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100字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100字

《绘画三故事》是一本由东门杨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一):文字与绘画的碰撞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东门杨,将绘画艺术与文字相结合,从三篇小说来缓缓道出绘画的艺术,实属惊喜。 画家的艺术是抽象的。相比于作家用文字来叙述这个世界,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能看见作者的思想,每一个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更为详解。 而绘画艺术是没有客观感想的,不同人的解读也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所以绘画的艺术又是多面的,有许多理解的方式。 这本书,就是将文字与绘画联系了起来。 巴尔扎克的《不为人知的杰作》 戈蒂耶的小说《金羊毛》 缪塞的作品《提香之子》 从文字上围绕着绘画艺术而展开,包括着作家对于艺术家的理解。当文字底下的艺术家们各式各样的生活与绘画相互碰撞,生出更多分火花。 当然,对绘画不怎么了解的我来说,相比绘画,小说才是我的重头,但作者在书的开篇对于这三篇小说的解读,对于绘画艺术的解读也才是让我了解了许多。 很棒的一本书。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二):我们究竟看到的是什么?是文字?是图形?还是一种可能性……

以为是故事,其实是艺术评论,而三个故事则是它论据的一部分. 故事都是大家名作,但前面的评论部分相较而言更入我心. 有很多点醒,更多的是启发,后续再读文章,不会浮于表面,而是向更深处的内里挖掘. 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首先还是思考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遥想人类诞生之初,语言还不通时,就可以拿自然之物在可见之处涂鸦了,绘画先于文字而成,慢慢才有了象形文字,再慢慢有了规矩,尽管组合起来有一万种可能,但是文字就是基础,要有共通性,要有辨识度,错不得. 而绘画显然是一直在飞着的,它除了限定要求的务实作业之外,更多的是创造力,把所见表达出来,这个所见可以是视觉,也可以是感觉,而又因表达方式的不同,被作者无形中加了密,赏者则要一一揭秘,这个过程,就把一幅在物质属性上可见的平面作品升维到无限的想象力博弈中,更有甚者,是赏者帮作者进行了再创作. 所以绘画需要设计,也需要境界,而文学需要控制,也需要发散.前者是后者很好的参考体,但又因为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用元素不同,而永远不可能匹配. 还有对于受众的要求,作为文学来讲,只要识字的人,基本就满足了阅读的基础,不管是晦涩的,还是通俗的,都可以通过文字来理解,虽未必能透彻,但至少大面上,是知晓的. 对于画作来说,只有纯粹装饰性的,可以一目了然之外,更多的,都是画家在以画来做自我表达,这个过程会因为解读模式的缺失而变得难,又会因为误解而造成更多的假象,且还存在不能口口相传的弊端,所以仅以流传度和稀缺度,又更镀了层棱面,它可能指导不了如何生活,却能让赏者在生活之外开辟一片蹊境,扩了自己的知觉. 回到书中,尽管前面的评论带给我很多的思考点,甚至也剧透了后面三篇小说的底(所以想体验小说设计感请直接读小说再回来读开头的评论),但仍然不能减轻三篇故事的优质属性,一切也都源于作者在心里有话讲,所以在作品里是无时无刻不”讲究”的,这种讲究即是透过文字去看后面的作者,如同那个画画的人,不管是占色彩,还是守线条,都渐渐强化了自己的道理.而这个世界,也不一定只讲一种道理.所以追求的,只是无限个角度上的无限远大而已. 如果先读前面的理论,则在看小说时,更像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检视.会发现一些在之前可能被忽视的点,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度,这就是阅读的愉悦之一,在无形中,却丰富了自我. 就像书中描述某一时刻的气氛一样,那样的情境,也不得不在读者脑中生出画面感,尽管这画面是唯一的,也就有了画家的味道;而画呢,则可以让每一个人自我解读,说上几句,慢慢也就都成就了作家的可能. 相通,又不同. 精致而典雅的一本书,揭开的却是一个大的世界. 它看似谈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实际上却是你,我,他的无限可能性. 学会欣赏别人,也学会,让别人欣赏自己. 学,且有所得!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三):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下“现代性”的探索之旅

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下“现代性”的探索之旅

——《绘画三故事》

卢浮宫、凯旋门、香水、贵妇、拿破仑~~这些法国的象征,赋予这个地处欧洲西部,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浓郁的历史色彩和神秘的浪漫情怀。若要追根溯源,一定不能忽略的是法国人民在政治、工业、文艺等各个领域的一次次抗争与革命。

纵观法国革命,发生于1789年7月14日-1830年7月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最为深远,不但瓦解了波旁王朝,而且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当革命余波蔓延到19世纪初时,法国文学艺术进入了新旧交迭时期,人才辈出、文化光芒璀璨,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将虚构文学融入艺术批判的早期范例。

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的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东门杨,在2020年疫情隔离期间,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了三篇绘画主题的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 、《提香之子》、《金羊毛》 ,进行译著和解读汇聚成《绘画三故事》一书。 三篇小说因为作者不同,展现出迥然不同故事趣味和取向——风格迥异各成一体。它们不但是文学写作的一种现代性尝试,更映射出绘画现代性探索的诸多努力!

书中东门杨教授以独特的视角,详细地论述作家与画家的联系,通过专业性地解读,帮助读者认识艺术、理解三位作家以及他们所讨论的绘画的核心问题。给读者一个来自绘画的启迪,为读者思考艺术人生的背景、现实意义以及“现代性”中的艺术,都提供了别具启示性的维度。

(1)东门杨教授译著的《不为人知的杰作》 、《提香之子》、《金羊毛》是法国文学中璀璨的明珠:展现了三位法国文艺大师在文学艺术中,故事架构、修辞手法别具一格的运用;更融入了对玛布斯、提香、鲁本斯、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绘画大师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赢得了同时代画家毕加索、塞尚、作家左拉的认同;还成功的塑造出,如弗朗霍斐、皮波等各类鲜明的文学形象,为读者理解和思考艺术内涵提供了广度与深度。

(2)东门杨教授的解读,先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开始,再放大作品中绘画艺术的核心点,多番对比展现三篇故事的异同之处,介绍了西方绘画的历程与演变。

(3)《绘画三故事》一书中,除了译著的小说和专业的解读,更配上了很多精美的插图,一边阅读小说一边欣赏名画,仿佛回到了书中的世界。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四):从纯粹手工劳作到理性思辨,艺术史上的“素描”与“色彩”之争

“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造型艺术几乎从未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学问。古希腊甚至没有与“艺术”相对应的词汇;他们仅仅使用类似“技艺”的单词来指代艺术。” 《绘画三故事》中的这段话,让我这个艺术盲发出“啊?!竟然是这样”的感叹。 “对于新古典主义者来说,线的造型是绘画的根本,赋色只是一种叙述性的支撑;浪漫派则认为“色彩”才是成就画面最重要的东西。” 嗯?“素描和色彩哪个更重要”也能争论很久?看画不多的我,对素描以深深浅浅的排线就能画出丝绸、金属、玻璃等不同的质感特别佩服,但从没想过它需要和色彩一较高下。 不仅如此,书中还写道:在艺术史反复不断的“素描”与“色彩”的争执中,艺术从简单的手艺缓慢地向科学靠拢,最终从纯粹的手工劳作转向理性思辨的领域。 原来,高深的艺术曾走过这样的历程。不禁好奇,那个时代的画家们如何表达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为解开这个谜题,作者东门杨选取了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缪塞和戈蒂耶以绘画为主题的三篇小说,深入解读他们的创作背景、性格特点及艺术主张,并将虚构文学与真实世界相互对比映衬,读来绕有趣味。

19世纪的法国,珍贵的艺术藏品越来越多进入展馆为大众熟知和谈论,审美普及使得文学与绘画创作者们彼此关注相互借鉴。 三位作家都与浪漫派代表德拉克洛瓦交往甚密,尤其戈蒂耶,几十年的艺术评论中始终坚定支持画家。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三个绘画故事的主人公都个性不俗令人深思,贴切地诠释了这句话。 巴尔扎克的《不为人知的杰作》里老画家弗朗霍斐,致力于“通过明暗光彩绘画,把事物从它所在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他坚持“艺术的使命绝不是复制自然,而是去表达!”他呕心沥血创作一幅作品长达十年,却视为珍宝不肯示人。这个追求极致的艺术形象不仅让毕加索为之沉迷,甚至让塞尚觉得那就是自己。 缪塞的《提香之子》主角皮波,兼具天赋与才华,对荣耀成功不屑一顾,只有碰到冒充自己名号在教堂招摇撞骗的人时,才被激起一显身手的斗志。缪塞为这个形象赋予了许多与自己相似的地方。 戈蒂耶的《金羊毛》主角提布斯,终日沉浸于艺术,“由于对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谙习,对艺术杰作的熟知,对诗人名篇的吟诵,使他于形体的口味愈加精致细腻。”某天,他被鲁本斯的画中的圣女深深打动,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像的爱人。

三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艺术创造的特性和过程,以及画家面对画布时的险境与困惑。”作者总结。 丰富的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知名画作及其说明文字,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如德拉克洛瓦《萨达那帕拉之死》、《猎狮》、鲁本斯《下十字架》、帕里斯•博尔多内《花冠维纳斯》等。

《绘画三故事》读后感(五):画家只有在手握画笔时才有资格思考

去画画最重要,画家只有在手握画笔时才有资格思考。

《绘画三故事》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巴尔扎克、缪塞和戈蒂耶的三篇以绘画为主题的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提香之子》《金羊毛》,并将小说原文完整译出,还原出一个充满来自绘画的启迪、也试图借绘画言说自身的文学现场。

绘画这种美的艺术,自诞生以来就衍生了很多的美学理念和绘画风格。

绘画的美需要表现生活的美,同时更需要将绘画家的经历和精神升华后,融入作品中。

这种作品就是我们经常听到和渴望的传奇作品,能创作出这种作品的是令人敬佩的传奇人物。

在东西方的绘画领域之中,经常能发现许多明显的不同。

东方的书画不分家,画家往往也是书法家,我们的书法也是一种如画般的美学课程。书画的大家,不从色彩中偏重,更多的是寻求一种空灵和自然,自己与人相融的意境。更为精辟的概念是水墨画中的留白,未入墨处,留下无尽的联想和韵味。如同东方人的内敛和含蓄。

西方的油画很出名,从色彩的斑斓里去体现现实,更多的是用色彩和光影等充满现代元素的成分,来支撑绘画的底蕴。通过框架和色彩以及光影,以侧重不同来表现不同的流派。

西方的绘画,显示出浓重和厚重,又带着现代社会发展之下,凸显出的时代鲜艳和躁动。

画家的精神世界突破这种快速转变的现实,而蕴含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在这种作品中,一般表现的是突破和挣脱,很少有与自然的相融与感念。

所以,这种时代的底蕴和画家的感悟方式不同。也体现着许多绘画作品的区别,人文的不同,也将作品的方向显示的更为明显。

东方的含蓄和自然,西方的个性和自我。每一种都是绘画的表现主题。

其实,路不同,走路的长远却类似。共同的认识是对艺术和美的追寻。

如同《绘画三故事》里描写的,画家只有手中拿着画笔的时刻,才能思考。

美和艺术,更多的是体验和创作,而不是空想和虚妄。

借绘画的故事,看一个普世的智慧。

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