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人们在数万年的进化以来,在恶劣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以谋求生存和进化压力,也是身体面对危险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压力和焦虑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产生认知偏差会导致恐惧症等各个方面的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也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容易把简单和错误的想法当成最终的真理。所以相信过于简单解释的理论也是有危险的,比如很多时候所做下的承诺虽然看起来很完美,但是深度的背后往往也是毫无意义的。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的影响,人们与其说是与无知作斗争,不如说是与知识错觉作斗争,正如作者所言从一个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那里学的东西比从一个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的人那里学东西要容易得多。 作者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提出大脑所作出的行为,以及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让我们不再盲从的相信自己,而是从自己的确信中退一步,建立与他人、世界和真相的全新联系。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五):《捉弄人的大脑》带你拨开思维迷雾

信息时代,谁都难免被一些伪科学和认知偏差迷惑,导致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产生错误。有些时候,我们像是被施了咒语,万般迷惑,相信神秘的力量能够改变命运。但是,这靠谱吗?《捉弄人的大脑》给出了解释。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那些缺乏能力或知识的人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这些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也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相反,那些有真正能力或知识的人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该效应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发现和命名。他们发现,那些表现糟糕的人在评估自己的表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而那些表现优秀的人则会低估自己。这个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其突出,因为这些平台给了人们一个自我表达的舞台,而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

社交网络上常出现选择偏见和确认偏见,网红博主往往只选择展示粉丝们想看到的东西,比如豪车奢侈品,又或者是俊男靓女。观众看多了也就真相信了,这种幻想的生活出现过于频繁,就导致粉丝反观现实会觉得更加平平无奇,甚至开始焦虑——为什么我没那么好看?为什么我没那么有钱?我怎么这么笨?不仅是博主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普通人来说,日常也会出现这类偏见。

我有个同事,长相平平,但她热爱美颜。有一天她问我,你觉得美颜后的我和我本人是不是长得很像?我惊呆了,像是肯定像的啊,但美颜过后修修补补,跟本人差距就是很大。美女帅哥不正是因为五官瑕疵不多才称得上美貌吗?美颜滤镜把你脸上的瑕疵都修掉了,当然是又像你,又是美女了。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内心想法,明面上还是得说——嗯嗯,还不错。

其实,最开始她也不是这样的,也会怀疑相机中的自己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的确是像,但差距很大。可是当她看多了美颜,就会觉得自己真长那样;当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美女帅哥,就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非常丑陋。这就是一种选择偏见和确认偏见。但即使我们意识到大脑在欺骗自己,也很难做出改善。

书中还提到了吸引力法则,并对此作出辩驳。吸引力法则是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和状态会吸引相同的能量或情境。根据这个理论,你要是快乐幸福,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事,反之就会更加倒霉。该法则不仅在心灵成长领域大受吹捧,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状态好了,一切好事都来了。然而,这很可能是巧合,而巧合发生的概率比你想的要大得多。你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40人的班级里,两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有多少?

具体过程就不细算了,怕大家看到数学公式有阴影。总之,利用概率论的知识,我们能得出结果——概率约为8.9%。这个概率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得多,因为人们通常会低估随机事件的概率。也就是说,本来是随机事件,你却以为是吸引力法则。作者更加毒舌,当他嘲讽吸引力法则的时候说道:“你想不工作就发财吗?没问题,睡觉时请在额头上贴张钞票!”

这本书薄薄一本,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单单是为了颜值才翻开了它。意料之喜击中了我,没想到短短数万字,内容竟如此丰富。而且作者文笔十分幽默,读来轻松愉悦,偶尔还为他的毒舌笑出声来。拿到书以后,发现实体书比照片更加好看,封面的字幕有镭射渐变,正中插图更是相当有艺术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