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摘抄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摘抄

《捉弄人的大脑》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尔·穆海贝尔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一):《捉弄人的大脑》带你拨开思维迷雾

信息时代,谁都难免被一些伪科学和认知偏差迷惑,导致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产生错误。有些时候,我们像是被施了咒语,万般迷惑,相信神秘的力量能够改变命运。但是,这靠谱吗?《捉弄人的大脑》给出了解释。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那些缺乏能力或知识的人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这些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也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相反,那些有真正能力或知识的人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该效应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发现和命名。他们发现,那些表现糟糕的人在评估自己的表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而那些表现优秀的人则会低估自己。这个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其突出,因为这些平台给了人们一个自我表达的舞台,而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

社交网络上常出现选择偏见和确认偏见,网红博主往往只选择展示粉丝们想看到的东西,比如豪车奢侈品,又或者是俊男靓女。观众看多了也就真相信了,这种幻想的生活出现过于频繁,就导致粉丝反观现实会觉得更加平平无奇,甚至开始焦虑——为什么我没那么好看?为什么我没那么有钱?我怎么这么笨?不仅是博主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普通人来说,日常也会出现这类偏见。

我有个同事,长相平平,但她热爱美颜。有一天她问我,你觉得美颜后的我和我本人是不是长得很像?我惊呆了,像是肯定像的啊,但美颜过后修修补补,跟本人差距就是很大。美女帅哥不正是因为五官瑕疵不多才称得上美貌吗?美颜滤镜把你脸上的瑕疵都修掉了,当然是又像你,又是美女了。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内心想法,明面上还是得说——嗯嗯,还不错。

其实,最开始她也不是这样的,也会怀疑相机中的自己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的确是像,但差距很大。可是当她看多了美颜,就会觉得自己真长那样;当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美女帅哥,就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非常丑陋。这就是一种选择偏见和确认偏见。但即使我们意识到大脑在欺骗自己,也很难做出改善。

书中还提到了吸引力法则,并对此作出辩驳。吸引力法则是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和状态会吸引相同的能量或情境。根据这个理论,你要是快乐幸福,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事,反之就会更加倒霉。该法则不仅在心灵成长领域大受吹捧,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状态好了,一切好事都来了。然而,这很可能是巧合,而巧合发生的概率比你想的要大得多。你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40人的班级里,两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有多少?

具体过程就不细算了,怕大家看到数学公式有阴影。总之,利用概率论的知识,我们能得出结果——概率约为8.9%。这个概率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得多,因为人们通常会低估随机事件的概率。也就是说,本来是随机事件,你却以为是吸引力法则。作者更加毒舌,当他嘲讽吸引力法则的时候说道:“你想不工作就发财吗?没问题,睡觉时请在额头上贴张钞票!”

这本书薄薄一本,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单单是为了颜值才翻开了它。意料之喜击中了我,没想到短短数万字,内容竟如此丰富。而且作者文笔十分幽默,读来轻松愉悦,偶尔还为他的毒舌笑出声来。拿到书以后,发现实体书比照片更加好看,封面的字幕有镭射渐变,正中插图更是相当有艺术性。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二):也许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大脑重构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在脑海里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每时每刻,一直如此。 这个故事造就了你。 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自己。” ——帕特里克.罗斯福斯

有一种疾病叫做“视觉失认症”,这是一种失明,但是患上这种疾病的人的失明并不是发生在视网膜,而是发生在大脑皮层,即视网膜虽然吸收光线,但是大脑无法将这些刺激转化为图像。于是患者会出现一种“脑盲”的失明现象,患者的大脑会编造理由,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视力是正常的。

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大脑是会欺骗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的信息并不一定就是真相。大脑不仅会重塑知觉,甚至还能塑造记忆。

之前我们经常听到的“煤气灯效应”就是通过操纵记忆造成认知偏差的方法,即通过对某些事实断章取义,修改最初记忆的某些内容,让受害者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编造出来的,自己正在丧失理智,继而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或心理健康。实在是太可怕了!因此,对于记忆,我们必须谨慎!

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还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产生认知偏见,如确认性偏见、消极偏见、自满偏见、知识幻觉偏见、习得性无助偏见等等。当然我们需要反对偏见,但作者也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偏见是怎么来的,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让我们产生这些偏见的,这也许才是更有效地拒绝偏见的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总是愿意去看我们想看的东西,大脑也是这样,对于它所相信的东西,它会给予更多关注,而对于自己并不相信或不太相信的东西就会选择无视,这对于我们看到真相其实是不利的,也许我们每天就活在一个假象的世界中。

而现在的网络大数据也是这样,它就是在迎合你的大脑的这种特征。它会根据你的兴趣不断为你推送更多的相似信息,比如你相信“双鱼座多愁善感”,并且阅读了一些关于这个信息的内容,接下来你会被推送无数关于双鱼座多愁善感的信息,不断巩固你的这条信念,最后你非常坚信“双鱼座多愁善感”,你会把这条信念投入到生活中,你会相信自己(如果你是双鱼座的话)和身边双鱼座的人都比较多愁善感。OK,现在你已经完全被这个大数据和你的大脑联合打造的牢笼困住了。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大脑的运作机制,不被大脑捉弄,成为自己的主人!

《捉弄人的大脑》读后感(三):捉弄人的大脑:从心理学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

“如果你觉得你的身体因为某件事而紧张,请稍作怀疑;如果你自发的判断某人,问问自己判断依据是什么,回想一下背景,请稍作怀疑;他人的运作机制和你一样,在你明白是什么促使他采取行动之前,尽量保留你的判断。……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摘掉眼镜,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从前只觉得心理学是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搞“话疗”——谈话治疗,最近一口气选了好几本心理学的图书,才发现心理学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所研究的不仅有心理咨询、心理暴力等方面,还有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甚至连人类思想的诞生地——大脑,都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内。今天我就随着这本书一起了解了大脑的运作机制——《捉弄人的大脑》。

这本书给我的建议:当你在思考、相信、判断时,请想一想大脑的运作机制,请稍作怀疑。刚看到这句话,让我感觉进入了一个悖论:请想一想我是怎样想的?好奇怪呀,难道我的想法也会出错吗。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告诉我:这是真的,大脑有时候也在糊弄自己!

眼耳口鼻舌,我们通过五官和皮肤去感知这个世界,而“接收器”收到的所有信号都会通过神经系统,转换成微弱的电信号,交由大脑处理,得到精神上的认知。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有时候也是处于“瞎蒙”状态的。

作者在书上展示了两个符号,当只用一只眼睛注视页面,并距离页面大概25厘米时,我发现右边的图案突然消失了。当只睁开一只眼睛是,视网膜是存在盲点的,大脑看不到盲点区域内有什么,居然用想象力填补了一段空白给我,而符号正巧位于盲点的位置时,我才会惊觉符号怎么消失了。

第六章的认知失调让我觉得也很有趣,因为它解释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狐狸拼尽全力也吃不到成熟的葡萄,这使它感到紧张、羞愧、没面子,负面情绪使身体的内稳态被破坏,进入失调状态。

而大脑“自然地渴望减少这种紧张”,于是大脑悄然修改了对葡萄的看法,“说服”狐狸这是酸的,使它对自己的无能感到释怀。虽然大脑这么想是为了我们好,但是作者提出:这种非理性最终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作者还讲述了大脑自发给我们创造的诸多现象,比如压力、焦虑、责任感、知识幻觉等等。让我体会到大脑也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也会生病,也会偷懒,更好地理解大脑的行为,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为生活的主角。 书名:捉弄人的大脑 作者:阿尔贝尔·穆海贝尔 类型:思维认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捉弄人的大脑

评价人数不足

[法]阿尔贝尔·穆海贝尔 / 2023 / 电子工业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