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经典读后感有感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经典读后感有感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是一本由〔美〕马克·比特曼(Mark Bittman )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读后感(一):节约资源,拒绝浪费!

早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需要长期保持运动和行走的状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否则就无法获取足以维系生命的食物。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早已和之前千差万别,作者以了解食物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为起点,通过《食物演化史》向读者展示了如今所经历的困境是怎样产生的,描述了当今食品及农业对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威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曾说:“古往今来,万物之总和为一定值,不曾有变,未来亦然。”资源是有限的,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所创造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人为加工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能满足人类所需。如果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地球上的资源也会很快耗光。如果快速消耗、浪费有限的资源,那么面临的只能是危机。 人们通常认为,“浪费”指的是故意扔掉食物或放着让其变质。实际上,有些食物在田间腐烂或者损失在运输过程中,根本没能进入市场。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各种原因,生产的食物至少有三成没有被吃掉。数据实在惊人,同时还有关于水资源、土地、种植等很多方面的浪费现象。 浪费绝不可能会创造财富,这种行为不仅是单纯地浪费食物自身,还会无谓地消耗生产食物背后的一系列社会资源,更是葬送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经济学常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目前处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有些居心不良的人盲目鼓吹应该刺激消费来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这个想发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拿中国距离,国家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如果一直促进消费,势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通过浪费粮食和背后的生产资源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这无疑是愚蠢的举措。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食物浪费背后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问题,在我们享受食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时,世界上平均每九个人里就有一个忍受饥饿的痛苦,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杜绝浪费。我们人类从来都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渺小的一部分。要提倡节约资源,杜绝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自然,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读后感(二):被食物控制的人们

我对美食评论家马克·比特曼并没有太多了解,单纯因为吃货属性所以偶然选择了这本书。本以为这本书会从食物是如何从远古时代的种子进化到现代的食物讲起,却没想到,原来作者是透过人们的“菜谱”的变迁来看历史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新颖有很有趣的视角。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这正和作者的主张不谋而合——食物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为了避免成为食物,以及获取更多食物,原始人进化出了更强壮、灵活的四肢和手指,并且因为学会使用火进行烹饪,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比较让我惊讶的是,作者对于早期人类先祖的任务分配的观点。

通常来说,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先祖时期,由男性外出狩猎,女性照看火堆、抚育婴孩。但随着学术发展,学者们发现一个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民族,其大半猎物是由女性捕获的。即使男性捕获的猎物更大,但女性提供的食物能量可能超过了男性。

随着狩猎业不再满足人类需求及农业的崛起,人类的“食谱”变得丰盛起来。然而,仅仅是发展农业并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大的消耗。于是,开始有人试图去其他地区寻找食材,糖、香料等,如今随处可见的东西,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战争与掠夺的原因。就连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也是为了有奴隶去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

我想起前些天看过的一个讲解中国原始部落的视频,其中也提到了相关内容。在原始时期,人类只能从大型猛兽口中捡些残肉作为食物。后来人们发现了植物可以食用,于是开始尝试种植大豆等。而掌握了种植方法的部落,则逐渐壮大起来。这或许,便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农业基因”吧。

直到今天,食物问题仍然困扰着部分国家。曾经的中国,因为人口众多,被国际上认为无法做到自给自足。然而,袁隆平老人为杂交水稻付出的心血,喂饱了中华大地的多少张嘴。现在的中国已经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不过曾经啃过冻土豆,即使以后能吃到更精致漂亮的菜品,也难忘曾经艰苦卓绝的历史。食物问题仍是也终将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读后感(三):食物历史与人类未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同阳光、空气、水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备要素。我们平常读书,多数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食物则属于物质需求一类,但关于食物的书籍可以说兼备了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能够让你在在享受阅读之趣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到食物相关的知识。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作者马克·比特曼是美国美食专栏作家和《纽约时报》杂志首席作家,在食物研究方面可谓精到深刻,他出版有30余本著作,包括《如何烹饪一切》系列和《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6点前吃素食,减肥恢复健康》。2007年,作者在TED上发表的演讲《我们的食物有什么问题》,收获了将近500万的视频点击量。

《食物演化史》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梳理食物的漫长历史,从而阐述它们是如何形塑人类历史的。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五章。第一部分“种植之初”讲述了食物的历史,包括食物与大脑的反馈环、土壤与文明、农业扩张、食物饥荒、美国式农业等内容。第二章“20世纪”重点讲述当下全球的食物格局,包括作为工厂的农场、沙尘暴与经济萧条、食物与品牌、维生素热和“农场问题”、大豆、鸡肉、胆固醇、垃圾食品问题以及“绿色革命”等。第三章“转变”则是讲述食物的未来趋势,也即食物如何重塑人类未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食物危机发出了警告,这不仅是垃圾食品、食物短缺,还包括技术和全球生态系统崩毁所导致的食物危机。面对这些问题,作者的谆谆告诫也就并不是杞人忧天了:我们可以深思熟虑,仔细周到,从而选择理性和正义而不是贪婪和恐惧;我们可以建立更强大、更健全的系统,让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受益;我们可以建立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建设的社区;我们可以始终选择和平与合作而不是冲突,改变这一切是我们可以控制且力所能及的。

正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高度智慧的今天,技术进步也日新月异,很多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民众生活上已经实现富足优裕,但仍然有一些潜隐的危机需要引起重视,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确保不会再回到食不果腹、你争我斗的丛林社会。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读后感(四):他讲的是食物演化史,不是食谱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是一本介绍人类历史上,食物演化过程的著作。作者是美国人马克·比特曼,他是美食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杂志首席作家,曾出版30余本书,涉及烹饪、减肥等方面。2007年,他在TED的演讲《我们的食物有什么问题》,获得爆红。相比于演讲,本书是一部严肃的著作,更详细地讲述了我们的食物到底有什么问题。

本书全景式地描绘了人类的食物演化史,立足于今天,着重展示我们为什么陷入垃圾食品泛滥的困境,工业化的农业对人类生存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在讲述了种种问题之后,比特曼还为我们描绘了前进道路的开端。本书曾获得美国亚马逊月度最佳图书。

食物问题,跟我们每一个人关系密切。读了本书,读者肯定能改变对于食物,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一切事物的看法,并恍然明白,我们每个人已经身陷垃圾食品的世界。

本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种植之初”,揭示早期人类的觅食行为,促进了工具制造及自身发展;农业出现之后,人类的食物单一、营养不良,出现阶级分化;“食物推动历史发展”。第二部分“20世纪”,讲述工业化农业的形成及其影响,指出食物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躲不开垃圾食品。第三部分“转变”,作者告诉我们,每一种更新迭代的工业化食品,都离真正意义上的食物越来越远;“食物系统毫无道义可言”;要实现“食物正义”,我们需要集体努力。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猿到人时起,再到后来拓荒、殖民、发展科学和资本主义,没有任何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足以比肩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农业产品的盈余,使人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了大量垃圾食品,威胁人类生存,但是食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公平的全球食品系统,它的实现前提是在包括经济在内的所有领域广泛实行社会变革。

在这本书中,比特曼并没有刻意地去解释、论证食物“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的”(出版社推介用语),也没有简单地认为“改造食物可以重塑人类的未来”(出版社推介用语)。他的主要笔墨,用在描述20世纪以来,工业化农业出现之后,全球食品生产及消费领域存在的种种乱象,并指出其危害。他特别严肃地指出,“我们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变革,首先要认识到获得健康食品是一项基本和普遍的人权,地球的福祉优先于企业利润”。所以,“重塑人类的未来”远不是“改造食物”就能轻易实现的。

另外,比特曼此前写过很多本书,内容主要在营养、食谱、烹饪等方面。本书是比特曼写过的“最严肃的一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营养的书。出版社列出的本书卖点中,就包括“中国首批注册营养师***倾力推荐”,这可能带偏读者。尽管全书仅有的一张图表是“食谱搭配建议”表,但本书也不是食谱。当然,它更不是学术著作。但是,本书对于我们认识食物,进而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很有帮助。

《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读后感(五):食物进化史何尝不是人类进化的历史呢!

我们习惯于从经济、农业、工业、社会、政治等方面来推衍人类的进化历程,在各领域的历史演变中窥见人类发展的历史,却忽略了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食物的进化史。

试想一下,如果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运用火种加工食物,是否现在的我们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果人类没有发展农业种植,我们现在是否还在食用着最天然的、最低端的食物?如果食物没有推动人类进化,我们是否仍处于智人时期一般,盲目啃食植物或腐肉的阶段?

美国美食专栏作家马克·比特曼在其著作《食物演化史:肉类、蔬菜与快餐》一书中称:食物的影响至深至远,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而且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追溯食物的历史如同追溯人类的进化史,远在智人出现之前,食物便已成为推动人类进化的动力,由素到荤的转变,由啃食植物或腐肉的阶段进化至食用熟肉、蔬菜的阶段,不仅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同时也在无意中开启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之路。

作者曾在书中提到“它们在获得噬食其他动物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防御力,以避免被杀死并被吃掉的厄运。从此,获得食物及避免成为他人的食物成了它们的头等大事。”由此可见,食物推动着文明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生态的演化。不论是动物、植物或是人类,都必须在以生存为基础的条件下创造食物。

食物的进化史与人类的进化史相关联,同样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中作者不仅仅向我们阐述了食物从种植之初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并从20世纪食物向快餐方向转变时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作者在序言中有句话直观地反映出食物的重要性,即:食品不仅影响一切,而且代表一切。

而作者也将立足于当今食品及农业对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威胁为基点,阐述食物的进化史、发展史以及对现下人类社会的影响。事实上,本书会为熟悉马克·比特曼的读者带来一种颠覆性的认知,作为一名美食专栏作家,他将食物的进化历史与人类的进化史相关联,利用食物对人类社会推动描绘出人类生存发展路上必须正视的问题,既具有独具视角,又具备了探讨性意义。

就像他自己所坚信的那般:本书是我写过的最严肃的一本书,我的独特经历使我坚信自己具备写这本书的资格。本书愿景有点大,但这个话题至关重要,是我发自内心想写的。我希望本书能改变读者对食物及与食物相关的一切事物的看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