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出思考力: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读后感摘抄

《读出思考力: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是一本由高莉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2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出思考力: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读后感(一):会阅读的孩子,大脑应该有个百宝箱!

今天有幸翻开锦心老师著作《独处思考力》这本书!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和情节吸引!

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说到要了解和观察不同孩子的“阅读卡点”时深有感触!什么是阅读?有的孩子认为阅读就是认字,有的孩子认为阅读是享受作者里面的故事,有的孩子说阅读就是理解。到底什么是阅读?

锦心老师在书中指出孩子要成为阅读者,关键关于在他们的大脑中是否储备有一套成熟阅读者普遍会使用的阅读策略!而阅读策略就是为了达到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读到这里我突然感觉, 原来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想阅读,而是我们没有一个整套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给到孩子,让孩子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阅读!这本书充分的让我理解到了读对孩子的一生有多么的重要!

锦心老师的这本书充分的让我们了解了从阅读的出发点告诉孩子如何去阅读,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阅读底层建立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让孩子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读出思考力: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读后感(二):如何阅读,孩子才会思考

说起读书这件事,常常有不少朋友,会在拿到一本书后,把它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一边读,一边连连称赞道,“嗯嗯,你说的对!的确是这样的。”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虽然从书里吸取了不少信息,忽视了最关键的一步:思考。结果,这些未经消化,没有吃透的知识,没多少天便从你的记忆里,悄悄地溜走了。那么,如何理解书里的内容,然后彻底读懂一本书呢,如何读出思考力,推荐《读出思考力》这本书,让我们学会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

《读出思考力》的作者高莉,笔名锦心,读写研究者,读写工作室主理人,从事读写教学研究,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阅读者。 《读出思考力》从对读写认知的“拨乱反正”开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阅读世界。从对国际常用的阅读策略的解读,培养孩子的解码能力,到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审辩思维,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再到在阅读中进行写作通识的构建,帮助孩子掌握写作的“法门”,从阅读方法策略到“心法”,构建高效的阅读思维模式和简单易操作的读写路径。 《读出思考力》书里作者说的让孩子爱上思考,从“说来听听”开始,让我想到我看过的著名的儿童阅读教育大师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评论家。读一本书的时候,顺带阅读其它相似,或是不同的书籍,与之作对比,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在读完一本书后,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感想,罗列自己的观点,做到吃透这本书。 《读出思考力》有声思维示范法、图像批注法、故事背景板帮助孩子建立图像化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三种提问类型,解决读不懂时怎么办;FQR思维记录单、7个问题阅读法,让孩子越读越聪明;“七副眼睛阅读法”“自我意见建立法”助力孩子成为“思考型读者”等,满满的干货,便于父母在家实践操作。书中既有引发读者思考的理论介绍,也有提升阅读能力的实操方法,还有灵活的思维锻炼过程,以及提升写作技能的学习策略。 《读出思考力》这本书旨在帮助儿童很好地谈论自己阅读过得书,以及讨论大人如何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书本,进而鼓励儿童活泼而深入阅读。从阅读到思考,从审辨到写作,手把手教大家做孩子的“教育舵手”,启发孩子的高阶思维,重塑孩子的大脑和心灵,让孩子受益一生。体会作者的观点;“五感”“联想”,滋养孩子的敏感力;5W1h”六合分析法”,开启与生命的连接,理论阐述方法指导,帮助孩子自然而然爱上写作。书中提出一条颇具颠覆性的读写路径,手把手帮助孩子建立高效的阅读模式。

《读出思考力:用阅读开启孩子的高阶思维》读后感(三):五年磨一剑,让我看到她身上理想主义的微光

1、

我习惯叫高莉“锦心”,那是她在传统媒体当编辑时的笔名。彼时我是她的作者,相识十几年,约稿之余,也聊书、聊电影,聊写作上的心得以及人生的大小困惑。

她是那类思考犀利、笔头也有力量的写作者,尤其是学习能力很强,认知迭代的频率常令我汗颜。

做了15年编辑,赶上传统媒体衰落,她开始寻找新的赛道。

一度,我们都对绘本产生了兴趣,觉得这里藏着一条通往中国儿童心灵秘境的道路,想要去探索一番。可惜我做事经常三分钟热度,她却不声不响坚持了下来。从儿童绘本入手,深耕到儿童读写领域,成为了一名读写素质教育者。

2、

我花了两天时间,认真读完了高莉新出版的书《读出思考力》,讲真,很惊讶。

认识那么多年,知道她做事认真,甚至有点轴。也知道她标准高,一向喜欢“取乎其上”。更知道她爱“自虐”,若有难易两条路摆在眼前,她定会选难的一条,因为她相信曲折的路必有更美的风景。

但我没想到,她这次“耕”得那么深。手上这本明显是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理论吃透之后再做通俗易懂输出的书,证明了她在这上头花的心血。

后来得知,她用去五年时间,研读了一百多本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书籍,大部分还是国外专著。从系统阅读中提纯最具启发性的理论和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予以细分化梳理。

对这套体系有了深入了解后,她再去考察国内现有的儿童读写教育机构,发现大部分是在遵循商业逻辑做事,其初心与真正的教育理念并不吻合。

那时开始,她确立了自己的探索方向——通识阅读和写作。先是整合出一套逻辑缜密又易操作的课程体系,继而创立“拾萤读写工作坊”,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将自己这套体系辅以实践佐证与修正。

课程体系成熟之后,也跟樊登读书等机构合作授课,得到了专业领域内大咖的认可。用她的认真和坚持,在儿童读写教育领域硬是闯出了一条独属赛道。

深感佩服!

3、

高莉在书中解构又重新建构的“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对靠读写吃饭的我这种“自由撰稿人”来说,是深有感触的。

虽然很多家长和学校的老师都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但事实上很多人对阅读这件事缺乏正确的认知。家长习惯将之与应试教育挂勾,用来检验阅读是否“有用”,却经常忽略了中国哲学理论中那一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潜移默化融入孩子一生素养的“用”才是大用。

阅读最终想抵达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训练孩子拥有受益终身的“思考力”。这是高莉在书中特别强调的重点。

提出观点的同时,她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的阅读走到正轨上来。包括家长或机构在培养孩子读写素养时要避开的坑,包括如何帮孩子创造阅读中的心流体验,以便让他们在高度专注中获得“珍珠时刻”,进行有效阅读。

她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我对阅读的固有认知。比如通常我们都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想象力,因而会避免过早让他们读知识类读物,免得束缚了想象力的天马行空。但高莉却提出,只有先具备了知识,才有想象力发挥的余地。

再比如,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小学时期的阅读能力要求仅限于能总结中心思想就行了,殊不知,这样的低标准,限制了孩子“解码能力”的发展。

中心思想的提炼只是阅读当中最基础的,好的文本涵盖的信息量太丰富了。为什么我们读名著有常读常新的感受,就是因为随着自己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增长,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不一样了。这种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样需要在阅读当中训练。

阅读和理解是两码事。如果阅读是事实,那么理解就是观点。提出观点需要进行多方推理和思辨。

对小孩子来说,做到这点不是易事,所以高莉在书里设计了相关游戏,通过游戏导入,让孩子明白推断是理解的基石。

在自己的工作坊课堂上,她也会让孩子们通过正反辩论,引导观点不断深入,拓展他们的认知维度。久而久之,思考力慢慢形成。

高莉对此得出的结论是:“阅读的本质是思考,将包罗万象的知识经过筛选、统整、分类、归纳,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等思考过程的淬炼,从而形成了自身强大的知识结构”。

4、

要想使孩子成为一名思考型读者,家长或师长就需要成为一名“思考同伴”。

何谓“思考同伴”?就是要在孩子的阅读过程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这当中自然有不少方法可循。

如何判断孩子真的读懂了一本书?

如果孩子确实不懂,又能采用什么方式帮助他读懂?用什么技巧可以引导他像小侦探一样去过滤文本,筛选出重要信息?

怎样帮助孩子进行策略性阅读,启发他积极思考,帮助他完成审辨性质的逻辑架构?

最重要的是,如何学会有效地倾听。不说教,而是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让孩子自己去Get到个中精髓。

在这一点上,高莉也提出了一个经常易被家长忽略的严重事实,那就是如果一味强行灌输,不但孩子吃进去的是快餐文化,没什么营养。最关键的是这样做会导致孩子自身思维力弱化,思想上产生依赖性,遇事会习惯性问别人的意见,从此逃避独立思考。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思考同伴”,就需要家长自身对阅读有清晰的认知。

5、

写到这里,话题要转入很多家长最关心的写作问题。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息息相关,对阅读的解析同时也是对写作的建构。阅读最实用也最“功利”的一点,是可以汲取写作营养。

我本人就是从阅读中受益转向写作领域的,所以,在读高莉梳理的阅读—写作逻辑时,颇有共鸣。

她在书里提出了很多写作策略,包括像建筑师一样破译文本的结构密码。像小演员一样对文本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会深刻理解与共情。像美食家一样咀嚼文本细节,观察细节是如何推进故事发展。像哲学家一样体会作者观点,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甚至像辩论家一样和作者“吵吵架”,训练自己的思辨本能。

通过这几年的系统性整合,她提供了许多可应用于写作的方法,诸如“六面透析法”、“七副眼镜阅读法”、“红黄灯法则”等等。也在书里设计了许多游戏式的互动,便于孩子掌握这些技能。

6、

《读出思考力》看完,我感应到高莉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除了是给自己这五年的心血交一份答卷,还应是受到了某种理想主义的感召。

她在序言中写,写作过程中重塑了之前根深蒂固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读者之一,我也有这种感受:没想到阅读这件“小事”,原来并不简单。她自己在做读写工作坊时,也经常会对家长强调,上这个课不一定能帮孩子提升考试成绩,而是让读写回归到本真状态。

培养孩子的读写素养,不应像养一朵花,让它只是负责美丽。而是应该像守护一棵树,让它的根越扎越深,这样枝叶才会越来越繁茂,风吹不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