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

《缺席的城市》是一本由[阿根廷] 里卡多·皮格利亚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一):平行文本的诗意交错

这部小说简直是一部故事的万花筒,好几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文本镶嵌在一个略带幻想气质的“追寻”文本中。镶嵌文本源自一部机器人的创作,正文却是对这部机器人存在的追寻。弥漫在诸多平行文本之间的,乃是对整个拉美现实的嘲弄与揭露,但故事本身之异想天开,很有魔幻现实的味道,叙述的灵动则有博尔赫斯的风范。小说中弥漫着对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探讨,涉及到伟大的乔伊斯等人,也涉及对语言根源的探讨,使之进入一种巴别塔的秘境。拉美文学代不乏人,想象力无远弗届,真可叹服。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二):南美阿根廷的小说《缺席的城市》,开创文学之先河

《缺席的城市》,我还是首次阅读如此奇特的小说。它像是由多个故事组成的一个故事,但又不是这样。故事之间的分界并不明显,就像一条支流汇入另一条支流,支流变了,但却分不清支流中的水来自哪条支流。这本书像是一本侦探小说,又像是一本科幻小说,也可以被归为文学小说,还可以是政治反讽小说,当然,说它是历史小说也不为过。引用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罗伯特·库弗的一句话:它引诱读者持续读下去的疑问不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刚刚发生了什么”。他的描述是确切的,此书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一段话往往不知所云,但读了后面才知道前面写了什么。诚然,我并未读懂,我只能把我对本书的一点印象表述出来,希望可以给予其他读者一些借鉴。如此而已。

本书作者是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他的这部作品可以说开创了文学之先河,也许里面有《尤利西斯》的影子,或者也受到了《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启发——两部作品都没看过,无法发表更多评论——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书中主线是一名记者朱尼尔,去调查一台可以制造故事的机器的事情。但如果你只认为,本书写的就是这件事,或者从这件事情可以得出一个结果,又或者可以看到某种你所认为的主线的结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结尾不是故事的结尾,也不是开放式的结尾,小说到底说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那就需要你去发现了。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三):缺席的城市

皮格利亚的《缺席的城市》信息量巨大。一千零一夜里的新娘子山鲁佐德讲故事是为了活下来。这本书里的马塞多尼奥在自己的妻子埃莱娜死后,发明了一个讲故事机。马塞多尼奥非常爱埃莱娜,她给了他能想象的美貌与智慧,可是埃莱娜就像幸福本身一样脆弱,相遇的那天,埃莱娜18岁,死时,26岁。马塞多尼奥痛不欲生,但活下来了,埃莱娜就是《神曲》里的贝阿特丽切,那个但丁最心爱的姑娘。

马塞多尼奥发明这个机器就是想保存埃莱娜。但马塞多尼奥机什么故事也讲,开始讲现实里的真相。讲每个人的故事。

当时的阿根廷正是魏地拉时期,大批人突然“失踪”。马塞多尼奥机也讲这些人如何失踪的,各种故事录音带在流传。警察与当局为故事机建了一个博物馆,有各种保安监管,但这也根本解决不了“真相”的流传.....

这本书有个主角是英国人朱尼尔,他是《世界报》的记者,以他的行踪为主线,写了好多故事。

有尸骨累累的坑,有骗了庇隆的物理老师,有反复戒毒的人,有发明电警棍的警察,有在孤岛生活的人......

貌似科幻小说,其实就是一本阿根廷现实生活的故事集。

信息量有点大。每一页的注释不可忽略。喜欢拉美文学的应该有阅读快感。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四):政治寓言与文学迷局

在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华语文学、日语文学等世界主要文学谱系中,我尤其偏爱西班牙语文学;在西班牙语文学中,我对拉美文学更是情有独钟。近年来,除了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外,越来越多的拉美文学作家在国内被发掘,他们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与国内读者一一见面,如阿莱霍·卡彭铁尔、埃内斯托·萨瓦托、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等。

在拉美文学中,阿根廷文学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这片被称为“白银之国”的土地上诞生了博尔赫斯、科塔萨尔、曼波·贾尔迪内里、萨瓦托、吉列尔莫·马丁内斯、塞萨尔·艾拉、萨曼塔·施维伯林等著名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同样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他被誉为“拉丁美洲最独特的文学声音之一”,《缺席的城市》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好书,却不是一本好读的书,是用纯文学的外壳包装了一个冷峻坚硬的科幻故事,而在故事中又植入了不少拉美所独有的现实素描与政治隐喻。此外,书中多处化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更使得《缺席的城市》像是一盘精心编织的迷局,充满着丰富的修辞、转喻与提喻。正如本书简介所说,“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但又远远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则政治寓言,一篇乔伊斯式狂想,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多重线索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它们相互交叠,消弥着叙事的边界,让故事变得魅力无穷。”

皮格利亚在后记中的为我们理解这部小说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脚注,“我一直喜欢那种有数条并列故事线索的小说。折中情节的交错与我对现实的强烈印象紧密相联。在这个意义上,《缺席的城市》与生活极为相似。有时我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在不同的情节之间游走,感受到一天之中,当一个人和朋友、爱人,甚至是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便触发了一种故事的交换,一个多重门一般的系统,打开它便可进入新的情节——这就像一个我们居于其中的语言网络——而叙事的核心品质便是这种流动,一种明显的向另外一条故事线索逃逸的运动。我一直试着描述这种感觉,我相信这就是《缺席的城市》的起源。”“我试图在《缺席的城市》中实现的是一种极端的凝缩与速度,同时尽可能地摒弃对反讽的依赖,而后者是我写作中一个自然而然的特点。”

阅读《缺席的城市》,犹如一场智性的冒险,带着虚构的记忆,穿越虚无的谜团,直抵现实的彼岸。

《缺席的城市》读后感(五):流动的叙事:城市的在场与缺席

英国人的后代朱尼尔在妻子带女儿离开自己后,卖掉了剩下的全部家当开始决定周游阿根廷,当他尝试用一个19世纪旅行者的目光来观察所有事物时,却面对现实的物质问题,不得不停下脚步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报社求职,进而调查了一系列关于“女身机器”的故事,阴谋与反阴谋,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在场与缺席,真实与虚构,一切都在讲述中徐徐流动……

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了一桩怪事,关于“一台会说话的机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独裁环境下政府与警察开始试图阻止机器继续生产故事,朱尼尔也开始调查这件事情的始末。原来是马塞多尼奥失去了爱人之后,通过制造这台阿根廷先锋小说家费尔南德斯同名的机器延续妻子与自己的爱恋,试图保持一种永恒的联结。然而机器总是在“说真话,讲真相”,当权者却总在试图捣毁与消灭。

真实由可能性而非存在定义。真实与谎言之间的对立应当让位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对立。机器所讲述的故事是否都是正确的?是否会把现实转化为潜在的虚构核心?朱尼尔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伪造的,然而却被安娜反驳到朱尼尔作为一名记者,自己写的东西是否就一定是真实的。因为生活中有太多表象,蒙受着真实的缺席。在《机械鸟》关于[岛]的这一部分中,沿着河流与河岸,倒退或是前进都能发现昨日的城市与明日的城市过去与未来的界限开始模糊,岛上的居民依旧在新的时辰,做旧时的礼仪,在满月的时候彻夜守望,等着他们的母语最终回归。在这种孤单与失落渲染的情境下,城市已经是缺席的,在场的只有子民的记忆和等待的希望。

河水流动有急有缓,时间有快有慢,幸运的人航行在平静的水面,优秀的人生活在加速的时间。当整座城市都在遗忘,人们过去,在这座城市里留下的回忆也找不到具象的所指,刻在身体上的共同记忆,取代了独特的气质,缺席与遗忘交织叠加,在被遗忘的世界里博物馆、图书馆、公园、超市……一切都是含混并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语言,没有人会再刻意保留生命丰富多彩记忆,对外来的希冀也变得遥不可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