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雪国》读后感精选

《雪国》读后感精选

《雪国》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雪国》碎记

《雪国》是我期待很久的一本书,后来终于有机会阅读。这个版本很简洁,我喜欢这个封面。篇幅不长,读时心情迷茫彷徨。单从情节看就是一个恶俗的艳情故事。诺奖演讲说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对女性心理有细致的描写,哪一部分女性呢?大概是比较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那一部分女性吧。我读完正文以后认为这本书受到欢迎大概是男人能共情吧。书中的三人真的有多么深的感情和羁绊吗?也没有。甚至并没有感觉到人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人总是有黑白两面的,驹子不像人,像男人的意淫产物。真有这样的女人吗?读之前很期待对于雪国风景的描写,可是并没有打动我,那些句子太过忧郁脆弱了,与其说是热爱风景,不如说是在借景抒情。用道貌岸然自欺欺人的文学化表达来说,叫“清淡又明丽”,可是实质上很恶心,只不过用文字技巧裹了一层文学的外皮,不知道底下的是什么心思。可能我还没有摆脱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原则吧。近日读书总是迷茫那些大作家何以不讲人话,再三阅读也不能喜欢,还不如小时候随便翻翻非经典书籍来的单纯开心。文人多么庸俗怯懦、冠冕堂皇啊。 读到结尾觉得很突兀,因为之前并没有get到角色的美,所以读到结尾的事故也不觉得遗憾。emmm依照作者的审美,我感觉他不会是直的。百度一下果然。。

《雪国》读后感(二):一切都是徒劳,一切都是虚无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夜的底色变白了。火车停在信号所旁边。”

这就是《雪国》的开头,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著名的开篇之一。

作为最能体现川端康成美学的极致之作,《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今年,川端文学终于迎来了公版,川端汉译也开始百花齐放。

不得不说,陈德文教授的译文让我挺惊喜的。

他长居日本,潜心研究川端美学,不仅实地考察川端故居以及《雪国》故事发生地,还数次修订,终成出神入化的《雪国》中译本。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讲的是朦胧的初恋,那么《雪国》中的爱恋可能更让人痛苦。

里面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家来到了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他被驹子的单纯所吸引,后面又两度来到雪国和驹子相会。在他第二次来雪国的时候,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不禁心生爱慕。

岛村、驹子、叶子,这三个人之间互相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

小说里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表达着人物的复杂情绪。

月光下,雪国白茫茫一片,好像所有的事物都泛着淡淡的哀愁。

在小说中,驹子对岛村的爱是那么直白、热烈。这个爱写日记、苦练三弦琴的女子,爱上了这个根本不可能爱她的岛村,早就注定了她徒劳的人生。

而岛村,虽然拥有丰厚的财产、温馨的家庭,但是却时时刻刻都觉得人生是虚无的。在他心里,叶子就是他想追求的虚无之美,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小说的最后,梦幻般的叶子死了。

她的死如银河一般壮丽,驹子抱着死去的叶子,仿佛与叶子同时毁灭了,而岛村则从叶子的死亡之中得到心灵的顿悟。

对他来说,一切都是徒劳,一切都是虚无。

《雪国》读后感(三):爱而不得的哀伤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基本每个版本的《雪国》都是这样开场的,但其后的内容却有云泥之别。我有点不幸,这个版本的《雪国》,我读着好累。

当我读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翻译好像很凌乱,有种我机翻论文英语导言的感觉。起初,我还带着一丝对自己文学修养不高的愧疚,后看了评分,果然这个版本的《雪国》得分是低的那档的,当书已买,图书馆也没有现成的,也就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了。所以,这本书虽然只有149页的正文,我也足足看了一周。因为不能跳读,一跳,可能故事线就乱了,甚至分不清对白是岛村说的,还是驹子说的。下次,再买外文小说,一定先看看评分。

由于这书真的翻译的不是很对我胃口,我能感受到很多段落,作者力图翻译的更贴近原著那般优美文学,但呈现的效果是,因为太刻意的文字与上下文有所不搭,所以我常要去努力构想他所描绘的美好布景,结果就是让故事断断续续的在我脑海溜过去。最后,我只能依稀的感受到,这是讲一个“渣男”的故事,他有妻有儿,享受一个爱慕他艺伎身体的的同时还惦记另一个小姑娘。

故事结构就这么简单,但有些感觉却又觉得可能不这么简单。我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一本书,不同的人在其不同经历下会看到不同的景色。或许我还没到完全读懂这本书的时候,但稍微深一点的感受是,虽然视角是以岛村这个男主角为主,从他所看所思所行来呈现,但更让人一直有所触动是驹子。文中很多人都说她很苦,她的确生活的也苦,寄居的房间总是那么寒酸。岛村说她的行为好似徒劳,结局也确实是一场空,无论她多么展现爱意,岛村还是要走,甚至心也在她这留不下一丝。整个故事,就像冬季的雪天,干净一尘不染,但却似乎一直有着一种灰蒙蒙的压抑。一件事,一个人,想做或爱上,都本能的想靠近,但拼尽全力,却换来徒劳,而这个评价来源于自己付出的对像,似乎没有比这个更戳人心的了。而这个对象,仅仅因为看了另一个人一个雪中的车窗上的倒影,就被俘获了,又多么让人感到不公平。驹子知道那个人终将要走的,她也可以有其他选择,但就是忍不住想挽留。这份清醒,也只有在酒精发酵后,才不那么痛。这就很容易和现实的人生活联系起来了,或多或少,大家都有爱而不得,奋而不及的时候,而同样一个目标,别人却好似开挂般轻松达到,这就是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很多人经历的多了,可能就累了,不想继续执着或偏执下去了。“随缘”成了嘴边语,认命成了挡箭牌。但最后,真正放下的又有几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妥协反复更迭,人踌躇不前,最后进无可进才是最容易发生的。所以驹子我想,即使最后叶子的坠落,也未必能让她坚定的离开,她或许还是只能等,等着岛村走后再也不归,继而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争无可争的无力感,可能是这本书一些对读者小小的提示。而我还得继续读下去,也许在某年我再成长一些,或许回头再看这个故事,或许我能读出另一些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