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的艺术》是一本由[德] 马丁·泽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一):《电影的艺术》:我放弃成为“观影达人”

我终于是成为不了什么“观影达人”的,因为腰封写着这样的话:捕捉希区柯克的镜头,Get王家卫的意图,你和观影达人之间,就差这本书!然而我读不懂这本书,更不想去读这本书,有需要我甚至能送你这本书,但邮费自理。

某部电影的主角似乎说,他看过一千部电影,一千部电影的观影量,必然会有些许质变,估计也算是“达人”了。但很难说,你让他写影评,又能写出什么玩意来,因为他不懂什么高深的电影美学,他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空间分割”、“空间想象”、“双重感动”、“虚拟性”、“叙事的布局”、“双重承诺”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目录里的,一看就知道,这本书比大学课本还难懂吧。

本书一共九章,加上“片头”和“片尾”两章,算是十一章。在“片头”中,作者介绍了“本书的思路”。“第一章我将结合电影画面的音响效果介绍其空间特殊性。第二章将电影作为视觉音乐的一种形式加以阐释,这样一来电影进程的时间特殊性也变得可以识别。第三章我通过讲解运动图像与其他图像之间的种种区别对前面的观察予以补充。……”作者将电影的各个基本元素抽离出来进行解读,催生出《电影与建筑学》、《电影与音乐》、《电影与画面》、《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想象力》、《电影与情感》、《电影与哲学》八个标题。看着就很有意思,但读起来完全读不懂。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讲到的电影不配合。第二个弊端是,讲到的电影没看过或想不起。我想,这本书的框架和解读,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一边播放电影片段,一边进行解读,应该会有学生明白的。然而,通过作者的文字,干巴巴地描述画面,谁能领悟画面与所讲的理论之间的联系呢?如果真有读者能领悟,那他一定是前文所说的有“一千部电影的观影量”的“达人”,已经产生了质变,已经超出大部分读者了。

我太自信(同时也很感兴趣)于自己拿到了这本书并且兴致勃勃的看了起来,但显然,这是一本深奥且枯燥的书。再枯燥的电影,只要它是经典,我撑着眼皮也会看完,但是没有画面,没有图片配合,它就是难以下咽的一本著作(没准是这本书太挑读者了)。哪怕这个作者很权威,很优秀,这本书看不下去还是看不下去,不论是原文还是翻译的原因。所以我放弃领悟电影的艺术,也放弃成为什么观影达人,但绝不会放弃观看电影。毕竟我喜欢看电影,就算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深奥的艺术所在。

我希望有一本较为通俗、有趣的观影指南,它配合图片,让喜欢看电影的读者同时喜欢上分析电影,了解一部经典的电影何以经典的原因,步入电影史的波澜壮阔。

《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二):美学化的电影小记

《电影的艺术》这本书是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它拆解了电影的每一个要素,比如片头、片头曲、景色、空间、叙事等等,全部用一个小的篇幅来讲作者对其的见解。

与其说这是一部了解电影的读本,更像是作者的一本私房小书,作者会用自己看过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态度。只可惜某些影片过于小众,虽然作者有描写整体的镜头语言,但与实际上在荧幕中看到后再解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可以配上更多的图片来说明观点。

一般电影类的书籍,插图都是非常多,但这本书插图却相对比较少,在谈及镜头运动的时候,比较难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导致作者的表达有所折损,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

书中基于一些电影来阐述的概念比较多,可能没法很好地表达给读者,但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很准确的。比如,电影需要克制。镜头语言比文字语言的信息量要丰富得多,很多能用道具、场景、表演、服饰、声音等等表达的要素就没必要通过台词大加渲染,有时候克制反而是电影艺术感的重要来源。同样节制感也适用于写书,很多时候一张图就能讲明白的事情,不太需要赘述太多。

这本书最突出的亮点应该就是它对于美学的感知,作者可以很好地捕捉到电影的运镜和构图之美,这与一般观众多关注剧情和主题的习惯反而不同。他是从一种纯感性的角度来感知和理解电影,也提供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看电影的角度。作为一本电影私房小书来说,这本书还是及格的,但不太适合大众,更适合那些喜欢从摄影角度理解电影的爱好者们。

《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三):你选择如何欣赏电影,电影选择如何影响你

说到电影,应该是尽人皆知了,而提到电影理论,因为阅片量的积累,大部分人也能说出个一二,但要是谈到更深刻的影评,则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诚然,电影在更多的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娱乐化倾向严重的消遣手段,在表达之前先要满足大众的休闲需要,所以大量的商业电影适时地掏空观众口袋中的钱,而在电影的艺术层面上,因为没有主动或被动的支持,反而渐渐式微。 但好的电影总是有的,并且一直会有,而选择更好的学习欣赏电影,并不仅仅是对创作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我的负责态度,毕竟投入了同样的时间,如果能收获更多,从商业领域来讲,这才是赚到。

所以,如何欣赏电影的艺术,就是这本《电影的艺术》中的全部课题了,但很显然,不算厚重的书,不会把电影讲全,甚至那部更经典的“电影是什么?”,最后仍旧是个问号,但也就是在这种不停的推导中,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定论,电影才有了更多的可变空间。这也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它给你形,更赋予你神,在可测与不可测之间,有更多的新世界。

九个篇章,分成三段式。前三个为纯电影理论,后三章强化之,最后三章再强化之,于是我们通过概念的实践化,让更多的术语得以识别。不管是意识层面的,还是拍摄中的,或者剧本化的,都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同时,又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而每一章中不同的小节,又像极了一本字典,但它无法解释词根,只可意会。但就是这意会,才把影迷拉开了不同的距离。哪怕是过渡阐释也好,总比寡淡无聊的强。

再说到作者的文字,是沉浸式的,他先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欣赏者,然后再试着去探寻创作者心理,这样就很好的带动读者产生同一性。很多创作者不会从基本概念解释起,他们会把自己的台阶放到了一个较高的专业基础之上,更多时是曲高和寡。所以需要一个双方之间的纽带,这成了可能令双方都不讨好的任务,好在本书作者很漂亮的达成了。

透过文字,我们识别了画面和声音,以及无法识别的那些部分,比如画外的状况,比如节奏,还有弦外之音,等等,所以故事就只是一个故事吗?在无法听到更多导演讲解音轨的现代时,我们更要去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优势,这也并不仅仅只限于电影领域,任何美好的,艺术的,甚至哪怕日常中的一点点细微,都可以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联想空间,造就出更多的无限。

说到时间,说到感受,说到结尾,说到关注…成散射状的密集冲击下,我们不是在看一部电影(尽管需要一些电影作为案例),而是通过电影的历史和现在,来创造我们眼中的电影未来。 只有艺术,是永恒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