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100字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100字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一):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

历时92天看完,就足以见得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了(中间甚至夹了3-4本别的书,上次这么看的还是波伏娃的女宾…)

今年读了不少讲食物的书,汪曾祺的梁实秋的,读完汪曾祺想去吃淮安青萝卜并且对狮子头念念不忘想去当地品尝;读完梁实秋想吃胡同里的炸丸子。同样是本讲食物的书,这本书读起来我一点想吃东西的欲望都没有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二):。。

天空好想下雨 我好想住你隔壁 傻站在你家楼下 抬起头 数乌云 如果场景里出现 我会唱歌给你听 哪怕好多盆水往下淋 夏天快要过去 请你少买冰淇淋 天凉就别穿短裙 别再那么淘气 如果有时不那么开心 我愿意将格洛米借给你 你其实明白我心意 为你唱这首歌 没有什么风格 它仅仅代表着 我想给你快乐 为你解冻冰河 为你做一只 扑火的飞蛾 没有什么事情 是不值得 为你唱这首歌 没有什么风格 它仅仅代表着 我希望你快乐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三):吃的故事,我们都要好好阅读

在吃上有“美”的要求,可能是我们的独一份。 什么季节吃什么,什么景色配什么食物,穷困时吃,得意时吃,不管什么时刻,桌案都要有美食的一席之地。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就像是和古人的一场对话,让人流连忘返。 时值春天,刚过立春,大家都啃萝卜,叫做“咬春”。食春饼,摆合菜,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餐桌开始有了鲜艳欲滴的绿色。而时间往前推,明廷过年时过年要吃果子,除此之外还要嚼gui。明朝有风俗,称驴子是gui,大概是觉得吃了一年就平安顺遂,去除晦气。但是时至今日,咬春我们知道,但是过年期间的一些习俗,却是知道的不多了。这是一种遗憾,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拾起的旧时回忆。 提起袁枚,应该都能知道《随园食单》,但是如果看了他对于“火锅”的态度,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相同。“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不同的食材“一例以火逼之”,味道不行。但是在现在,火锅可以说既适合三五好友闲暇之余来个聚会,也适合家中进行美味又迅速的一餐--毕竟厨艺难以拿得出手的前提下,只需要洗洗切切,剩下的味道可以借于底料和蘸料之手的情况下,也让我们对厨房不再敬而远之。以我的经验来看,下厨房只有成功的第一次,和以后的无数次。 对于烹饪手法,古人也不逊于现代人。夏天到了,没有人可以拒绝烧烤。古代的烤称作“炙”,食材也不少。除了肉之外,鱼也在菜单上。鱼炙,专诸,吴王僚,又是一个典故。可能作为王侯也是要专心品尝美食的,又或许总是设防的人生很累,称孤道寡的人也需要放松。 春秋五霸里,楚庄王从名字上就显得独树一帜。蛮夷之地的印象可以说深入人心。但是从屈原的《招魂》里的描写可以看到,楚人的食谱可以称得上华丽:炖的烂香的蹄筋,调和好味道的羹汤,清炖的羊羔还配上甘蔗糖浆……常见的不常见的,都从桌上来到了笔下,成了烟火人间的生活。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肥牛和羊羔肉在一锅里涮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吃牛的频率可是大大少于羊--牛是耕耘的主力军。吃牛肉并不是完全不能,但是情况少,且特殊。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可能很难注意到这点。 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从茹毛饮血,到一日三餐,饮食是我们的日常,也是美好的回忆集合体。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可能忘记风景,忘记这一路的遭遇,但是吃过的食物却很难忘记。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四):人间有味是清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同阳光、空气、水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备要素。我们平常读书,多数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食物则属于物质需求一类,但关于食物的书籍可以说兼备了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能够让你在在享受阅读之趣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到食物相关的知识。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就是这样一本书。当然,介绍古人饮食的书籍也不算少,如徐海荣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史》、赵荣光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史》,那这本书有何特点呢?不同于学术气息浓厚的专著,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和精美可爱的插图,向我们普及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更见烟火气和众生相。

从具体内容来看,作者既按照历史序列讲述了从上古到隋唐再到清朝的饮食文化,也介绍了贯穿其中的美食理论。此外,还专门列出一章介绍文豪苏东坡的饮食之趣。苏东坡以其豁达豪爽的人生态度收获了众多拥趸,按照今日之标准,他无疑是个美食家(吃货),写下了不少关于饮食的诗词,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们在阅读关于古人的文学作品或者观看关于古代的影视剧的时候,关注的内容多为宏大的叙事、精彩的故事或者丰富的情节,但这些文艺作品几乎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古人一天吃几顿饭、是否刷牙、化妆品怎么制作、厕所怎么解决排污问题等等。但对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来说,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民以食为先”,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正如《墨子·七患第五》中所言,“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作为一部介绍古人饮食美学的作品,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严肃性与趣味性。精美的装帧、有趣的文字,再辅以可爱的插图,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关于古代美食的丰富知识,还能够深刻体认到饮食背后的精神意涵和文化价值。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读后感(五):我想吃竹笋焖猪肉了!

《食珍录》、《清异录》、《食经》、《随园食单》、《山家清供》……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关吃的书籍很多很多,中国人爱吃、会吃、讲究吃。

但也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农作物、饮食与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时常听人讲起“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俗语,菜系也是多种多样。

还记得之前看《梦华录》,里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点心与美食,甚至还有拉花的前身茶百戏,就可想而知古人们对于吃的追求丝毫不逊于今人呀。

“民以食为天”,早在《诗经》的诗歌里就已经体现出了食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上古时贵人的饮食技艺还不算发达,但也在慢慢形成饮食文化。”

从填饱肚子到色香味俱全,人类可以吃进腹中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烹饪方式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记得听人讲过,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按季节而吃的,春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秋天多凉拌冷冻,冬天多炖焖煨,如此一年四季,轮回辗转。

古人们饮食则更是如此——“古代饮食皆应时当令,粮食、蔬菜和水果,不到成熟的时候不吃;鸟、兽、鱼、鳖,不到该杀时不吃。因此,不在池塘里撒网捕小鱼,到田野上猎取小鸟、幼兽。”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也按时代的更迭记录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变迁,并且还额外记载了大6文豪(吃货)苏东坡与吃的“爱恨纠葛”。

古人们为了吃口鲜美的河豚,即使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现在人们为了吃口鲜美的蘑菇,即使出现幻觉也甘愿尝试。

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苏轼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杜甫说“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陆游说“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了解古人的饮食文化,了解我们许多的风俗习惯从何而来,是不是今日的我们,在偶尔闲暇下来的时光里,也能为自己做上一顿好吃又精致的饭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以及许多类似的俗语,顺应自然,顺应时节,古人们正是用他们最纯朴与简单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翻开这本书,一起来了解古人们的饮食文化吧!(另外:书里的配图真的好好看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