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写指要读后感锦集

读写指要读后感锦集

《读写指要》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写指要》读后感(一):一本极适合读写启蒙之书

值得二刷,可以囤实体书留给小孩启蒙看。

整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1部分叫方法与路径,主要谈如何读书、如何开启文学之路;第2部分叫风格与特征,收录了一些朱光潜先生关于对话体、书牍和中国古典诗歌文学的研究;第3部分叫阅读与欣赏,是先生的一些诗歌赏析,基本是在第2部分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第4部分则是附录,叫练习与写作,谈论了一些作文的办法。

总体而言,第1部分、第2部分和第4部分都是具有极强的启蒙性的。先生所言极其精妙、老道、一针见血,间或一些理想主义的光芒,非常值得再三咀嚼玩味。第3部分作为第2部分的补充,我个人觉得有些赏析过于浅了,或许是篇幅所限,但是启发处亦有。

整本书不是同一年代所做,也不是为同一主题所写,编起来的时候,有一些观点是互相龃龉的。但这种矛盾才正是读写指要的精华所在。

先生说要精读。先生又说要泛读,要多系统去读。精读和多系统是矛盾的吗?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不矛盾的。这一点成年人或许很容易懂,小孩可能要仔细思考砸吧,道理也就在这砸吧中磨出来了。

所以我说,这本书适合囤实体书,留给小孩启蒙看。

《读写指要》读后感(二):提升文笔,到底怎么个提升法?

刚入门写作的人,应该如何读书?更确切的说,要怎样通过读书来提升文笔? 当我决定开始写作以后,买了好多榜上有名的书,可拿到手里却茫然了, 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说实话我读不进去,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实用一点的,药效快的。 所谓实用,无非就是能快点变现——快一点转化成写作能力的。 我知道这个心态不对,但我希望读一部就能有最大的收获,能提升文笔,而不仅是陶冶情操。 那到底应该怎么读,才能对写作有所帮助呢? 朱光潜先生的《读写指要》完全解答了我的困惑,篇幅所限,我仅分享一部分要领。 首先对于读书和写作,先生说,读写要同时进行。只有我们亲身经历写作的时候,才能明白作者的苦心经营,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他认为,最好的文章,是选择最好的字,安排在最好的层次上。 为什么需要选择与安排呢? 因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作品就各方面说,都是精力的浪费。” 先生认为,陈词滥调的字句就像磨得精光的货币,被人捏得污烂,作家如何凭这人人公用的东西,表现他特殊情境里的思想? 因此我们需要创造,开辟文风,铸炼新词。“语文的创造大非易事,它需要极艰苦的努力,取精光烂污的语文加以一番揉捏洗炼,给它一种新形样,新生命,新价值,使它变为自己的可适应特殊情境的工具。” 世间许多可说可想的话,大都让人想过说过,对于老生常谈,先生说:“..如果我们给它安排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尽管材料大致相同,每个作家不同的选择与安排,有他独到的艺术手腕,仍可以有他特殊的艺术成就。” 所以当我们写作,一是要熔炼语文,使它不流于俗,二是读书时多注意作者的手腕,看他如何选择与安排字句。 另外一方面,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 先生说:“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 写文章如果一五一十地说,就不能切中要害,更不能说服,感动读者。 “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所以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到一件事上,把它做的斩钉截铁。 比如一部小说中,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因缘,一件事可以联络很多事,如果把这种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无穷。 但是小说只在这无穷的人物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段来,斩断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用尽全力去烘托主角的性格,或厘清主要故事的线索..把一个性格,一种情境写的活灵活现。 所以要写作的人读文学作品,就要看作者如何围绕主旨,烘染尽至,找到这样的片段来仔细揣摩,悟出选择的道理。 总结一下,写作本质上是思考,是对众多字句合理安排的思考。读书,是要看作者如何用选择与安排,来渲染烘托。 当然,这只是读书的众多面之一,从写作入门的角度来说,这无疑为我指明了“门道”。 书中还有很多一针见血的教导,比如: “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思想的毛病除了精神失常以外,都起于懒惰,遇着应该分析时不仔细分析,应该斟酌时不仔细斟酌...练习写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克服这种心理的懒怠,随时彻底认真,一字不苟,肯朝深处想,肯向难处做。如果他养成了这种谨严的思想习惯,始终不懈,他决不会做不出好的文章。” 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上,所有的问题大概都逃不掉“懒”字了。 此外,关于文学和语文究竟是什么,《读写指要》都给出了答案,朱光潜先生还有另一本《谈文学》的书,里面有一半内容和《读写指要》重叠,建议两本书可以二选一,剩下的去看电子书。 另外,虽然是关于读书写作的书,但是先生的说理文也非常让人拜服,论证之透辟,滴水不漏。我打算找个时间把精彩的篇章当做说理范文抄写一遍。 从零开始写作,虽有很多模板可以参考,但我更希望知道原理,打好地基。今后也要从写作的角度来分享读书,欢迎同道中人一起交流啊

《读写指要》读后感(三):读写方法探索,书单和一些喜欢的篇目

我曾想要寻找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从易到难学习文学史,把经典名著读一遍。偶然情况下碰到了朱光潜《理想三书》,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大师,是对国文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他把我读书上的一部分困扰扫除了,让我有超出预期的收获;还彻底矫正了我浮躁的读书法,沉下心来从基本的知识、书籍入手,循序渐进。

三书中其中一本《读写指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方法与途径”讲怎么读书,怎么学习文学。推荐几篇我比较受益的文章:

・《谈读书》两篇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研究文学的途径・研究诗歌的方法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中国诗歌发展三个阶段、一些好的选本推荐)

・谈文本选读

第一篇《谈读书》中,朱先生列举了自己阅读的书单,说是壮年必读书。我很喜欢这份书单,是追本溯源,读透任何一本都受益一生。

他称“青年必读书”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应该去请教专门学者,在所学范围开出两三种可读的书。这建议实在是理性、中肯、科学。

第二篇《谈读书》中,提到了“先博学而后守约”的治学程序。

并不是每个喜欢读书写字的人,都想要变得很专业,我们在意乐趣。为了将这种乐趣,变为一点成就、成绩,或者说希望读书写作的时间不是浪费,那么“先博学而后守约”是一条不错的参考原则。从博学层面来讲,把书分类,各科目选读三五种,常识课数十种,即三五十本足够。

为了实践这一原则,我精心选择过一本中国历史简史、一套哲学入门书、一套世界史,一本美学书,能让我有更多储备知识。虽只能拿一小块时间读,还是补足了部分知识漏洞,提升了对专业文学类书的理解深度、速度。

中国通史

8.0

钱穆 讲述 叶龙 记录整理 / 2017 / 天地出版社

全球通史

9.0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 2012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白华讲美学

9.2

宗白华 / 2020 / 四川美术出版社

大问题

9.4

[美] 罗伯特·所罗门 [美] 凯思林·希金斯 / 2018 / 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于小说的阅读,我也比较赞同作者提出的一种方法:以作家为中心读。同时小说的学习、研究肯定是要多多精读文本的,第一次概览,第二次看结构、重点人物、对话等多种要素,第三遍可以提炼一些精华——对自己的写作有启发的,记录下来,再去实践,内化。

如何在文言文中汲取养料,丰富当下的中文写作?朱光潜列出来自己的一些教训,如:合逻辑、合文法、注意声音节奏、风格及人格等。

我在思考,中文这样的象形字,比不上英语这种字母文字的逻辑感,而写作诸如小说等逻辑感强的文体,怎么去取长补短地表达?白话文的写作中遣词造句缺少变化,有点笨重,而英语逻辑感、抽象性更重。有些问题仍旧在探索中,我极力想融合中文、英文,乃至更多国家的语言,寻找形式及内容的创新、美感。

书的另一部分“阅读与欣赏”,是一些诗词的赏析。推荐些不错的篇目:

・《楚辞》

・《古诗十九首》中的两首

・ 陶渊明

・ 李白

・ 白居易及辛弃疾词四首

读书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具体计划。合理的计划、每日的积累、定期的总结是一个正向循环,能源源不断感受到读写的乐趣。

记得收藏这份书单,祝各位读写愉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