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学与创造读后感锦集

数学与创造读后感锦集

《数学与创造》是一本由[日]广中平祐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与创造》读后感(一):新版序 要尝试独立思考

为了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问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首先要尝试独立思考。

我的这种学术态度,大约始于我在哈佛大学留学,师从于奥斯卡·扎里斯基(Oscar Zariski)教授的时候。当时扎里斯基导师门下共有四名学生,除了我,还有我的两个同学——生于英国的芒福德(Mumford)和生于德国的阿廷(Artin),以及后来加入的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克莱曼(Kleiman)。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观点截然不同,但个个才华横溢。在与他们徜徉于数学海洋的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先尝试独立思考的习惯。

爱迪生的研究所张贴着这样一句标语:人类有一种不好的性格,那就是妄图想出不用思考就能解决问题的便捷方法。很多人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但凡遇到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会试图从现有的书籍中寻找解决方法。如果翻阅一本书无果,就继续在下一本书中寻找答案,一整天的宝贵时间就此荒废。爱迪生的研究所中张贴的标语就是在告诫人们必须摒弃这种研究态度。

不要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要尝试独立思考。自己或许能想出解决方法,甚至能想出任何书籍都不曾记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答案,才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乐趣所在。

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些惊人的构想,比如数学家伽罗瓦提出的群论,并不仅仅是依靠过去积累的知识就能想到的。单纯积累知识不能让我们发现新的东西,即使有新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可能缺乏创造性。

可以说,“思考无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徒劳无益的。

虽然麻烦,但还是先试着自己思考一下吧。说不定会有什么发现,也可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培养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的态度和习惯,对从事创造性工作大有裨益。如果能在聚集了有这种习惯的人的环境中工作就更好了。

具体来说,获取新发现的最佳方法是将知识解释给不明白的人听。在解释说明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个方法很难在专家之间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他们理解这些知识,不会提出什么疑问。但以那些不懂的人为对象进行说明就不一样了。这些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提出的疑问很可能帮助我们孕育出新的思路。

本书是三十多年前出版发行的,我结合自己五十岁以前的人生经历,在该书中陈述了“思考与学习”的美妙之处和重要性。

如今我再度执笔,如果我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能为年轻读者提供参考,那么撰写本书就是有意义的。

广中平祐

2018年7月

《数学与创造》读后感(二):20230924第二点感悟

我看广中平佑书中《何为简单明了》一章中写伽利略实验的部分,颇感惊讶。我记忆里一直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实验之前,根据逻辑悖论作出了推论。即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绑在一起,如果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轻的快,则推出悖论(相加的重量更大)。但是这本书里却详细讲述了伽利略做这个悖论之前的研究工作。

伽利略他曾观察过各种物体在水银里下落的情形,结果发现很多物体是不下沉的。他接着又将水银换成水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物体都会下沉。而且只要是金属物体,就都会下沉。但依旧是重的物体下沉速度快。于是他开始思索如果是空气中进行实验会是什么结果。他尝试让各种物体从高处落下,结果发现在空气里依然是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不过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大幅缩小。于是,伽利略设想了非常极端的情况,开始思考物体在真空状态中自由下落会是什么结果。最终,他得出了任何物体的下落速度都完全相同的推论。之后才是比萨斜塔实验。

换句话说,在得出独创性结果之前,伽利略已经做了很多层级上的准备工作。广中平佑有一段评价大师级别的人的话语:超越技术层面这句话只有那些已经完全掌握技术的人才有资格说。那些已经步入超越技术层面境界的人,就像达到顶峰的攀登者,他们面向山脚下的登山人大喊,让他们跳上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是多么荒唐啊!

但是,得到大师的一句指点,却可以让他少走那么多的弯路。广中平佑在做奇点问题时,自以为给问题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是正确的路径选择。但直到回到日本听冈洁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从具体的问题中抽取出相关概念,最终形成最理想的形式对问题来说非常重要。只要问题进入理想状态,它就能迎刃而解。”之后他回到美国后,尝试将问题精简为理想的形式,经过数月的努力,最终找到了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候感慨,从自知(个人奋斗)-跃迁(网络平台,社会结构)到观世这一串的旅程,难以跳跃。穿越小说盛行,把人的经验传递给幼时,是现阶段的幻想。三十而立,是建立自己的认知和体系,确立自己的世界观,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四十不惑,是找到终生志业,了解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而五十知天命,才是观世。看清繁华世间里个人作出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欣赏这万紫千红百花开放后的人类的参差百态。

年轻人不要愤恨于年长人的点拨,认为别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年长人能领会到这些旅程难以逾越,只能他们一步一步地切身领悟。可能这才是不同人的相守之道吧。

是为记。

《数学与创造》读后感(三):广中平佑的智性与激情

1931年4月9日出生的广中平佑是20世纪代数几何的先驱之一,1964年其因在代数簇的奇点解消问题所做的贡献,在39时获得1970年“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2022年7月5日,39岁的普林斯顿大学美籍韩裔学者许埈珥(June Huh)凭借将霍奇理论的思想引入组合学等贡献而获得菲尔兹数学奖。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许埈珥本科主修天文和物理,并非数学系,他曾是广中平佑的学生——

当24岁的许埈珥在大学最后一年的选修课上,遇到了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来到首尔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三年有余的日本数学家广中平祐,从此开启了他作为一个数学天才的非典型人生!

许埈珥开始在广中平祐的指导下攻读数学硕士学位,同时也在广中平祐的推荐之下,于2009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就读数学硕士学位……

改变许埈珥人生走向,同时启蒙他数学天赋的广中平佑本身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数学家!

而启蒙广中平佑进入代数几何殿堂的则是20世纪哈佛大学知名的数学家O.Zariski扎里斯基、当代代数几何大师法国韦伊(A.Weil)和塞尔(J.-P.Serre)。

在本书中,广中平佑以朴实的言语,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走上数学研究道路的心路历程。

广中平佑的父亲与母亲都是重组家庭,其母亲曾是其父亲的小姨子,当双方各自丧偶后,带着各自的孩子,组成了七口之家,后来又生了十个孩子,广中平佑是广中夫妇的第三个孩子。

广中平佑在他从商的父亲身上学会了严于律己,在他母亲身上学会了适时地放弃和思考的乐趣。

出身贫寒的他在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读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时间里:“住在仅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屋子里,把一个盛橘子的空箱子当成书桌,下面再垫一些书作为支撑,铺的褥子和盖的被子全都是没有布面的一层薄薄的棉絮”。

他用买学士帽的钱买书、将借来的书抄到大学笔记本上,同时从事几份家教兼职工作以贴补家用和生活开销、当别人穿着泳裤的时候,他还穿着兜裆布……

自认迟钝又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的广中平佑,无疑也是寒门出贵子的典型例子,他凭借对数学的热情、求知若渴的心态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一路披荆斩棘!

直至196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与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妻子喜结连理,持续创造数学奇迹,成为数学界的传奇人物!

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学到广中平祐的数学学习方法,也能触摸到他富有哲学思维的人生观念,建构起数学智性与自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