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是一本由[韩国] 韩江 / 陈允然绘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读后感(一):零落一地的碎片

书很短,篇幅却很多,很杂,细碎,凌乱,锋利不失温柔,平淡处见哀伤。作者写到生活中,社会中,视野中,自然中,各式各样的白,仿佛一块玻璃碎在地上,反射千千万万束太阳光。 白是雪,白是雾。白是婴儿脸,白是女孩愁。白是起伏的海浪,白是碎裂的霜花。白是调料罐里信手拈来的盐,白是柳树梢头扶摇直上的月。白是潺潺河水里光滑细腻的石,白是深深墓道里森冷枯萎的骨。白是桦树林喧哗的沉默,白是死魂灵无声的呐喊。 (你搁这笠翁对韵呢?) 总之,阅读体验还可以,韩国文学的细腻程度有点超乎我想象,比较推荐。

《白》读后感(二):白

关于白色的意象,可能每个人的想象的都不同。作者韩江笔下的《白》,无关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像是一叠快照或一沓关于幻想与现实的切片。

这个白,不是纯洁、单纯、无暇,而是凄然、希望之后的失望、失望之后若隐若现的火苗。

偶尔地,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现实与虚构模糊了界限,以想象构筑的角色登场出演好似属于ta的人生。

这本书不长,等个外卖或者午休的时长就能看完,据说这本书装帧、排版和内容极为恰当,不过读的是电子版的我暂时没有一窥其美貌的机会。

《白》读后感(三):如果触及灵魂

晚上刚取到就开始读,本来担心要是两天就看完了要怎么办,没想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从开头的孤寂到中间感受到沉下来的纯粹的坠落感,再到最后感受到了活着的勇气和顽强。 我再一次哭着看完了韩江的书,我曾经幻想,也许这个身体本该属于另一个灵魂,也许我活着还需要帮另一个灵魂做点什么,我像是夺走了她支配这具身体的能力。 要如何理解韩江的这本书呢,她不仅仅在写63个关于白的故事,她在写两个女孩,她们好像有着某种交流,她们一起看向华沙这座“白”城,她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孤冷的感觉。 读前半部分时我试图去理解和共情,后半部分已经看到了很多和我曾经如此相似的想法,我想,这也是我喜欢韩江的书的一点,就是有很会写书的人把你最深处不曾向任何人展示的地方写了出来。 这是一本我会想要藏起来的书,就像是把我保护地锁着的内心世界揉进一段段文字中感觉,所以想要藏起来,继续锁着。

《白》读后感(四):她相信,若相信不会被摧毁,便不会被摧毁

韩语中的白色有“하얀”和“흰”两个形容词。前者如同棉花糖一样的白,后者则是凄凉地渗透着生与死的白。关于这本书,作者想写的是属于后者的“白”书。 在人群中孤独地行走,就像一个坚固却移动的岛屿,四周的白雾将自己与世隔绝。此刻的白,是冰冷坚硬的屏障。 在纯白的棉被和枕头里睡去,沙沙作响的纯棉床单接触到肌肤,仿佛在说:你是珍贵的,纯净的。此刻的白,是现实进入梦境的门。 我们呼出的白色哈气,是身体保有温度的证据。此刻的白,是关于生命一种散布于虚空的奇迹。 满头的白发,是青春已逝,岁月无痕。此刻的白,是风烛残年的最后一面。 缅怀逝人得以燃烧起的白烟,沉默取代言语融进其中。此刻的白,是连通生死,披在逝人身上的羽衣。 找寻白的过程,孤独又胆战心惊。作者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依旧坚持书写。一次次迈出脚步走下去,并非勇敢,而是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可是啊。她相信,若相信不会被摧毁,便不会被摧毁。 此刻的白,许是孩子放学回到家,迫不及待分享着自己在学校看到的白,而她温柔地给孩子到了一杯白的牛奶,露出温暖的笑来。

《白》读后感(五):摘抄三则

1. 一度死去或被摧毁过的人;在被熏黑的残骸智商,坚持不懈地复原自己的人;因此至今仍是崭新的人;如同某些残缺的柱子或古老的墙壁连接着新的部分,进而形成奇怪纹路的人。

2. 风大得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她顶着猛烈吹打在脸和身上的雪花,继续前行着。她无从得知,这到底是什么?这冰冷的仇敌般的东西是什么?同时,这脆弱、瞬间消失且绝对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3. 她记得一位职场上司说,希望可以在头发像鸟的羽毛一样全白以后,跟昔日的旧情人见上一面。在彻底变老后...满头白发,连一根黑头发也不剩的时候见上一面。

如果相见那个人,

一定要在青春和体魄已逝之时;

在渴望的时间所剩无几之时;

见面之后,由于风烛残年,只剩下彻底的诀别之时。(美到眼泪都掉下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