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献祭的少女读后感1000字

献祭的少女读后感1000字

《献祭的少女》是一本由[英] 亚历克斯·麦克利兹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祭的少女》读后感(一):我花了18块买电子版,可以退钱么?

这是什么神神叨叨的女主角?

又是什么莫名其妙安上推理悬疑类型的小说?

女主怀疑凶手全靠感觉?

线索揭发全靠凶手的童年回忆?

最后,女主又碰巧发现了最重要的信,然后反转????

满篇都是你好美,你在写言情?

迷弟跑来杀她,这情节有必要?

男配说要和她查案,结果老是求婚?灌水?

她和她外甥女在明知生命受到威胁时,突然表现出异常的勇气,不报警,不离开是非地,要独自面对一切。干嘛啊???玛丽苏也不是这么写的啊

作者脑子里充满了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但写破案推理真的像剑桥这个案发地一样———象牙塔的想象力。

mad,退钱!!!

《献祭的少女》读后感(二):emmm再写一个观后感(脑补

假设,佐伊就是玛丽安娜内心的那个小女孩:

“我看到的,都是那个小小的女孩。”

“最后,佐伊退化成了一个无助的孩子……”

仔细回想,在这一路寻找答案解开谜题的过程中,佐伊其实从始至终都透露着对玛丽安娜的愤怒:

“要是塞巴斯蒂安还在就好了……”

“不是的,爱只会令人痛苦。”……

塞巴斯蒂安则像是玛丽安娜早已逝去的父亲:

她的治疗师对她说:“其实一切都关于你的父亲。”

从原生家庭和心理治疗领域出发的话,玛丽安娜对父亲的爱与愤怒,都本该指向父亲,但愤怒却指向了自己(我的咨询师曾对我说),这或许也是她逃避/渴望视而不见的部分,愤怒被压抑了:在结尾处,佐伊不断提醒她;玛丽安娜自己也总觉得有某块未寻到的拼图;治疗师的话等等。

不过最后结尾的地方转得太快,几句就带过了玛丽安娜痛苦的心路历程然后就去见佐伊了?好仓促,看不明白( ‾᷄ ‾ )

以及我本来是冲着它是一本推理小说才去看的,没想到里面一大篇的风花雪月???虽然是为情节做伏笔我能理解啦但emmmm……而且整篇都还很玄幻,我不李姐╮( ̄⊿ ̄")╭

《献祭的少女》读后感(三):中规中矩,故事略单薄,角色是亮点

如果把这本书当作一部推理小说来看,剧情还是略显稚嫩,许多地方并不难猜到作者的用意。

但小说的角色的塑造却让这个故事非常精彩。

开头出现的角色亨利是一个问题青年,当提到他没能完成学业这一点时,作者用了“追赶“一词,是过去的经历“追上”了他导致他的崩溃。

他缺少关怀的童年让他格外渴望有家人一样的陪伴。而在治疗小组,这个成员性格各异却每个人都有机会敞开心扉的小组织很像一个家庭。而作为治疗师的玛丽安娜就像家长一样的存在,亨利的表现就像一个渴望被偏爱的孩子,不断地破坏既有规则,希望引起注意。

他缺少边界意识,不断地突破其他组员和治疗师的底线,并且试图通过自残的方式换得治疗师的注意。而玛丽安娜对他的态度是克制的怜悯,如果她回应了他的行为,就会让他继续不断的用其他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博取关注。

其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多,尤其是许多情侣之间在关系问题一方试图挽留另一方的时候会自伤的方式来让对方有道德压力,这种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层面。如果有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被什么控制着,这种感觉往往是对的,只不过不一定是对方有意为之。

从主角的视角看,福斯卡教授是个相当危险的存在,他看上去很有魅力,明星一样的气质很容易让学生有崇拜甚至移情心理,但他自己却缺少对外部世界的爱。女孩们对他像崇拜明星一样围绕着他,维护者他,但他却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她们中间的任何人。

实际上无论书里书外,女孩爱上导师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这更多的是一种移情心理,同时作为弱势方的学生很容易被控制,被利用,甚至在扭曲的认知下心甘情愿的牺牲。

在开头女主对凶手的心理侧写中就推测出凶手是个童年得不到拯救的人,“没有慈祥的祖母,没有宠溺的叔叔,没有善良的邻居或老师来指出并承认这种痛苦的真实性。”

塞巴斯蒂安就是这样的人,让人联想到《白夜行》里的雪穗,在他的第一视角叙述中,可以看到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他自己也没有得到过家庭之外的帮助带来的慰藉。他的行为也和雪穗一样,有真正的羁绊,但从未表露,有看似正常的家庭和婚姻,但那也只是他为了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

塞巴斯蒂安阳光的外表下,有着不幸的童年,他被父亲虐待,被母亲冷落,唯一的朋友只有一条年迈的狗,后来也离他而去。

成长道路上缺少家庭的关爱,也缺少来自家庭以外的羁绊与支持,塑造了他看似正常实则扭曲的人格。

从女主的视角看,他几乎完美,无论是外形上,还是性格上。

书中有两处细节,一处是塞巴斯蒂安非常欣赏女主的父亲,还有一处,是女主的督导师认为女主不断的介绍自己父亲的优点,实则内心深处却不认同父亲,反而是期待父亲的认同。她的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中年后颇有成就的商人,塞巴斯蒂安同样年轻有为,这两个男人也同样有过不为人知的过去。

实际上她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父亲感情的延伸,而从父亲生前那里没有得到的认同,在丈夫身上也没有得到。她也从未怀疑过丈夫,就像从未怀疑过父亲有怎样的过往塑造了她所认识他时就有的性格,从怀疑过他们身上有某种黑暗面。

作为一个故事一开始就死掉的角色,他对于另外两个角色的控制和影响却始终存在。

他被玛丽安娜当作最理想化的存在,她把他的遗物当作圣物,当新的追求者弗雷德闲聊中提到海滩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丈夫的死,由此感到被冒犯而愤怒。

在玛丽安娜参与各种事件调查中,与丈夫有关的记忆不断闪回,而那个记忆中的塞巴斯蒂安依然支配着她的行为模式,她自己也认为做出改变是一种背叛,像守护圣遗物一样守护过去。

现实中似乎女婿和岳父的关系往往比婆媳关系好得多,也许相比于男孩成长路上对母亲的疏离,女性更倾向于她们父亲一样的男性,所以配偶和父亲性格上有相似之处。岳丈和女婿间存在着某种惺惺相惜的理解。

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有时是隐性的,人们喜欢用“气场过强”来形容这种会影响别人情绪的人,但实际上不是“磁场”而是一种向外的情绪把其他人卷入其中。

所谓“洗脑术”往往就是用大量的重复的信息与相应的压力让对方崩溃并相信一些东西。

塞巴斯蒂安和佐伊的秘密“恋情”中,佐伊还是个学生,年纪很小,根本没有可能学会识别爱情和移情。所以后者也是被控制的存在,她在前者死后依然执行杀人计划,与其说是感情不如说是种偏执。

虽然她对玛丽安娜误会自己也喜欢福斯卡教授而感到不屑,但这种感情和少女学社抱团对教授的维护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从第一视角的书信可以看到,塞巴斯蒂安把自己最负面的情绪和感受传给了佐伊,佐伊又把这些信件珍藏起来,这样的暗中的通信间接的形成了一种洗脑,让没有父母的佐伊对关于家庭的一部分感到感同身受,也强化了两人的羁绊。但也许对塞巴斯蒂安来说,佐伊也仅仅是个达成目的工具之一。

玛丽安娜最后还是在精神病医生的建议下同意和佐伊见面,毕竟她们都曾被同一个“幽灵”支配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