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是一本由齐宏伟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页数:4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读后感(一):看到了喜欢的钱理群先生的话

没想到钱理群先生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海的女儿》,读到这句话,瞬间觉得更喜欢钱先生了。

我是钱先生的粉丝,先生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是海洋,没看到边界,要理解先生不那么容易。

非常意外地看到先生的这句话,一下子觉得更加理解先生。海的女儿里面小人鱼好像是个悲剧,但是她得到了永活的灵魂,小时候也许被小人鱼的悲剧震撼到了,但是到了中年,就能理解小人鱼并不是个悲剧了。毕竟,即使得到了王子的爱情,相比永活的灵魂,也黯然失色了。

给女儿讲永活的灵魂,她似懂非懂,但是没有关系,知道小人鱼并不可悲就好。

虽然还没有开始写作的练习,但是更懂经典,已经获益良多了,这是一本值得再三阅读、跟随的好书!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读后感(二):序 能吗?写一本不可不备的读写宝典

美国文豪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盼着已经读过,但没人愿意去读的那些书!”

真幽默!

但说这话的马克·吐温“一不小心”还是写了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经典,列入了“必读书目”,“逼”着人去读!

之所以不愿,之所以要逼,是因为有些人一说起经典就为其贴上“高高在上”“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标签。

错错错!

经典其实并不佶屈聱牙,反而老少皆宜。要把这一真相告诉众人,看来必须得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写本书,写得特别深入浅出才行。

你看,我“一不小心”还是用上了“佶屈聱牙”。佶屈聱牙念 jí qū áo yá,意思是“形容文句艰涩,拗口难懂”。好,我先保证这本立志“浅出”的书后面不用这些词了!当然,引用别人的文字没办法。不过,我可以给稍微难点儿的字加上拼音,也立马给解释一下。

这总可以了吧?

那就言归正传。

阅读!阅读!阅读!但读什么?怎么读?而且,根本就不爱读怎么办?对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游戏、刷屏、玩耍等似乎更有魅力。

而且,你必须承认现在的书确实太多而不是太少!中国一年就出版二十万种新书!更不要说全世界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读一本好书。

在不值得读的书上浪费了时间,又该怎么办?

这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

好吧,我愿写一本书来回答,就用简单、直接、实用的方式写。

其实,我早就在写这本书了。在书后的“跋”里,我会交代写这本书的前因后果。你看,我这多少也算学过比较文学——号称“贵族专业”——的人,甚至连“宝典”这样的词都用上了。不过,你千万别觉得俗气,因为一说起经典,大家本来就觉得自带仙气了。

答案先撂在这儿,读书要读经典。而且,不只读,还得跟经典学写作。在不断仿写和创写中,你会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反过来又能提升写作能力。

然而,目前的读写教学有越来越陷入雕虫小技,甚至沦为屠龙之术的危险。大哲学家庄子借庖丁之口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求道得技。只求技、术,道术全失。

南宋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说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天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面,不停地闪烁晃动,充满生机活力。方塘之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输送活水。

经典,就是源头活水。而且唯有经典才是源头活水。外在自然也好,内在心灵也罢,都不是。没有名师,哪来高徒?一个人只想“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怕会误入歧途。

你想成为书法家,就得去临帖。你想成为钢琴家,就得练名曲。拿起毛笔不临就写,叫涂鸦;打开钢琴不练就弹,叫乱弹琴。你想,哪一项顶尖的运动比赛,背后没有上乘的技术指导和多次的刻意练习?

所以,我抓住时机,想提供一本“刷屏”时代不可不备的读写宝典,哪怕给最不愿意读大书的当代人。我想告诉他们,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而这取决于更高的自律和更大的喜悦。世界不会归结于虚无,而是成就于无可阻挡的善意和欢悦,所以不要把自己出卖给玩玩游戏、刷刷视频的小快乐。与其沉溺于虚幻的快乐,不如创造真实的快乐;与其欣赏别人的精彩,不如自己创造精彩。而经典才是你最大的助力,无论你是奋斗、休闲,还是娱乐。你是王者,但必须先学习拒做巨婴,慢慢成长为王者。阅读经典是你必须要走的路。

当然,这对我来说“不可不”,但对你来说可能“大可不必”。所以,打开天窗说亮话,我先把本书的目标和思路说一说,让你更清楚我到底要写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

本书的写作目标可以这样概括——“刷屏”时代不可不备的读写宝典。书中指出一条林中路——经典才是最好的教材,跟经典学读写才是最佳培训。《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选取古今中外二十余部经典杰作,先读懂,融会贯通,再传授门道,后指导仿写、创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望而生畏的巨著成为源头活水,使枯燥的读与写变为生命成长和技能提升的课堂,阅读者与经典的关系则从“我与它”变成“我与你”。

林中路之说来自德国哲人海德格尔,令人浮想联翩。“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作在林中路上。”

是的,我想做一名经典丛林中的林业工和护林人,给读者指出一条通往经典的林中小路,让他们欣赏到绝佳风景,进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境界。

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想从五个方面入手。思路可概括为:

一、挑战“文无第一”,让经典“华山论剑”。找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古今中外巨著杰作,挑出值得反复细读的精彩语段。

二、“同情性理解”,按正意讲解。说得出每部经典的个人阅读史,并提供针对性的阅读诀窍和门径。

三、带着原典意识和文体意识教仿写、创写,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并重。原典为何重要?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日记、童话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用最新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理论指导写作?让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和数本经典导读书的人教你。

四、走入大师课堂,听“大咖”论原典和文学。亚里士多德说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认为,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托尔斯泰把日记看成心灵的镜子和精神的体操。托尔金认定童话是“利用或围绕奇境所发生的故事”。顾随说诗歌就是最好的情操。季羡林讲散文要“炼篇”。奥康纳定义小说为“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组成最终构成有深意的叙事”。余英时说中国文化是追求“内向超越”的文化。林毓生说原典才能带来原创。……秒杀对原典、文学、写作的流俗浅见。

五、把材料整理成行云流水的文字,提供教学现场,打破选文、鉴赏、练习的界限,难字注音,古文亲译,让经典接地气。打开就能学,翻到就能用。用上课和谈心的方式写,深入而浅出。

以经典为经,以读写为纬。按经典在人类历史中的大体顺序画一道纵线,又根据文体和写作的门道技巧画一道横线,纵横交错,填充古今中外名著名段。同时,用最新的写作理论,给出二十四堂大师课程。愿这是生命、心灵、人性的课,也是技能的课。在这一大课堂上,我希望人手一本读写宝典,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写”为“我要读写”。

能吗?

“尽人事以听天命。”

其实,这样做的大有人在。台湾作家郝广才教孩子读写的例子,就给了很多想学读写的人极大的启发。

郝广才在《写作教练在你家》中提到,怎样用李白的《静夜思》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他让他们不只读李白,还要“用”李白。

眼前一亮!

怎么用呢?郝广才说,就是照李白这首诗的意思,写一首诗,怎么写都行,但不可以再写“月亮”。于是,郝老师指导一个孩子写出下面这首短诗。你欣赏一下。不管抬头低头,一看就知道特别喜欢吃。

另外一个孩子这样写,有模有样,一看就知道喜欢音乐,生活中处处都是音乐。

于是,一群“小李白”诞生了。他们至少很快就学会了用某种形象来 表达某种思念。而这种形象跟思念之间要有某种神秘和直觉上的关联。

你看,只有在仿写过程中,他们才更进一步理解了李白的诗为什么这么好!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推广边读经典边仿写或创写的思路。几年下来,效果喜人,不分享都不好意思了。这确实是行得通的好方法,不应私藏。“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

经典乍看上去高不可攀,其实并非如此。经典最近人心、人性、人生。人生固不相同,但人心、人性却是相通的。

不要一上来就硬塞给阅读者或想学写作的人一堆死知识,而是用文字作燃木,去引燃心灵深处的一堆木柴。一旦点着,这心灵之火会越烧越旺。真理自会成全,我们所做的,就如苏格拉底所说,不过是做真理的助产士。

当然,我们有责任把经典精心烹制成满桌盛宴,而不是弄得干瘪无味,好邀学习者品尝。然后,请学习者一起下厨房,也做点什么,端出来让大家品尝。

不要班门弄斧?错!弄斧就要到班门,论剑就得上华山。不为第一,只为成长。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大师写,小生也要写。你说是不是?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起上的二十四堂带有生命情怀的大师课。

来吧,我邀你一起上课。不只为课,也为成长。由春到冬,你完全可以按二十四节气上这二十四堂课。

上过这二十四堂课的你和没上过的你,肯定不一样。

谁敢这样保证?

不是我,而是我背后的经典。

你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上课,使用本书作阅读教材。这样,你就可以用经典给自己和孩子打好精神底子。这是“刷屏”时代你我最大的需要,也是“暂停”给你我的最宝贵时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

2000年,钱理群老师领着我们编《新语文读本》,经常讲用经典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用阅读给孩子创造精神家园。

这也成了我的信念。

所以,我要在这里特别谢谢钱老师,也愿把这本书献给他,一并献给亲爱的你,献给各位家长和孩子。

为了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和我们现在的孩子,我们一起努力。

钱理群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提到,在他看来,1945—1991年是冷战时代,1991—2016年是全球化时代,从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2017年特朗普上台,我们就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共识不再,众声喧哗,恐慌不已。疫情袭来,我们似乎很难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明天会怎样。人人都在忙着说,却静不下来听别人说。

越在这种时候,越需要回到经典,回到大师课堂,问问和想想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只要你肯翻开来读,边读边拿支笔写写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在,故我写。

读读,写写,与经典中生生不已的力量相遇。叶嘉莹《古诗词课》里的这段话说得多到位!

《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读后感(三):跋 “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

近来暑期高温,又因所在城市疫情忽然吃紧不便外出,我就在家带孩子学诗,就用本书的材料给孩子进行各项写作训练。

清晨,喜欢早起的我常在阳台上读书中之书,默想,省思,看云。有时,风并不大,但朵朵黛青色薄云悄然而动,一直飞到右边的紫金山顶,迅速幻化成一座更高、更美的山,把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天上。许许多多思绪错落有致,不一会儿,就搭建成一架云梯,抵达心底。

此时,容易焦躁不宁的心就被无限宁静的深意笼罩,享受到最深的激励和安慰。接着,我就会带着灵感和激情,回案头继续写这本从2008年就开始断断续续写的书。打磨多年,只是到最近,忽然文思泉涌。这么好的写作状态,还从来没有过。

友人问我在忙什么,我故作神秘地说:“在写一本大书。”

“大书?”

“是的,大师们‘邀请’我写的,写给每一个想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人。”

“哦,对我这种既不想学阅读,也不想学写作的人,这书有啥用?”

“用处就是让你想学学阅读和写作!等着瞧,你拿到书,只要一打开,随便读几页,就一定会有读和写的冲动!”

“这么神奇!那还不大‘火’?”

“借你吉言,权当祝愿。”

我在“序”中早已说过,要在“跋”中交代写作这本书的前因后果。这得从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说起。《教育的目的》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各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取决于工场而不是战场,胜利将属于在利于成长的条件下工作、受过训练并精力充沛的主人。艺术——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根本的条件。”

这话在很多年前,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深深刺激到我。

危言耸听?不,我认为是至理名言!把艺术、文学、人文经典教给孩子,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甚至关乎国运兴衰。当然,在我看来,各民族间竞争,不只取决于工场,也取决于课堂。

也正在那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读到了海德格尔的《林中路》。这位大哲认为艺术是真理的生发和保藏。艺术之发生,首先乃是真理事件,而非审美事件。美是真理的澄明开敞。人文、文学、艺术,让你成为一个在真理中袒露澄明、对话更新之人。于是,经由文字呈示真理,人在大地上充满勃勃生机,心怀喜悦,诗意栖居。

你很难想象,那时候我读到这些话的惊艳和狂喜。原来,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把文学也好,艺术也罢,看成了文法、词语、修辞,还自以为得之。简直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教育,不应成为加诸自身的种种捆绑和拘束。

是啊,恰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艺术是作为幻象表达对幸福的承诺。”而幸福不是对活跃精神的补偿,而就是活跃精神本身。英国作家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说:“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助引导、规训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失了什么。缺失了什么呢?缺失了对精神、生命、价值的基本尊重。

而教育最根本的动力,怀特海认为是对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可。“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还有各种形式的强烈欲望。对价值的认可会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没有它,生活将回复到较低层次的被动状态。”他还说,要对价值认可,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就必须读经典。没有经典、榜样和典范,教育就难以成功!而经典属于“超越自我的东西”。

这是开端。要是没有对文学、艺术、教育、经典的新见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怀特海的说法。但读通和读懂经典谈何容易。至少你得知道哪些是经典,还得花大量时间去读,同时还得会读。T. S.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不经过艰苦努力,所谓继承优秀传统,让传统作为精神资源的力量发挥出来,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我特别感激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本书早在1994年就告诉了我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经典书单。我从那时起坚持花大量时间和用最好的精力来通读和读通经典,直到今天。

2000年,我始有“让汉语充满灵性”的想法,在倡导灵性写作的同时,也开始大力导读各类经典,就此出版过《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丰盛的筵席》等书。

也正是在2000年,我跟着钱理群老师编写《新语文读本》,受钱老师影响,开始盼望用经典给孩子打下精神底子。这在“序”中已谈到,你还记得吗?

为给自家孩子教语文,我从2008年开始编自学用的语文教材。我写过一篇文章《经典是最好的教材》,讲我编语文教材的初衷。编编教教,时教时编,时编时教,孩子成长不少,我也跟着长进。所以,我还是有些底气鼓励你不妨直接使用经典当教材,不让孩子假读书和读假书。

到今天,在所住小区第四次核酸检测的高音喇叭和奥运会比赛的欢呼声中,总算顺利完成此书。这不是我闭门造的车,而是开门授的课和班门弄的斧。我喜欢它,边写边充满喜悦。把平生所学传给学生,正是我的夙愿——文学不是雕虫小技,而是道问之学;文不只文从字顺,更是目击道存。

千挑万选,字斟句酌,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有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是我心中各门各类的“第一”。它们栽培了我。我希望它们也能进入下一代的生命,继续提供源头活水,好使更多人腹中流出江河。

厚积才能薄发,博大才能精深。《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发现,必须先有前者,才能有后者!

除了沉浸式阅读,还要跟着经典多写多练,进行沉浸式写作。为什么?这是在用输出倒逼着吸收和输入更多。很多人发现,把自己学的教给人,会学得更好。输出式学习使人更容易输入。

而写作就是用作品分享和交流,其实就是理解和输出的过程。物理学家费曼说:“知识的本质是人生的进步和成长,是我们与环境的融合并产生新认知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知识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以此获取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费曼多次提到他父亲告诉他,单单知道一只鸟的名字,你仍旧不算真知,因为你只不过知道了这种鸟的名字而已;至于它怎么飞,如何下蛋、吃喝、玩耍、唱歌、辨别方向等,你还需要去靠近观察和加深理解。“你要爱上学习,就要让学习像讲一则故事那么简单。”

李伟和尹红心的《费曼学习法》把费曼学习方法浓缩为五条,简单,一目了然。

我在“以教代学”基础上加上“以写代学”。对于经典,万不可望而生畏,而要大胆地把与经典的关系从“我与它”变为“我与你”。而仿写和创写是最佳途径。写作是门手艺,在刻意练习中提高写作水准,也在刻意练习中提升阅读能力。一旦你仿写过,再读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我选用了不少仿写和创写习作,就是激励大家都拿起笔来写。

读书就要读经典,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你才能学得快。千万别一味躺在舒适区,而要硬读硬写,刻意练习。然后,运斤成风,行云流水。不要被小快乐收买,起来追求大快乐。这得付代价。代价是什么?就是不要什么都看,不要看了什么都不写。你完全可以就在这本书上写写画画,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惊风雨泣鬼神。简简单单从一个小练习开始,你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要做就做那个最好的自己,反正今生就这么一次。何不投资自己?你知道欧·亨利吗?他当小说家,是从监狱开始的。他在坐牢时突然发现,犯罪其实是很单调的,但写作却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创意虚构而不是刻板生活,才是他最该追求的。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犯罪,其实是为了反抗生活的刻板和乏味!

有这种大发现了,你说他还能按捺住不写吗?

你当然完全没必要像他落到那样的地步,才有这样的触动。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人很难被世界的一切完全满足,除非你自己去创造些什么,发现些什么。

而读写带来疗救和治愈,带来自由和快乐。苇岸说得真好:“我是作家,我是文字的母亲。我坐在稿纸前时,文字就从远处纷纷跑来,围拢在我面前,就像孩子们跑到坐在院中的母亲身边。只有作家能给文字以生命,作家让文字从无形的世界出世就像母亲将孩子降生到世界上。有了孩子,世界就有了欢乐;有了文字,世界因此繁荣。”

谢谢所有上过我经典阅读和写作课的学生。你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文思泉涌的写作和顾盼生辉的明眸,常使我茅塞顿开,如沐春风。教学相长,诚不我欺。你们教给我的比我教给你们的多。

还要特别谢谢朵多教育的各位仁兄、学妹。你们热情鼓励在下要尽快把这本千呼万唤、期待已久的书写出来。如此重任,在下岂敢。但你们的信任给了我莫大激励,使我立志写好,早一点拿出来,就像献出五饼二鱼的小男孩那样“慨当以慷”。

你如果愿使用本书,最好跟着一起练一练。这很有趣,并不是负担。你如果带着孩子学习,也可以教孩子一步步练下来。一开始,可能觉得稍微有点难,但不要紧,不必强求一次就全做好,只要总体过一遍即可。保持流畅,激发兴致。学海无涯,乐趣为舟。宇宙天道、生命情致、生活诗意和心灵感动,最值追寻。过完一遍,可以再来一遍,反正书又没跑。

当然,如果你觉得本书一点都不难,一看就全懂,那就请摇头一笑,扔掉本书,直接去读原著经典好了。这本来也是在下的初衷。我不过是做些入门工作。

谢谢家人给了我这么好的写作氛围。每次写到激动的段落,我就跑出去眉飞色舞地分享。他们总能跟着一起欢呼雀跃。恰恰这书稿的最后冲刺阶段,正在奥运会期间。孩子们欢天喜地看奥运会,我在书案前字斟句酌写书稿。双方互不相扰,各取其乐。

用经典教读写的园地,就是我的奥运会赛场。在这块园地耕耘,比看奥运会精彩。与其欣赏精彩,不如创造精彩。这是我很少看和发微信朋友圈的原因。

说到底,谢来谢去,还是得谢谢写出经典之作的大师!每读你们的作品一遍,就像又跟你们对谈一番。“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还有那么多解读经典、训练写作和翻译经典的“大咖”,你们太了不起了,我从你们那里学到那么多,也用了你们很多精彩纷呈的说法,我和学生多么感激你们!看在学生的分上,请原谅我有时引用多了点,实在不是掉书袋,而是不忍割爱。

最后,我感谢予我灵感、思路和勤勉的无形巨手点拨在字里行间,挥动在昼夜晨昏。就如此时此刻,抬头看天,浓云四合。所有云朵从古至今从没有一样过,千变万化,每时每刻,就像一座秒秒更新的空中花园,移动,邀请,呼唤,让你我抬头,充满惊喜、赞叹。

意大利童话大师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所以,没有比《为什么读经典》这段话更适合放在本书结尾了!

2021年暑间改定于江南茶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