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夫卡传读后感1000字

卡夫卡传读后感1000字

《卡夫卡传》是一本由[德]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8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传》读后感(一):情人节不谈爱,我们谈谈卡夫卡

这本书其实是我在春节假期时阅读完的大部头,千里迢迢把它背回家(真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背),终于赶在虎年的尾巴上看完。

而我在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真的是——这本书绝对没枉费我的负重而行啊!

尤其是千辛万苦来到结尾,看到依然在卡夫卡临终之前纠缠他的罪责意识——

过去,作为作家他需要移出生活,如今,他以几乎讽刺的方式自食其果。我在半感伤半泪目的思绪中,感受着来自卡夫卡狂潮的最后一击......

可是,一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虽然卡夫卡在生前未能如意获得最理想的声誉与名望,但是卡夫卡留在身后的文学生命,却旺盛如火,烈焰燃烧——文学的确不曾祛除死亡,但它成功延续了他生命的长度。

总而言之,这是我第一次得到如此立体地解读卡夫卡的机会,我从他的成长背景(家庭、职场与社会),到他的阅读理解(有很多阅读确实极大程度影响了他),从他的交友爱恋(有的故事甚至堪称曲折),到对他的文本分析(让我悔恨为什么没有早点把卡夫卡全集给看完)……都有了充分和细致的了解。

他半主动半被动培育出的特殊质地的敏感,他与犹太复国主义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纠缠,他如何用文学揭示对世界对规则的经验与理解,他绝不偶然的接近偏执的美学与哲思......

他的恐惧,他的投入,他的禁欲(指文学方面),都深深吸引了我。

整本书有点约瑟夫·弗兰克那套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感觉(虽然我还只读到第三卷),作者彼得–安德列·阿尔特无疑将自己对卡夫卡人生状态的熟稔,对他的心理状态尽可能贴近的剖析,全然呈现在了书中——他非常好地处理好了材料组织这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写得既机智(有理有据)又好读(译文也还算顺滑)。

原本我当然是想通过卡夫卡的传记更了解他,当然还有他的玫瑰往事,但是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才渐渐理解那些相遇的或蹉跎或热烈都属于卡夫卡整个人生构架的一部分,不能彼此脱离地进行阐释,更不能以一概全地进行理解。

对我来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前面也提到了,我还有很多卡夫卡的作品没有读过,就只能在先接受作者解读的基础之上,把真假与否、深刻与否,留待日后再对照观看了。

《卡夫卡传》读后感(二):阅读卡夫卡,了解卡夫卡,在阅读他作品的同时更应该阅读他的传记

一个人,比如在夜里3点去世了,居然马上会在黎明时分进入一种更崇高的生活境界。 ——卡夫卡 提到卡夫卡,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不知道的已经寥寥无几。虽然我们对于他作品的阅读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但知道他本人的读者却非常多,卡夫卡是文学圈中提及率最高的作家之一,而且他的作品也一直以荒诞和离奇著称,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我们在阅读卡夫卡的时候,完全会有着个人的感觉,至于感觉好与不好,可能更多出自于自己的本心。对于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个世界,我们是否真实 的理解?或者是想当然的了解?这也有着个人的特征。但这些本无可厚非,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个人的事情,怎样解读?也有着读者自己的权利。

在我们阅读着卡夫卡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好奇,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的荒诞世界?他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走入他自己的人生,无疑能够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德国文学学者、柏林自由大学前校长彼得-安德烈·阿尔特的这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著作《卡夫卡传》,就是用最详细的史料细致的分析卡夫卡的生平和对于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带我们走进这样一个生命历程可能略显单薄,但文学思考却极为丰富的卡夫卡的一生,了解作家和作品之间的那种极具牵绊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部被广泛接受的《卡夫卡传》,在这部传记之中,作者把卡夫卡定义为“一位父亲的儿子”,让他有着这样的一种身份。而一直处于父亲的影响之下,也让卡夫卡的人生有了一定的扭曲,也让他的作品之中表现出了独具的特色。

这部传记更是结合了现代心理学、民族学以及布拉格地域文化的传统,把各种学术研究打进行了打通、融化,创作出了一个作者眼中卡夫卡的形象,并把这一形象用他的文字树立在了我们面前,更是用这一部作品丰富着这一形象,绝对是卡夫卡传记创作的大胆尝试,但能够自成一体,能够自园其说,极具价值。

对于一个作家的阅读,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走入他的作品之中,但对于他生平的了解,别人关于作家生平的挖掘和作品的解读也同样是我们了解这一作家最重要的资料。那么如果我们想真正的了解卡夫卡,真正的了解卡普卡的作品。那么我们在不断的阅读卡夫卡作品的同时,也就需要阅读像这一本《卡夫卡传》一样的作品,通过这样一部大部头传记作品的阅读,对于我们心目中的卡夫卡多一些了解吧。至于是否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卡夫卡形象?每一位读者都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卡夫卡传》读后感(三):是屠夫的儿子,也是荒诞的天才

“卡夫卡就是文学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乐。”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这本800多页的《卡夫卡传》,断断续续读了大半个月,终于读完了。也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人物传记。

读之前觉得卡夫卡只有41年的人生,却用如此厚的一本书来记叙,太过冗长;读过之后却深觉这位文学天才的一生被压缩在小小书本中,太过轻薄。 这本传记的作者彼得-安德烈·阿尔特以擅长撰写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传记而闻名,出版过的《席勒传》《弗洛伊德传》《卡夫卡传》都受到了外国出版界的广泛好评。

他的著作常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论述分析传记中的人物,而在这本《卡夫卡传》中,他则从【写作与生活互相影响】的角度对卡夫卡的人生以及所处时代对他的影响进行了细节罗列式的深度解析。

作为一个德意志犹太人,在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生活于一个极为动荡的国家,卡夫卡作品中对于所生活的真实环境却几乎没有任何映照——完全是一片荒诞的再造现实。

在他的笔下,你看不到所熟悉的其他文学大家饱含着时代风格,对现实世界或嘲讽、或苦笑、或调侃的作品。

所以我们称他为“没有历史感的幻想者”、“没有现实感的神秘人物”、“孤独的布拉格禁欲者”。

但是这本传记却用大量的事件、作品、资料、信件,一字一句地向我们证明着:并非如此。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个时代的全部重要的知识思潮他已经留意到,不过却没有让自己随波逐流。”

“谁看穿这种自导自演是伪装,谁就看见了一个十分清醒地生活着的同时代人,一个从未对自己的文化环境漠不关心的同时代人。”

读这本书不仅能看到一个更加清晰的卡夫卡,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缩影,读起来并不轻松,但非常满足。

在文学成长,个人生活,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下,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卡夫卡,且丝毫没有减轻他身上因含糊不清、捉摸不透而带来的奇妙魅力。

推荐给喜爱文学的朋友们,读过这本传记大概会让你再次爱上卡夫卡。

《卡夫卡传》读后感(四):孤独者的忧郁与自由

“这位从事写作的禁欲者,试图利用夜晚的寂静进行文学创作,他在一个紧密联结的社会关系网中长大。所以在后来的岁月里,孤独依然是一种并非受到缺乏接触机会,而是受到把他自己极大地和所有人隔离起来的愿望制约的生活方式。”

中学时的卡夫卡行为举止拘谨,拥有不少好友。1900年8月的暑假,17岁的卡夫卡沉迷于阅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卡夫卡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大部分时代青年一样,在尼采的思想中认出了自己的激情、恐惧、不满足和矛盾。

1901年,卡夫卡高中毕业后,考虑到犹太人鲜有担任公职的机会,便与好友进入布拉格卡尔斯德语大学,攻读化学,指望着将来可以在经济部门找到一份工作。

在化学系的两个星期后,卡夫卡因无法适应实验室等原因,于是果断地转入了法律系。

选择法学系及当律师和公证人这类自由职业的前景,给予生性胆怯的卡夫卡极大的思想自由,缓解了中学时考试所带来的恐惧感。

1902年的春天,卡夫卡还旁听了日耳曼语言文学、哲学和艺术史的课程。他是一个只有在考试压力之下,才有动力去学习的大学生。

大学生活的单调乏味,也曾让卡夫卡倍感苦恼,尤其是头几个学期的法学史讲座,他听得恍恍惚惚,像极了正准备法考的我,哈哈!

鲜为人知的是,授予卡夫卡博士学位的居然是马克斯·韦伯的弟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

1913年8月,卡夫卡写道:“在我自己的心中,没有哪种人的关系会没有明显的谎言。狭隘的圈子是纯洁的。”

在交友上,卡夫卡始终选择一种谦虚、谨慎、孤僻的态度。他将孤独视为他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为只有在孤独中,他才能过上理想中的“纯净”生活。

就像卡夫卡年少时对犹太宗教认同感的缺失,让他成了一名宗教实践活动的观察者一样;选择孤独,让他成了人类世俗社会的人性考察者与文化批判者。

“不仅在你的眼中,甚至在整个世界的眼中,你对我来说都是万物的尺度。”

霸权式父亲是卡夫卡成长过程中的庇佑也是阴影以及身为长子的孤独感,让他不得不通过《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化为“悲惨的标本”的荒诞悲剧性命运,在一次次绝望的挣扎中,隐遁悲凉而矛盾重重的父子关系与冷漠疏离的异己亲情。

《卡夫卡传》读后感(五):惊叹!这本书带我游历了卡夫卡的一生

小时候读了一本叫做《变形记》的书,里面的情节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中的主人公高尔·萨姆沙某天忽然变成了jia虫。依赖他赚 钱的家人,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全家人态度骤变,父亲竟然拿苹果砸向他。 蕞爱的妹妹由关怀变得厌弃他,使他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变成jia虫并非他所愿,为什么其他人要责怪于他? 那时不明白,有种东西叫做人性。 长大后才懂,当你侵害到别人利益的时候,人性的丑陋就会凸显出来。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位写作风格独特的作者。 他喜欢写奇怪的故事,让人觉得不能相信。之后,他再将现实中的人性融入其中,二者完 美结合,让人无法不信。 卡夫卡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看不清,摸不透,既毛骨悚然又无 比吸引的。 这和他生长环境及经历有关。 外祖父去世,卡夫卡的母亲尤丽叶抓住尸体的脚趾请求原谅曾经的过失。 外祖母去世,她的母亲精神崩溃,跳入河中自 杀。 舅舅鲁道夫是位怪异的单身汉。 另一位卡夫卡亲近的舅舅西格弗里德,是一个不顾世俗,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怪癖之人。 总之,他的亲属们大都很有个性…… 卡夫卡上过德语男童学校,校内冲突频频。 大学期间他对许多东西开始好奇——文学、哲学、化学、艺术以及交朋友。 和其他人相同的是,卡夫卡尝试过很多职业。 不同的是,生活的同时他一直坚持写点什么。 卡夫卡的情感之路,就像一部色彩鲜明的电影,内容不次于韩剧。 他的一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 本书对卡夫卡的生平和作品做出精彩的概述,将卡夫卡和他作品的个性展现出来。其广度和精度令人钦佩。 如果你也喜欢卡夫卡,想要去了解他。那么,这本书是蕞适合的一本。 《卡夫卡传》 作者: [德]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 出品方: 后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