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精选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精选

《我只会算术》是一本由[日] 小平邦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一):大环境和几代人的积累造就了杰出的数学家

很有意思的小书。作者对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非常排斥,这一点从他在美国18年也没有考驾照可以看出来。

作者的成就有自己的天赋异禀,也有他认为自己生命中的多次巧合;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成长在日本迅速崛起的大环境中。他的小学校长从美国拿到教育学学位。他的父亲在东京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他感觉天热虫子多,就从父亲那里拿钱住到酒店里去看书,钱用光了再去外公家的大宅子里学习。他上大学时可以在受过良好西方音乐教育的老师那里学习。他数学系毕业后,因为战争已经开始,为了避免卷入战争的漩涡,又去读了物理学的本科。这些大环境的影响和几代人的积累造就了他。所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如果能做小平邦彦的父辈就很不错了。

最后作者打算回到东京大学,入职后才知道按照日本大学通过工龄算薪资的办法,他的工资和退休金都远不如别的教授。可以推想到作者回归故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思念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思念故人。既然回到日本去,薪资待遇甚至数学研究本身都已经不那么重要。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二):兴趣+专一+坚持=成果

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说自己只会算术,但实际上他是对自己的兴趣了解至深。

他从小对数字感兴趣,总是数豆子玩。他从中学三年级就开始阅读专业的数学书。

说实话我觉得日本的算术口诀什么的都比中国的复杂的多。很佩服作者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自学数学的专业书,我中学的时候只是应付考试而已。这可能就是兴趣的差别吧。

正因为他自学了代数学,然后他就明确的意识到了,数学是自己喜欢的学科。我也发现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热爱。

题外话是作者年轻时候真的很帅,有书生气质!

作者认为他天生懒惰,就像南美洲的动物树懒一样,他们总是挂在树枝上,一动不动,他们因为懒惰成功存活。他居然会羡慕这种动物,好吧,说实话我也挺羡慕的,因为他就是可以成天呆在树枝上不动弹。

作者获得菲尔兹奖的时候,他坐在了最前面的贵宾席,结果工作人员却以为他这个东亚人找错了位置,误坐在了第一排。看来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还是欧美人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亚洲人还没有赶超上来。

在书中一直,我只会算数,作者在聆听他人弹钢琴时,是以专业的水平来判断他会不会。这也能间接反映出,作者认为,除了数学之外,其他学科他都没有达到洞彻事理的境界而已。

或者并不是只是依靠兴趣而去学数学,他还对那些不懂的公式和证明下进苦心,他会反复抄写那些不懂的证明,自然而然就能懂了。读书也是一样的,要重复多次反复阅读,才能加深理解。

想要出结果,也要有兴趣为主导,再加上专一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三):只会算术的小平

这本传记原先在报纸连载,故而主要针对非专业的大众来写的,写的生动易懂。

小平的家境优渥,直到大学期间,二战爆发,应该都是一帆风顺那种。虽然小平自己谦虚说,只有数学还不错,可没有哪一次考试落了榜的,东京大学尤其不那么好考。

原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通过考研延缓就业的紧张形势,小平为此也做了类似的事情:数学系毕业以后又重新考了物理系(不是研究生哈)。

小平讲过他外祖父学习汉文时“白文素读”的方法,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这个和小平中学(没搞清学制,大概是在初中时期就开始自学)时学习藤原松三郎的《代数学》的“抄书”传说其实是一致的。小平自己是这样写的:

上大学以后,小平的境界也有明显提高:

书很简单,给人的感觉,小平的一生特别地顺:家庭条件不错,大学时期碰上二战,毕业后自己搞研究(绝对是天才型了),不停的写论文。连小平也不理解当时发表无望时为什么一直坚持写论文。这时期写的长文《黎曼流形上的调和张量场》,本已发表无望,由角谷静夫帮忙投到《数学年鉴》,从而得到Weyl的赏识,被邀请到美国,躲过了日本的饥荒,在美国的十八年刚好又是美国发展最好的十八年,治安也很好,回到日本时,日本又恰好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小平来说,似乎一切都是自然的,估计跟它的家庭出身和经历很有关系,感觉很淡然。

反复强调不愿担任行政职务,大概是想为数学多留一点时间。

小平所谓的“只会算术”,大概是在说,在数学上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境界,而其它方面似乎也不太在乎。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四):小平邦彦和林欣浩

看完了菲尔兹奖得主小平邦彦的自传《我只会算数》,这个书名显然只是一种自谦的表现,实质上这是一位非常牛的数学家。小平邦彦出身富贵,家有仆人,还有度假别墅,父亲是农业部高官,家庭条件是相当好。 不过,小平邦彦本身口吃,个子很矮,内心比较自卑,只有数学能够给他带来自信,这种自信是由内到位的,可以说是数学救赎了他的人生。从小平邦彦的数学经历看,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从小学到中学以及大学,他基本上都是自学,也就是从书店买书看,课基本上是不上的。 大学时代小平邦彦也不怎么上课,学习方式主要是读书自学和高水平同学聊数学。 他还很有性格,例如遇到一个老师上课说,本学期讲点无聊的东西,等到下学期人少的时候再讲有意思的东西,小平邦彦听了一点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一位大学老师对他说,是不是没有听懂课?那就对了。 这时候小平邦彦才知道,原来大学有的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听懂。 小平邦彦在学习更层次数学书的时候,为了能够理解有些证明,会抄下来反复研读,甚至有的背下来研究,往往一段时间后就懂了。 这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反复揣摩后的理解。 小平邦彦的爱好就是研究数学题,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在研究数学,自己阅读数学有关书籍,写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二战中,小平邦彦为了逃避服兵役,数学系毕业后再次考入东京大学的物理系。 后来,小平邦彦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在美国获得了菲尔兹奖,退休后回到日本任教。 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可能就是幸福的人生。 ——————读了另一本书《历史可以这样学》,林欣浩老师写的。 还没有读完,整整四本套装,还剩下一本,本来打算昨天看完的,但是并没有看完。 昨天监考完后接了孩子陪媳妇出去玩了几小时,晚上早早就睡着了,没有看书。这套书已经读了四分之三,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现在读到清末时期。 清朝与英国的鸦片战争,已经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清政府打不过鸦片战争? 首先是民心。清政府始终是家国天下,也就是老百姓都是自己的奴仆而已,根本不是公民,只有士大夫才是公民,普通老百姓只不过是奴仆。老百姓不会为了换一个主子而努力,只会为了家的存亡而努力。其次是国力。一个是农耕社会,一个是工业社会;一个是皇帝家天下,一个是各种制衡下的社会。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李录的《现代化与中国》,地理决定人。昨天因为一件紧急的事物,导致没有发公众号。—完—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五):我只会算术,然后成为了数学家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在阅读中可以看遍人间百态,可以学习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而且做又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

我常常想如果能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自传,将会使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个重任可能要等到我年龄更大些的时候来完成。

最近看了一位著名数学家的自传——《我只会算术:小平邦彦自传》,也很有幸用这种方式认识了这样一位数学家。

小平邦彦是日本数学家,生前被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和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处任教授,在调和积分理论、代数几何学和复分析几何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1954年获菲尔兹奖,1957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1984年获沃尔夫奖。

在我看来,很多数学家虽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知名度也没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大。了解这些数学家,以及更多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专家,能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作者说,为什么我一门心思研究数学,并成了一名数学家呢?回过头来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只会数学。

当然我觉得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倘若我们愿意相信天赋的重要作用的话,数学家在数学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

小学时期的我算术很好,但其他科目完全不行,再加上我说话声音很小,又有点儿口吃,没办法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那时的我是个“悲惨的小学生”,非常讨厌上学。特别是体育课,更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我个子小、腿也短,赛跑时甚至会落后其他同学一圈而变成“打头阵”,这让我欲哭无泪。我也讨厌写作,因为总找不到好方法,也想不到可写的素材。

一个人总不会是样样都会的,总是会有自己擅长的,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能够在某一方面做的非常优秀,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本书较为全面的记录了这位天才数学家的诞生与成长,其中不仅包括他的学习经历,也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教育环境等等。由于战争的原因,他的人生经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不过有些时候或许我们正是在某些机缘巧合之下,才长为那个光彩夺目的自己。毕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了解一位数学家的人生经历,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些人生经历中看到科学精神,并从一种私人的角度去看待一段历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